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八
发布时间:2022-09-08 16:44:11作者:大众学佛网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八
答:对个人来说,为了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出家人必须过僧
伽的团体生活。对整个佛教来说,要有出家佛教徒组织的教团来担负起“住持佛
法”的责 任。僧伽所以被称为三宝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佛教事业中的重要性。
问:僧伽的组织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制度?
答:有六项原则,就是“六和”: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简单
地解释一下:和就是和谐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
学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
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通过这六项来达到僧伽中的和谐一致。为了实
现六和的原则,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许多制度。
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
答:最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
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
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
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开始前,执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
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
开会。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
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都不说话,
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
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
才作决定。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汝,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
发表,这件事就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
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
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
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
”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然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
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
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
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
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度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
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着。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着
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
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
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象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
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
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
而定的。中国最古的清规创自四世纪东晋时代的道安,后来各代各派都定有僧制。
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久已失传。后来元代皇帝《敕修百丈清规》,
那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假托百丈之名修出来的东西,与百丈并无关系。后
来这个清规经过明洪武、永乐先后下旨推行,于是代替了原来的各种僧制和清规
而成为全国僧众遵行的规制。
问:关于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可否请你谈一谈?
答:戒律中对于这些都有详细的规定,这许多规定南方国家的僧众保持得比较完
整。北方佛教僧侣,由于气候、风土等等的差别以及历史的变迁,生活上有了许
多改变,这里不能详细列举。请你提出所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谈一
谈。
问:关于礼节问题,僧众中长幼之间的礼节怎样?
答:僧众的长幼是依受戒的年龄分别的。受比丘戒十年以上的称上座或长老
Thera,二十年以上的称大上座或大长老Mahā Thera。戒龄小的应当礼拜戒龄高
的;行路时长者先行,幼者后行;坐时长者坐上座,幼者坐下座,或长者不教坐
不坐。所以南方国家僧人相见,必须问戒龄。一般比丘见大长老,必须脱鞋,偏
袒右肩,然后礼拜。
问:在家佛教徒对僧人的礼节如何?
答:南方国家,在家佛教徒进入佛寺僧房,首先要脱鞋,见比丘礼拜。比丘教坐
时,坐低座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位,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如果比丘到居
士家,主人应当以干净的布铺在座椅上,请比丘坐下,然后礼拜。如果自己的儿
子当比丘,父母也要礼拜。根据南方佛教习惯,在任何场合,比丘见到居士来访
问或入会场,他们从不起立,居士向他们礼拜时,也不回礼,有时仅说一句:“
愿你吉详。”向他们送供品时,也是如此。小比丘和沙弥礼拜大比丘时,大比丘
也不答礼。在我国比丘受居士或小比丘、沙弥礼拜时,可合掌答礼,座位高下除
正式宗教仪式外不甚严格。
问:请你谈一谈关于饮食问题,如过午不食问题,吃素吃荤问题。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
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
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
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
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
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
为数也仍不少。
问:戒条是可以开的吗?
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
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
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如以过午不食为
例,平时应当遮,但遇有某种疾病,必须午后进食的人则可以开。我国僧人因劳
动的缘故必须开过午不食的戒。禅宗寺庙把吃晚饭叫做房餐,本来是给参加劳动
者在房里吃的,而不是在斋堂中大家吃的,但是后来不劳动的人也吃起晚饭来了。
问:南方国家的僧人吃“荤”,是否也是开戒?
答:南方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
所以他们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
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受比
丘戒外,并且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来看,汉
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蒙藏族僧人虽然也信奉大
乘,但是他们的地方蔬菜极少,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都吃肉。但他们和南
方国家佛教徒一样,对汉族佛教吃素的习惯,都是很赞叹的。至于“吃荤”的“
荤”字,是专指大蒜、葱这些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
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我们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说,那是错
误的。
问:听说南方国家居士们供饭,必须将盘碗送到比丘手上,不这样,比丘就不能
吃,是吗?
答:是的。因为比丘要守“不与不取戒”即不偷盗戒,不仅是饭菜,供养任何东
西都是这样,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便不能取。
问:听说还有比丘手不捉持银钱的,是吗?
