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正法篆刻讲堂二十八章法十三
发布时间:2023-08-11 04:04:44作者:大众学佛网篆刻讲堂二十八章法十三欹正法
汉印文字多为横平竖直,而古玺文字,有的笔画平直,显得平稳,较多的笔画则是欹斜多姿,显得变化灵动。欹正关系是指一印之内的文字或者笔画有斜有正,相互呼应。正似骨架,有端庄挺拔之势;但过正则板。欹以破正,有变化之趣;但斜笔过多又嫌松散零乱。此两者结合,在一印或者一字之中,则既有平稳,又具有丰富多姿的动势。若欹斜之笔过分,则少骨架,显得松散。若过分横平竖直,则又嫌过于呆板。欹正辩证统一,互相制约,互相陪衬,方能出奇制胜。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而战国古鉨也是多欹斜之笔,变幻莫测,以奇险取胜。
使用欹正之法,要合情合理,才能出奇制胜,不落俗套,否则,做作生硬,弄巧成拙。与我们之前介绍的很多章法类似,这其中的度的把握是最关键的。且你自己感觉的度,与观赏者领会到的度,也是有所差别的,那么名家的印会在最大程度上与观赏者产生共鸣,这才是名家的底蕴。初学者,千万不要心急,而应该慢慢的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领悟,切莫急于求成,过于求新求怪求奇。
我们来结合一些印章介绍下欹正之法。
如“肖从”鉨,两字的上部,都有些倾斜,特别是“从”字的双人旁的一竖尤为明显。然而下边的“月”字内的两斜笔支撑,形成了向左方对抗之势。在“倾斜”与“对抗”之中,取得以少胜多的平衡。笔画的长短、曲直、参错变化万千。更妙的是两字的最后一笔从左右向中间兜拢,又有留白,使全印稳若泰山。秦汉印章的欹正关系,多是平正之中略参一二斜笔,遂使全印生气盎然。
“行府之鉨”笔画不论是“行”字还是“府”字笔画倾斜都比较严重,甚至有种因为岁月的侵蚀印文已经残破不可辨认之感,但是细细观看,笔画虽然倾斜,或者残破,但是每个字的重心都十分稳健,甚至有种与倾斜之势抗争的感觉。残破倾斜的印文却给人完全不同的中正之感,又充满了力量,可谓残破的古朴,欹正的力量感并重的一方印章。虽然已经历经沧桑,但是依然令人感受到岁月沉淀之后的厚重。
这也是一方古玺,印文如图所示,整个印章左侧的两字比较倾斜,似乎已经将要倾倒,但是中间的“余”开始倾斜度降低,印章右上角的笔画更是横平竖直,“子”右下的两横彻底稳住了整个印面的重心。
这些古玺中比较特殊的欹正应用,模仿起来比较有难度,很容易变得不伦不类。特别是欹正所造成的特殊的倾轧与抵抗的力的对抗的力量感,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垖南闵”这方古玺比之前面的几方更加易于我们理解一些,整体上看,三字都有一些向左倾斜的感觉,但是“南”字和“垖”字的土字部的横画平直,压住了整个向左倾的势头,垖的右边半字更是如秤砣一般压住了整个印文的重心。使得全印看起来较为平稳,又不失灵动飘逸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没有太过歪斜之感。
清代篆刻家黄士陵的一方“不易”印章,“易”字的下部均用比较倾斜的笔画处理,给人一种狂风不止,吹动树枝的感觉。但是“不”较为正直,重心夯实。似乎可以读出作者的心境,“树欲静而风不止,唯此心不动,尤为不易。”当然这是笔者的想象,或者说看到这方印章后内心产生的共鸣。此印欹正相得益彰,又与文字主题贴切,真佳作也。
这又是黄士陵的一方印章,这是笔者觉得欹正的一种比较高级的运用。先是“婺”字的下半部故意挪歪留白,但是紧跟着“原”字的平直就控制住了倾斜。“俞”字又是如同要躺倒一般,可是“旦”字立马钉子一般站住;“集”字上半部一正二斜,但取形三角,重心稳固,而下方的“木”字作了挪让穿插的处理,“金”字的这种用法是黄士陵比较喜欢的一种拉伸以求平稳,而又不呆板的章法,笔直的笔画也给了全印一个更加稳定的重心点;“石”字横平竖直,有些呆滞,可是却是为了整个印章的平稳,且与“原”字的平直呼应;“书画”二字更是神采飞扬,十分的灵动。我们看到全印很多文字用了屈伸、穿插、挪让,且有的字故意歪斜,或者上下刻意不协调,甚至有的字用了甲骨文中的写法,细看这些单独的字,有倾斜之感,可是全印整体看去,却行云流水一般,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黄士陵不愧是以斜取势,以正守法,出奇制胜的高手。
一方印章,虽然只有方寸天地,却要显现万千气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从均布、疏密、呼应、独秀的整体布局章法,到屈伸、方圆、残破的精巧之道,大家应该了解到,或者意识到,其实章法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章法之道在作者,也在观赏之人。今天的欹正法,其实,汉印很多的斜笔都可以称之为欹正之法,但是把欹正之法运用的变幻莫测,以奇险取胜就不是那么轻松随意的了。
以相矛盾的欹正,孕育出相克相生的力量感。以斜取势,以正守法,出奇制胜,方悟欹正法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