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南传上座部佛教跟你认识的佛教不同噢

发布时间:2019-12-24 14:26:57作者:大众学佛网

  南传上座部佛教跟你认识的佛教不同噢

  【本篇节录自佛使比丘于一九五○年十二月六日,在缅甸仰光举行的第六次结集会议的演讲稿。】

  南传上座部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和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还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仅云南独有,传入云南已一千多年,分部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几乎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另有部份佤族也信仰南传佛教西双版纳傣族对南传佛教的信仰带有民族性、群众性,其佛寺遍于全村寨,每个男性儿童都必须当一个时期的和尚,成人才会有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南传佛教的《巴利语经、律、论三藏》是现存佛教各支中最早的经典资料。它的成书时代在公元前100年左右。

  南传上座部佛教特色:

  一、由于禁止对原始教法做任何废除或修改,只容许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确的说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谈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项特色之前,我们必须先认知,不论佛教有多少宗派,各派都有从初期到后期的经典,而这些经典是由不同的经论权威因应环境渐渐添增而成。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毋需证明。

  至于上座部佛教,有一项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我们无权删除或修改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的任何教法,虽然佛陀于将入灭时曾允许在僧团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但上座部认为不论多么微细的删改都不可以。上座部这种严禁删改的作法,源于大迦叶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结集时,僧众们所建立连非常微细的经律都禁止废除的共识。

  至于上座部经典的增添(一般认为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经典),这些添加的经律必须极度严谨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则,或者根据原始经典加以阐释。增添经律必须与原始经典意义相符!这种作法与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改变了佛法的方向。

  我们无权增添经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时空因缘或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以致丧失原始教义。这样的增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佛法堕落成有神论或自我论,或更严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义。我们害怕做这样的事,所以乐于接受我们是懦夫的指控。由于这种保守的作风,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愿我们永远保持这样的态度,若对经典有所增添,不论是巨大或微细,都必须与原始佛法相辅相成,使原始教义能达到颠扑不破的程度。

  若有非正统的说法,由于任何影响而与原始教义混合,都会自行显现出来,因为这些异说不可能与原始教义融合在一起。为了在教义受到疑难时,能指出正确的教法,世尊曾宣说了二章的四大教法,其中一章有关戒律,另一章则与经有关。而那些渗杂进来的因素在四大教法的原则检定下,就会显示出其本质上的谬误,而自动地剔除;或者,如果这些异说仍然存留在神圣的经典中,因为自身的矛盾,也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

  由于前面所说上座部不可更改教法的制度和四大教法,上座部佛教的教法从一开始就以纯正的形式延续至今。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第一项主要的特色,它坚固地奠基于佛陀的教法,一如《大般涅槃经》所说:“比丘!只要比丘永不废除已立之法,不另增添未曾有法,并敬谨奉行已立之法。如是,比丘!和合僧众必昌盛,不倾颓!”

  二、以八正道为根本教义。八正道直接与生命实相有关,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世间众生不能安住于世,也无法解脱,因此,八正道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途径。希望每个人都毫不迟疑地坚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质。佛陀如是说:「八正道,我说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确修行或尝试修行八种正确的法门。也就是在每一种生活方式中都能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并使之成为生活的艺术,其实八正道是唯一可称为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门。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证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说八正道是人人「应当可证见的」,或待发觉并待证悟的,世尊称它为「自然趣向涅槃之道」或「流」。它使众生自然趣向涅槃,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迹地证得涅槃。因此,对众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证得涅槃之道。

  [正见是众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项是修习正确的知见,简称为正见。正见包括各种智慧或究竟了悟。如:彻悟直接说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圣谛、一切现象的缘起、一切存在的本质——无常、苦、无我及整个因果律的范围。证悟以上任何一种法都会有相同的结果——涅槃,脱离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见也间接包含所有世间正确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获致世间祥和与利益的方法。

  佛陀称正见为「众善的开端」和「洞察四圣谛的开始」。它是涅槃——苦的止息——必然来临的徵兆,就好像晨曦象徵一天的开始。大家也许知道,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从苦中解脱。《增支部》说:「人靠著正见的彻底实践,以克服所有的苦」,于是佛陀称正见为「解脱的开端」,这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应该热切而且心存感激地尽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项的正见。