答:是的。比丘戒中本有这一条,这是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现在还有人遵
行。南方比丘旅行时须带俗人随从替他管银钱的事。但是为了种种不便,这个戒
条在南方国家中现在也不太严格了。
问: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
答: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
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
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
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
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
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
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
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
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
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
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
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
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
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
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
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
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
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
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后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
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
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
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
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这话尚待查考。
问:关于僧人生活习惯的问题,己经知道了一些了。现在想请你谈一谈佛陀时代
僧伽中一些主要的人物。请问释迦牟尼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哪些人?
答:有十大弟子:舍利弗Sāriputta,目犍连Moggallāna、摩诃迦叶
Mahākassapa、须菩提Subhūti、富楼那Purā”na、摩诃迦旃延Mahākaccana、
阿那律Anuruddha、优波离Upāli、罗怙罗Rāhula和阿难陀ānanda。这十大弟
子各有特长,其中如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最为佛所器重,是僧众的上首,他们都在
佛涅槃前逝世。佛涅槃后,代佛统率大众的是摩诃迦叶,其后是阿难陀。
问:一般佛寺中,立在释迦牟尼像旁有两位比丘像,他们是谁?
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两比丘像是年龄相若
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这种像只是我国汉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国家的佛寺一
般只供释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问:佛的弟子中有什么遗迹留存吗?
答:1851年英国人孔宁汉当时的印度考古局长在印度孟买东北五百四十九英里一
个名叫山奇Sanchi地方,对那里的几座古塔进行发掘。在一座塔里面,掘得两个
大石函,函盖上分别刻着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名字,里面藏着他们两位的灵骨。这
两份灵骨被英国人劫走,存置在伦敦维多利亚爱尔保博物馆。印度独立后,才向
英国交涉取回,现仍供在山奇。山奇这个地方过去不甚知名,但是近代发现很丰
富的佛教文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所造的大塔仍然完整的存在,据说是他所造
的八万四千塔中唯一的留存的一座。塔的四面各有雕刻的石门,极为精美。由于
许多宝贵的古迹,特别是由于两位大阿罗汉舍利的发现,山奇现在已经成为印度
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问: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那是什么人?
答: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
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付,不入涅槃。公元二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
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
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
益普遍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
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
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便已经有人指
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的人有的是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
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便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问: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
“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
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
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
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
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
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问:佛教寺庙中有许多菩萨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汉族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
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Ksitigarbha 。
问:你前面不是说过,任何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为什么
这些菩萨被当做神一般地崇拜呢?
答: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叫做发大心,又叫做发菩提心。初发大心的人固
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发了大心,依照
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生死,最后才能成为佛果,其间有三
贤十地五十二位等阶梯。文殊师利等是居于菩萨的极地的,是等觉位菩萨。大乘
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
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
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
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问:四大名山国际上也知名吗?
答:五台山是文殊师利道场,这是见于大乘经典的,所以古代有不少从印度和西
域来的高僧来朝拜。尼泊尔并且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所
在地山谷地区,原来是一个大湖,文殊师利由中国五台山到那里去,劈开了一座
山岭,将湖水排去,让随他同去的人们安居下来,这才建立了尼泊尔国。所以尼
泊尔人民对文殊师利和五台山特别有亲切的感情。至于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道场、
九华山之成为地藏道场,则和日本、朝鲜佛教僧人有关系。
问:汉族寺庙的前殿一般供着一个笑面和尚像,他是谁?
答:是弥勒菩萨。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经过很久远时
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由于这个原因,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
崇敬。中国历史上常有假托弥勒降生以号召农民起义的事,如元代弥勒教之类。
至于笑面和尚像,并不是弥勒像,而是五代一个和尚名叫“契此”的像,这个和
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他的
像作为弥勒来供奉。有人认为,汉族寺庙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弥勒教的影
响,因为弥勒教的产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乡,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断布袋
和尚的形象是因弥勒教而普遍流行开来的。
伽的团体生活。对整个佛教来说,要有出家佛教徒组织的教团来担负起“住持佛
法”的责 任。僧伽所以被称为三宝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佛教事业中的重要性。
问:僧伽的组织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制度?
