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简论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
发布时间:2020-02-07 11:01:59作者:大众学佛网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简论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
◎华方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摘要:慈航法师是人间佛教理论的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在慈航法师的众多佛学思想中,其所倡导的“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的理念,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间佛教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将从“教育、文化、慈善为佛教的三大救命圈”、“改革佛教,任重道远”、“身体力行,死而后已”、“垂范后世,蔚为潮流”,对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作一简单评述。
20世纪20年代,太虚大师首先提出了“人生佛教”的理念,主张革除清末民初以来佛门混乱与松弛、经教失讲、热衷于经忏佛事等固弊,倡导佛教改革。印顺法师继而提出了“人间佛教”的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弘扬,人间佛教已经蔚为潮流,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最有影响力的一面旗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出现了许多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佛教团体和组织,以各种形式探寻着实践人间佛教的新路向。
当我们追寻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踪迹之时,有一个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他就是太虚大师的弟子、道成肉身的慈航法师。而在慈航法师的众多佛学思想中,其所倡导的“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大救命圈”的理念,最为人们所称道,并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间佛教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慈航法师的三大理念作一简单评述。
一、教育、文化、慈善为佛教的三大救命圈
慈航法师一生追随仰慕太虚大师,亲身践行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改革。太虚大师曾提出人生佛教的具体运作方案,即在个人是由奉行五戒十善开始,渐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而成佛果;同时每个人都“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一方面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一方面合力净化社会,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的。
慈航法师自闽南佛学院发心追随太虚大师之后,他的教理研究,弘发实践,也多渊源于太虚,慈航法师并在自己的照片上题“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的字样,以示以太虚为榜样。慈航法师誓言“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实际上就是发大誓愿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住持正法,续佛慧命。那么,面对内忧外患、佛法凋敝的社会现实,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人间净土之目的呢?慈航法师认为,“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个救命圈”。只有振兴佛教教育,培养僧才,特别是培养弘法利生的僧青年,才是佛教的慧命所系。只有全面继承发扬佛教文化,整理出版佛教典籍和佛教书刊,才能使佛教走向社会,使佛法的智慧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只有真正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才能利济群生,实现佛陀普度众生的悲愿。这三者既是佛教弘法利生的一贯使命,更是当时佛教界根除旧弊、实现重生的“救命圈”。
二、改革佛教。任重道远
慈航法师一生最大的抱负,就在革新佛教,推行佛法,推动佛教的大众化和平民化,而教育、文化和慈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综观慈航法师一生的弘法历程,他所推行和倡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大力兴办佛教教育,包括创办佛教大学,佛教英文学院,佛教中学,佛教小学,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特别重视僧青年的培养。
2、成立佛教研究机构,如佛教研究所等,创立各宗专寺,培养各种佛学专修人才。
3、创办佛教刊物,编辑佛教大藏经和佛教百科全书,佛学白话丛书,佛学英文丛书,普及佛学知识,将佛法弘传到全世界。
4、建立佛化乡村,严持戒律,佛化民间。慈航法师主张佛教应该到民间去,主动走进社会,弘法利生,而不应像过去那样寄养在山上、在丛林中、在关房里。
5、兴办各种实业和慈善事业,包括商场、工厂、医院,佛教孤儿院,佛教养老院等等,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非常值得欣喜的是,慈航法师所倡导的这些理想,目前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许多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三、身体力行.死而后已
回顾慈航法师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1929年,慈航法师任安庆迎江寺住持,与道源法师(1898—1988)一道创办佛学研究部并成立星期念佛会,举办义务夜校,这是慈航法师办学弘化的第一次尝试。1935年从缅甸回国之后一直到1939年间,慈航法师从香港开始,至粤东、上海,更溯江而上至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桐城、九江、庐山、武汉,马不停蹄地演讲、奔波,卓锡所向,缁素景从。1939年慈航随太虚大师组织的中国佛教国际访问团赴南洋宣传抗战,在佛教访问团的行程结束之后,慈航法师并未随太虚大师返国,由于四众弟子的挽留而留在南洋,一住就是七年。七年间曾驻锡马来亚,往还于星洲、马六甲、吉隆坡、怡保各地巡回讲经。这期间创设了星洲菩提学院、槟城菩提学院、星洲菩提学校、槟城菩提学校、星洲佛学会、雪州佛学会、怡保佛学会、槟城佛学会,以及佛教人间月刊等佛教文化教育团体。1948年秋冬之际在弘宗法师的介绍之下,应台湾中坜圆光寺方丈妙果老和尚(1884-1963)的邀请来台主持台湾佛学院,后来达心、玄光两位尼师发心,在汐止秀峰山兴建弥勒内院,迎他去驻锡,并继续授课。一些大陆来台的学僧纷纷投止,静修禅院的尼师和一些社会居士也从而受学,在那段时间,弥勒内院成了台湾的佛学教学中心。在1948年至1954年的短短六年中,慈航法师为了兴办台湾的佛教教育,安置大陆来台僧侣,教育并摄受逃难僧人,可以说是历尽艰辛,至死不渝。慈航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培养了大批优秀僧青年,对六七十年代台湾佛教教育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印顺法师说,他(指慈航) “虽居处靡常,资用窘乏,而于大陆僧青年之来台者,摄受而教育之;百折不回,为教之心弥坚。此慈老之不可及,而大有造于台湾佛教者,功德固不可量也”。
四、垂范后世。蔚为潮流
慈航法师积极倡导和恭身实践的人间佛教事业,以及“教育、文化、慈善”三大理念,成为后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方向。
在中国大陆,真正明确提出发扬人间佛教理念,并以此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赵朴初在其所着《佛教常识答问》第五章最后一节,以“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为题,首次提出应坚持人间佛教的思想,“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此书在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立》上连载,揭开了新时期人间佛教弘扬倡导的序幕。1983年12月,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将弘扬人间佛教置于整个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地位。在谈到在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这一问题时,他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①。在谈到新时期中国佛教协会的任务时,依然以人间佛教的精神作为指导思想,他还将“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佛教徒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僧才、绍隆佛种”、“开展佛教学术研究”、“继续开展加强同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佛教界的联系和往来,共同促进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积极进行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等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今后的工作重点,将人间佛教的理念落实到了实处。②其中,兴办佛教教育,振兴佛教文化和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成为实践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重要内容。
在台湾,三大理念早已成为佛教界的共识,并被越来越多的佛教团体所践行。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文教弘法为特色的佛光山、以慈善弘法为特色的慈济功德会、以佛学研究和禅修为特色的法鼓山等等。佛光山“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正是慈航法师三大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慈航法师是人间佛教理论的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人间佛教实践的先行者。他为法忘躯的精神,慈悲济世的情怀,高尚的人格,光辉的事迹,足以垂范后世,流芳千古。
【注】
①《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余树民编,安徽省太湖县赵朴初资料征集委员会,2002.11,第31页。
②同上书,第3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