  [正见是正定的基础]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当我们向内观照(实际上就是正见)时,自然同时会获得与正见成正比增长的正定。其实,人心念纷乱时根本无法修习,自然地修习所获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照技术化、规则化的方法修习,则所获得的也是与该方法相应的定。一旦修习正见,自然就可获得更深的定力,而这份定力又积聚成帮助正见自然涌现的资粮.缺乏正见,我们就不知如何修习,一个人先前所获得的正见会时时刻刻激发出正定的力量,而这新激发出来的正定力也会反过来促使正见成正比增长。关于这点,佛陀曾经如是说:「没有慧,就没有定;没有定,也不会有慧;定慧具足,则近于涅槃。」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没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定、慧是互相激发而成的。

  我们可以射箭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的现象。当一个人手持弓箭瞄准目标时,无须以意志来集中精神,这种集中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与瞄准同步产生。如果射箭的人想射中目标的认知坚定,那么他的精神集中也会很坚定,认知时时刻刻都强化精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确了解解脱的价值,必然会引生正定的力量,并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说「无慧就无定」的说法一致。因此,把重点放在修习正见上,就会自然产生适当且足以彻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说来,一个健康、智慧的人可以从事这种修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种方式中描述定:

  (一)预知此生幸福的定,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获得智见的定(一种不平凡的领悟力)。这是作意光明想、住昼想的修行。

  (三)获得正念正知(意识的专注与纯净)的定。这是为了达到自我控制,而观 照内心活动的修行,也是为了能洞见受、想、行之生、住、灭的修行。

  (四)获得息灭四种有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的定,这是观照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生灭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种的定就是可获得如经典上所说的智慧或正见的修行,修习这种定主要是为了培养智慧,事实证明「修习正定」这字义,比我们平常所知修四色定的范围广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离开慧或正见,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脱的目标上绝对直接或间接地与慧并存,并不是如多数人所认为的只要安静持续地打坐而已。

  至于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许多经典中是以四色定来说明,而且在《中部·大四十经》中,佛陀也解释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恶的正见,且是能制心一处的心理状态。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见而称之为「正」,否则修习四色定会落入外道,如佛陀证悟前的老师阿罗逻迦蓝、优陀罗罗摩子所修的苦行与其他外道的信仰,那样的定不属于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槃。因此,正见和正定必须片刻不离地并进,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正见是八正道的指导纲目]

  不仅如此,只要正见现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念也就可以顺利增长。正见的本质可以明辨是非、可行与不可行、有益与有害,同时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强的觉悟力,常常趋使人们依据正确的认知处世。因此,透过正见,一个人必然有正确的目标、说正确的话、行为正当、正确地生活、正精进,并且能正思惟,由于正见的力量,这六项德目变得较易达到。

  从另一个思考的角度看,为了达到八正道中属于「戒」的正语、正业和正命的目标,必须有惭与愧两种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摄六根(根律仪)。同样地,因为具足正见,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获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因素有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本身,它们相依共存,互相支撑,如心轻安、身轻安也可以经由正见的力量,而很容易获得。因此,正见是八正道的关键,也是其他项目的指导纲目,所以佛陀称它为八正道的「先锋」。八正道中属于「慧」的正思惟和正见也是如此,当它们在正见的引导下时,就可得到适度的增长。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见时,可以解决前述六项的实际困难,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项困难,也可以解决。由出世正见的四个层次所获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对我们而言,凡事不执取,则不受后有。」一旦人的内心充满「不执取」等的正见,邪见、邪思惟、邪语、邪行、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就不会滞留心中。更确切地说,内心就会自动地「改邪归正」,臻至圆满。因为对世间的一切不执著,最终将达到灭——涅槃,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灭除。只有靠「凡事不执著,则不受后有」的正见,这种可能才会发生。