答:有六项原则,就是“六和”: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简单
地解释一下:和就是和谐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
学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
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通过这六项来达到僧伽中的和谐一致。为了实
现六和的原则,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许多制度。
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
答:最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
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
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
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开始前,执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
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
开会。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
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都不说话,
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
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
才作决定。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汝,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
发表,这件事就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
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
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
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
”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然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
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
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
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
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度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
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着。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着
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
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
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象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
丛林。清规就是丛林的僧众日常遵行的规制。这种规制是依据佛所定的戒律结合
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天时、地理、社会风习、国家法令以及宗派特点等等
而定的。中国最古的清规创自四世纪东晋时代的道安,后来各代各派都定有僧制。
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僧众的清规,久已失传。后来元代皇帝《敕修百丈清规》,
那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假托百丈之名修出来的东西,与百丈并无关系。后
来这个清规经过明洪武、永乐先后下旨推行,于是代替了原来的各种僧制和清规
而成为全国僧众遵行的规制。
问:关于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可否请你谈一谈?
答:戒律中对于这些都有详细的规定,这许多规定南方国家的僧众保持得比较完
整。北方佛教僧侣,由于气候、风土等等的差别以及历史的变迁,生活上有了许
多改变,这里不能详细列举。请你提出所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谈一
谈。
问:关于礼节问题,僧众中长幼之间的礼节怎样?
答:僧众的长幼是依受戒的年龄分别的。受比丘戒十年以上的称上座或长老
Thera,二十年以上的称大上座或大长老Mahā Thera。戒龄小的应当礼拜戒龄高
的;行路时长者先行,幼者后行;坐时长者坐上座,幼者坐下座,或长者不教坐
不坐。所以南方国家僧人相见,必须问戒龄。一般比丘见大长老,必须脱鞋,偏
袒右肩,然后礼拜。
问:在家佛教徒对僧人的礼节如何?
答:南方国家,在家佛教徒进入佛寺僧房,首先要脱鞋,见比丘礼拜。比丘教坐
时,坐低座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位,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如果比丘到居
士家,主人应当以干净的布铺在座椅上,请比丘坐下,然后礼拜。如果自己的儿
子当比丘,父母也要礼拜。根据南方佛教习惯,在任何场合,比丘见到居士来访
问或入会场,他们从不起立,居士向他们礼拜时,也不回礼,有时仅说一句:“
愿你吉详。”向他们送供品时,也是如此。小比丘和沙弥礼拜大比丘时,大比丘
也不答礼。在我国比丘受居士或小比丘、沙弥礼拜时,可合掌答礼,座位高下除
正式宗教仪式外不甚严格。
问:请你谈一谈关于饮食问题,如过午不食问题,吃素吃荤问题。
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
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
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
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吃糖。我国汉
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
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但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
为数也仍不少。
问:戒条是可以开的吗?
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
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
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开”与“遮”是戒律上的术语。如以过午不食为
例,平时应当遮,但遇有某种疾病,必须午后进食的人则可以开。我国僧人因劳
动的缘故必须开过午不食的戒。禅宗寺庙把吃晚饭叫做房餐,本来是给参加劳动
者在房里吃的,而不是在斋堂中大家吃的,但是后来不劳动的人也吃起晚饭来了。
问:南方国家的僧人吃“荤”,是否也是开戒?
答:南方国家僧人的饭食,或是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
所以他们有什么吃什么,不论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
我国大乘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我国汉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们受比
丘戒外,并且受菩萨戒,所以汉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从历史来看,汉
族佛教吃素的风习,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蒙藏族僧人虽然也信奉大
乘,但是他们的地方蔬菜极少,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都吃肉。但他们和南
方国家佛教徒一样,对汉族佛教吃素的习惯,都是很赞叹的。至于“吃荤”的“
荤”字,是专指大蒜、葱这些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东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
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我们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说,那是错
误的。
问:听说南方国家居士们供饭,必须将盘碗送到比丘手上,不这样,比丘就不能
吃,是吗?
答:是的。因为比丘要守“不与不取戒”即不偷盗戒,不仅是饭菜,供养任何东
西都是这样,不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便不能取。
问:听说还有比丘手不捉持银钱的,是吗?
