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缘起的人生观

发布时间:2023-04-15 18:19:53作者:大众学佛网

世间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二种:悲观与乐观。悲观者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乐观者也并非真的快快乐乐,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观念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全然不知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

佛教的人生观,既非悲观,也非乐观,即不以悲喜来界定人生,而是用一种智慧的眼光,正确的认识人生的真相,认为人生与宇宙皆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中论?观四谛品》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 世间的一切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偶然有的,更不是自然成的,离开因缘也就没有一切,缘起是佛教伦理的中心理论。缘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缘:

因缘:是事物生起的最主要条件,如在土壤中播下的一颗种子,此种子就是亲因缘。

增上缘:是助成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如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份等条件,此条件就是增上缘。

所缘缘:即所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缘。如眼识生起要有色境,此是心识生起的重要条件。

等无间缘:心念生起时没有间断地前后相引,如流水般相似相续,一念接一念,前念灭,后念生,刹那生灭,而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

世间的一切事物无不是依此四缘而生起的,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水、人工等因缘和合而成,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且任何精神活动同样需要众多因缘成就,如《八识规矩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由此可知,世间万物无非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既是缘起之物,就没有实在性,是虚幻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体,每个事物皆是在刹那刹那生灭中,“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故而天下就无不散之筵席,也无不落幕的舞台,《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从缘起的相关性而说,世间的一切,如物质、心识、生命,都不是独立的,是相依相成的缘起法。在依托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现实的存在中,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的活动。虽然如此,但其实是受着因缘的决定,离开了因缘的条件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人亦不可能独善其身。世间的一切,本来如此,众生、人类也同样的如此,所以从这样的缘起之法而形成有意义的人生观,即也是无我的人生观,互助的人生观。单依现生来说,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的,衣食住行皆要他人帮助才能完成,若无这些因缘的和合,我们一天一刻也难以为继。懂得了缘起的人生观,从而内心充满感恩,对一切众生都怀抱着深切的慈悲,一心善念,行持有德,必定善果累累,收获爱和欢喜。若颓废与逃避,只会徒增我执、我爱的烦恼而已,并不利于人生的超越,反而是勇敢的面对与承担,从受苦的困境中体悟缘起之法,才可彻底的离苦。

拥有缘起人生观的正见,不管烦恼再深重,痛苦再重大,都有永不绝望的信念,因为缘起者必然缘灭,烦恼与痛苦不是自成的,而是缘生的,所以自然不会有永不可改变的所谓“本性”,不违缘起法则的烦恼和痛苦,必定会因为自己的各种去恶行善的行为而消除。善缘除了通过自己身、口、意的正确行为成就外,亦可从他人的善或不善的业报中,得到启悟,避免做同样的恶业。也因此,对于有过失和伤害自己的人,不会有“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报复心态,虽也赞成适度的法律制裁,但出发点不是自私的,而是希望避免更多的善良的无辜者受到侵害,也希望通过必要的逆增上缘,来改变对方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知见,使其走上康庄的菩提大道。由于感悟因缘的变化万端,透过人为的努力,其果报是非常圆满的。所以,佛教伦理之缘起的人生观是丰富而充满希望。

然而,佛教中除了透过缘起的现象了解人生,还可由缘起通达事物的空性,这是缘起人生观的另一层境界——出世的胸怀。《中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缘起和合的事物当下就是性空。当然,性空并不否定现象,即不仅要认识事物本性是空,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假相宛然,不偏空有,《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若能了悟色、空平等不二,缘起之物即是性空的,了不可得。那么,才能真正从本质上离苦得乐,超越三途六道轮回,对于人生才会有十分的把握,进而通达佛法的最高境界。(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作者:妙涵尼师)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