  [八正道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

  最奥妙的一点是八正道使世间不至于缺少阿罗汉。佛陀在入灭的那天说:「乔陈如!如果比丘正确地生活,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其中「正确」指的就是八正道。佛陀当时也说:没有八正道的宗教,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那一个宗教没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而佛教中是有八正道的。

  为什么八正道能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呢?这一点也不难明白。当一个人依循以正见为导、正定居后的八正道生活时,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让烦恼有可乘之机,烦恼一旦缺乏来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滋养品,就会日渐消弱,终至死亡。假如每个人都根据八正道的原则过正确的生活,那么所有的烦恼将必然消失殆尽.若烦恼消耗到可以证得圣果的第一个标准时,这人就证得须陀洹(入流的状态 ),最终的阿罗汉果也必然可经由八正道证得,而趣向涅槃。因此,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希望,因为证初果须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我们内心持续修持定,以证悟「不执著乐,不执取一物,则不受后有」,会使我们的内心远离对世间事物或有情众生的执著,并且使内心趋向「息灭一切苦—— 不留任何受苦之因」,这是因为他已没有任何束缚。

  当我们的内心一直持续集中在这种不执著的真理上,最终的正见会自然产生,自然趋向涅槃。因此,言语、行为、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专注力就不会趋向邪恶,善良自动持续地充塞身心,而成为完美究竟的八正道。同时,由于缺乏滋长烦恼的必需品,烦恼最后也渐渐萎缩,直到证得某一沙门果,甚至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所说就是可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的八正道的奥妙,对众生而言,这方法是实际可行的。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们深感骄傲的第二项特色。

  涅槃是至高无上的法

  三、不生、不有、不灭的涅槃超越任何事物,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创造、控制与毁灭等三种力量的上帝,这是至高无上的上座部佛法。

  [能创造、控制与毁灭的上帝]

  在任何宗教经典上所说的「上帝」可从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并归纳成三种意义:创造神、控制神与毁灭神。创造神是创造万物的神,控制(主宰)神职司控制,毁灭神负责周期性的世界毁灭。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认上述三种力量,人就会被创造、控制与毁灭。在某些宗教,这三种力量由上帝所掌管,而其他的宗教则分别由三个或更多的神负责。但不论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多个神,人的责任同样都是向他或他们礼拜、祈祷。佛教徒认为陷入上述所谓神的三种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骄傲的事,

  也不是能证得自在、究竟解脱或苦的止息的涅槃。人仍是无常变化的轮回漩涡中的主体者,也仍然受制于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国度或企望永远生活在上帝的天堂,这是尚未解脱,未具足「不生」之清净心的状况。

  [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

  佛教徒认为只追求天堂太过简单、平淡,不够怡人,他们努力追求的是超脱永无止尽的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影响。佛教徒寻求究竟的自在、解脱和灭除包括永远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缚,因为究竟灭除所有的束缚才能为今生带来究竟的安乐,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力量对于想解脱天、人束缚的心没有任何作用。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在佛陀的引导之下,发现上述三种力量的事实。谨述如下:

  (一)自然的创造力被称为创造神,其实是无明(无知或对苦、苦的起因认识不清)。它的功能是「行」(造作),因此创造了不同的有为法。经典上说:「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直到充满烦恼的众生出现,并为世界带来各种危机。

  (二)自然的控制力被称为控制神,其实是业力或因果律。在因果律中,人们由于无明,受善恶业的支配,而系缚自己。

  (三)自然的毁灭力被称为毁灭神,其实是无明,它以三种渴爱的形式出现,使人陷入种种渴爱,且使欲望到达顶点,以致沈溺于财富、权势等世间欲乐,至死而不知道德、羞耻和畏惧。

  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统,根据这套系统就可以了解:这一切只是由无明产生,它以各种不同形式,而产生创造、控制和毁灭的力量。所有生命都在无明的掌控之下,并产生永恒相续的苦,而这苦就如水的漩涡,轮回不已。

  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众生必须努力奋斗,以消除创造、控制与毁灭力量的真正源头——无明。我们必须透过自己的能力,产生智慧,以对抗无明,我们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上帝」——永久的创造神、控制神和毁灭神的控制下。事实上,所谓的上帝,就是无明,而三种神则是行、业力和爱欲。