答:是的。比丘戒中本有这一条,这是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现在还有人遵
行。南方比丘旅行时须带俗人随从替他管银钱的事。但是为了种种不便,这个戒
条在南方国家中现在也不太严格了。
问: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
答: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
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
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
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ā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
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
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
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
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
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
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
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
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
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
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
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
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
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
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
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后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
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
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
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
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这话尚待查考。
问:关于僧人生活习惯的问题,己经知道了一些了。现在想请你谈一谈佛陀时代
僧伽中一些主要的人物。请问释迦牟尼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哪些人?
答:有十大弟子:舍利弗Sāriputta,目犍连Moggallāna、摩诃迦叶
Mahākassapa、须菩提Subhūti、富楼那Purā”na、摩诃迦旃延Mahākaccana、
阿那律Anuruddha、优波离Upāli、罗怙罗Rāhula和阿难陀ānanda。这十大弟
子各有特长,其中如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
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目犍连二人最为佛所器重,是僧众的上首,他们都在
佛涅槃前逝世。佛涅槃后,代佛统率大众的是摩诃迦叶,其后是阿难陀。
问:一般佛寺中,立在释迦牟尼像旁有两位比丘像,他们是谁?
答:有一老一少的像,老的摩诃迦叶,少的是阿难陀。也有两比丘像是年龄相若
的,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这种像只是我国汉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国家的佛寺一
般只供释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
问:佛的弟子中有什么遗迹留存吗?
答:1851年英国人孔宁汉当时的印度考古局长在印度孟买东北五百四十九英里一
个名叫山奇Sanchi地方,对那里的几座古塔进行发掘。在一座塔里面,掘得两个
大石函,函盖上分别刻着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名字,里面藏着他们两位的灵骨。这
两份灵骨被英国人劫走,存置在伦敦维多利亚爱尔保博物馆。印度独立后,才向
英国交涉取回,现仍供在山奇。山奇这个地方过去不甚知名,但是近代发现很丰
富的佛教文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所造的大塔仍然完整的存在,据说是他所造
的八万四千塔中唯一的留存的一座。塔的四面各有雕刻的石门,极为精美。由于
许多宝贵的古迹,特别是由于两位大阿罗汉舍利的发现,山奇现在已经成为印度
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问: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那是什么人?
答: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
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付,不入涅槃。公元二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
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
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
益普遍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
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
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便已经有人指
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的人有的是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
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便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问: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
“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
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
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
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
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
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问:佛教寺庙中有许多菩萨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汉族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
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Ksitigarbha 。
问:你前面不是说过,任何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为什么
这些菩萨被当做神一般地崇拜呢?
答:志愿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叫做发大心,又叫做发菩提心。初发大心的人固
然也可以称为菩萨,但没有得到实证以前仍然是在凡夫的地位。发了大心,依照
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生死,最后才能成为佛果,其间有三
贤十地五十二位等阶梯。文殊师利等是居于菩萨的极地的,是等觉位菩萨。大乘
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
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嵋山
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
由此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在我国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问:四大名山国际上也知名吗?
答:五台山是文殊师利道场,这是见于大乘经典的,所以古代有不少从印度和西
域来的高僧来朝拜。尼泊尔并且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加德满都尼泊尔首都所
在地山谷地区,原来是一个大湖,文殊师利由中国五台山到那里去,劈开了一座
山岭,将湖水排去,让随他同去的人们安居下来,这才建立了尼泊尔国。所以尼
泊尔人民对文殊师利和五台山特别有亲切的感情。至于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道场、
九华山之成为地藏道场,则和日本、朝鲜佛教僧人有关系。
问:汉族寺庙的前殿一般供着一个笑面和尚像,他是谁?
答:是弥勒菩萨。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了之后,经过很久远时
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由于这个原因,弥勒菩萨也受到普遍的
崇敬。中国历史上常有假托弥勒降生以号召农民起义的事,如元代弥勒教之类。
至于笑面和尚像,并不是弥勒像,而是五代一个和尚名叫“契此”的像,这个和
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为“布袋和尚”,相传是弥勒化身,所以后人塑他的
像作为弥勒来供奉。有人认为,汉族寺庙供奉布袋和尚像,可能受了弥勒教的影
响,因为弥勒教的产生地就是布袋和尚的家乡,浙江奉化,所以有理由推断布袋
和尚的形象是因弥勒教而普遍流行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