  [八正道是无明的终结者]

  奉行佛陀所指示的八正道可以去除无明,获得智慧。这使我们明白诸法实相,以致证得究竟智慧且明白究竟真理。不执取世间任何事物,甚至天堂也不执取,不 「生」,也不「有」。不「有」,是因为「我」只不过是无明所造成的自我幻相而已,而不「生」则是不生为任何生命型态,包括天堂的天神。「我」或「自我」只不过是内心妄见的产物,当心中没有妄见时,「我」就消失了,只剩下不受神力左右的清净心,清净心不执取任何事物,它不生、不有,没有束缚,也没有需要撑持的「我」,因此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受制于任何人。清净心超越所有神力的控制和毁坏,它才是今生今世究竟自由、解脱与所有烦恼的止息处,无须等待希望国土(净土)或上帝天堂,这就是涅槃或人类的至善。一如圣典所说:「一切佛都说涅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迷信的宗教信徒理解的范围。

  上座部佛教没有作为诱饵的希望国土(净土)和天堂,也没有让人们执著的人格神或事,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真心三宝取代上述的神,并且协助人们证悟,因此上座部佛教绝不能与迷信视为同类。上座部佛教的弘法工作不需要任何军队、诱饵、报酬,甚至不需要多采多姿的宗教仪式和物质化的典礼,就可以传到全世界。这是因为人们事先从教法修行中得到极大的喜悦,甚至一开始只是抱著尝试接触上座部佛教的心态,也会得到极大的喜悦,佛教史中有许多这种例子。以上是上座部佛教与迷信不同的第三项特色。

\

  [佛教三宝的真义]

  四、把人所具足的三宝当作开启智慧的目标,取代依赖有神教信仰中的外在上帝,因此这是「智慧之神」,而非「信仰之神」。上座部佛教的三宝可取代有神教诸神,这具有二层意义。就适合初学者理解的通俗意义来说,三宝是指:(一)佛:靠自力觉悟并弘扬所悟之法的人。(二)法:佛陀证悟并弘扬的究竟真理,是为了让每个如法修行者都能学习、修持并证悟而达到解脱。(三)僧:听闻、体解、修持并证悟「法」的人。 简单地说,「佛」是证悟并弘扬「法」的人;「法」是以文字呈现说明有关修行和证悟的种种方法;「僧」是所作所为都依据佛陀教诲的人。这种三宝在通俗意义上可称为「佛教的三位一体」——上帝所化现的三种相。根据佛教说法,其意义如下:「上帝」(即通俗意义的佛性);使人成为「上帝」,并使人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事物(也是佛性);已经或有能力与「上帝」合而为一的人(具有佛性的人)。

  但从针对深入了解者说的奥妙意义而言,本质上只有一宝,就是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究竟安乐的本质。当心净化到某种程度时,它就会在心上显示出来。它是真正的宝,或所有宝中之宝,也是使人成为佛、成为僧的宝,这是永恒的「法」。我为什么会说只有一宝呢?这是因为当我们去研究那位体解并教导「法」的人(佛陀)时,我们知道他是证得并教导我们认知宁静、清净与纯洁的究竟安乐的本质。就他本人而言,他心中恒常具有这三个特质,而且这是他全部的本质,就因为常驻他心中的是清净等特质,所以他被称为佛陀,如果心中没有这些特质,他就不再是佛陀了。这究竟安乐的本质就是佛陀,而非凡夫,作为基础的身和心只是这究竟安乐的外壳。

  至于佛所证悟并弘扬的「法」,那就是宁静、清净与纯洁的究竟安乐的本质,这些本质时时刻刻都存在他的心中,换句话说,这有三层意义:(一)就理论而言,是得到究竟安乐的道理或方法;(二)就修行而言,是到达究竟安乐的行持过程; (三)最后,就证悟而言,所教导的就是「究竟安乐的本质」,这是我对它最佳的称呼。因此,佛陀所追寻、发现、证悟并教导的就是究竟安乐的本质。事实上这就是法宝,理论是它的地图,修行是遵循地图的旅行,而证悟就是所要抵达的目的地。

  至于那些和佛陀一样已经体解、修行并证悟相同真理(法)的人,他们明白如何得到究竟安乐,也已经修得并证悟究竟安乐。一旦证悟,究竟安乐永远成为他们心灵的本质。这种存在心中的本质,才是僧伽的真义,作为基础的身心,只是究竟安乐的外壳。

  根据上述说法,究竟安乐的本质才是佛、法、僧三宝的真义。任何人若能自然证入这种安乐的本质,实质上就能获得三宝,因为他本身就是三宝,而三宝永远属于证悟它的人。

  如上所说,不论是通俗意义的三宝或奥妙意义的一宝,对所有佛教徒而言,其地位就像上帝在有神教中的地位一样,获得三宝的人就与「上帝」——佛教的真正上帝——合而为一,而不需要任何创造、控制与毁灭的作用。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属于上座部佛教的上帝,我们可经由道路、方法去证悟智慧之神,而非只是让人信仰的上帝。

  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第四项殊胜的特质。

  结论

  我演讲的时间快要结束了,让我利用这个机会做个结论。贵国与我国必须珍惜上座部佛教的纯正佛法和彼此间的友谊,世界上的学者都承认上座部的佛法仍然保有纯正的原始佛教,因此我们应尊重、护持它。八正道是佛法的核心,它使得世界不缺乏阿罗汉,八正道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遵循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像一个轻的物体飘浮在海上般,轻而易举地修行。八正道是可用来追求世间和出世间利益的法则,我们决定超脱由烦恼所造成的创造、控制与毁灭的神秘力量,我们希望透过上座部佛教来证入不生、不有、不灭、究竟安乐的涅槃,也希望排除对自我或世间任何上帝的执著,使内心拥有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纯正三宝,而没有任何的烦恼。我们所要保持和追求的就是这份理想,而不是其他信仰的任何神只(上帝)。

  上座部佛教认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帮助我们,这非常合乎理性并有益于生命,因此,它不是我前面所说的社会大众所沈溺的迷信信仰。我们的宗教有能力对抗并摧毁物质主义的影响,我们正处于去认识、体解、修持并证悟这种修行法,并且可以有效地指导别人,这是因为我们具有崇高的心力,可以了解心灵或意识的秘密,甚至超世俗的智慧。

  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做犀牛,(这是泰文的习惯用语,我这么说是因为不晓得其他国家的说法。)犀牛无法享受笛子吹奏出的美妙曲子,而出世的真理时时刻刻都在演奏美妙的音乐,如果我们是犀牛就听不到这些音乐。大约西元前五○○年,在哲学家辈出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对犀牛吹笛子,但犀牛却不理睬。赫氏与佛陀同一时代出生,只比佛陀晚几年,他所提出的 Panta Rhei 理论是:「世事流动,所谓的世间只不过是连续的流动,没有任何真正存在的东西,只有变化,就好像燃烧的火焰是由连续的燃烧与熄灭所组成一般。」这种说法就是佛陀的「诸行无常」。但希腊人无法明白这种道理,并称赫氏是「晦涩难懂的人」。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当初希腊是犀牛居住的地方,是一物质主义哲学盛行的地方。尽管时至今日希腊仍为世人推崇为哲学家的国土,但那些犀牛仍无法了解有关超越世间的陈述。我们必须为我们了解并珍惜佛陀超越世间的真理感到骄傲,我们拒绝做迷信信仰的犀牛,因为我们真的不喜欢物质主义的人天福报。

  上座部佛教属于心灵层次,所以我们的目的指向涅槃。涅槃解脱所有可能造成幻觉的力量,这些幻觉让我们永无止尽,一次又一次地被创造、控制和毁灭。

  泰国到处可见闪亮的黄色僧袍,这表示有很多人超越创造、控制和毁灭的力量,也表示光或智慧的存在,这光与智慧显示永不再受苦的清净。这些的确就是上座部佛教殊胜、高贵的教义,我们必须永远地保持这些高贵的品质,就像盐保存咸的味道一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