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辱方能成人上人
发布时间:2019-12-20 11:22:20作者:大众学佛网经文: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五章
大家刚过完春节,春节其实是属于老人和小孩的。老人喜欢过年,是因为孩子能从外面回来;小孩觉得过年很好,是因为有好吃、好喝、好玩的。在座的各位,都是属于中间的,所以,这个节基本不属于咱们,而且是咱们最累的时候,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是最辛苦的。不过,到了这会儿,这场辛苦也过去了,接下来,我们就重新开讲《佛说四十二章经》,今天要讲的是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第十三章主要是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宿命的问题。在过去的讲座当中,我们也经常提到宿命。宿,就是宿世,宿世就是前生、前世,宿命就是前生前世的命运。宿命这个问题,许多人都非常关心和关注。许多人学佛,或者学个什么,就特别希望自己能够修炼到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自己过去都干了些什么。许多人见了我,也很喜欢问我能不能看出他们前生是干什么的。有些人还问我,怎么修炼,才能够快点知道自己前辈子的事情,就如这段经文中的沙门,他见了佛就问:“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告诉他:“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就是修道的人。这个修道的人有一天问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够知道自己前辈子的事情?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够“会其至道”?“会其至道”,就是通晓一切道理。
佛就告诉他:“净心守志,可会至道。”佛说,如果要通晓一切,彻知一切,就必须净心守志。如果把心净下来,然后以这种诚挚的心,专心一志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就会真正明白这件事情,就可以“会至道”,也就是通晓一切。其中的关键,是要净心。
但许多人对净心都不理解。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讲这个问题,可还是不断地有人来问我:心净下来以后,是不是就什么都不想做了?人们总是担心,心一旦净下来,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了,什么事也做不好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不要着急,你先把心净下来,先做好自己,这样,你就会把任何事情都做好。
我们的心如果净了,明澈了,那对周边所有的事物,自然而然就会一目了然,就会非常清楚,就没有你弄不清楚的。你现在对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搞不明白,为什么?是因为你的心没有净下来。心如果净下来,清净了,净心守志,那对周边的问题,就会掌握得非常快。
这一段经中,佛还告诉我们:“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过去的镜子,都是铜镜,用一段时间以后,表面就会产生铜锈,就不亮了,照不成了。这时候,就必须用水来磨,还不能磨太快。磨太快了,镜面就会变粗糙了,得细细地磨。磨完了,一擦,它才又变光亮了,等于是抛光了。过去的镜子不像今天的,今天的都是水银镜,是不需要、也不能这么来抛光的。
然后“断欲无求,当得宿命。”这一段经文中,佛就告诉我们这两个问题:要想通晓一切,就要净心;要想得到宿命,知道自己过去干了些什么,知道哪些人在过去就是我们的朋友,那就必须要断欲,把欲望去除。欲望是我们种种烦恼的根源,如果我们能断除一切欲望,对一切事物都无所求,不贪着,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宿命。但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断除一切欲望,断除欲望就是断烦恼。烦恼如果清除了,没有烦恼了,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得知自己的宿命。
佛不许弟子修神通
但你如果没有断除烦恼,就去求宿命,求神通,那你会因为明白了宿命,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有好多声闻层的人,他们没有断烦恼,但通过一些方法的修炼,得知了自己的宿命,最后,却自杀了。在古代印度,有一些外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修得神通,他们修着修着,就知道自己前辈子是干什么的了,就得知了自己的宿命,可是,这些人得了神通以后,不仅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更烦恼了,结果,许多人受不了就自杀了。
那他们为什么要自杀呢?所谓宿命,就是前辈子的种种恩恩怨怨;得知宿命,就是能把前辈子的这些东西看得清清楚楚。可这一看,糟糕了,全乱了,首先,他自己跟家人的这些关系,都是互为的关系,比如他的妈妈可能是他前辈子的老婆,然后兄弟姐妹等等关系全部都交织在了一起,不堪入目,所以,他就活不下去了,只好自杀了,死了。正因为如此,佛曾喝斥弟子,不允许他们专门去修神通。在佛门里面,一直是不允许弟子们去修神通的。
素心铭二楼喝茶的几个地方,是用五眼六通的名称来命名的,其中有六个包间,是用六通来命名的。六通之中,有一个就是宿命通。宿命通是人体都具备的能量,每个人都有。但如果没有断烦恼,欲望还没有除掉,心还没有净,就先提前来开发,那得到了这个神通后,你会因为烦恼还在,没有定力,化解不了,空除不了自己,这样一来,你就会被你自己所看到的这些东西给活活吓死。所以,在烦恼断尽之前,即使得了神通也没有任何意义,反过来,还把你自己给害了。
当你把烦恼断尽了,那自然而然,你体内的这些能量就会得到开发。可如果你专门去修,那你就会神经错乱。各种神通的能量,是本来就存在的,是本自存在的。通过修行,就像上面说的磨镜一样,垢去明存,把我们的烦恼一一去掉以后,它们自然而然就都出来了,就都具备了。只要做到净心,把心净下来,净心守志,那我们自然就能明白一切,通达一切,就能得宿命。
净心乃万善之源
反过来,想明白一切,通达一切,就要做到净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生活当中,这一点我们每天都会遇到,都会碰见,都能用上。但大家总是觉得害怕,害怕净心,于是,在需要用的时候,在经历事情的时候,就用不上。当年,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是不断反复地在告诉大家这些道理,但大家听完了以后,都没有去做,所以,也就都没有用上,就像我今天讲的净心的道理。
许多人每天面对着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很疲惫,疲惫于种种的事务。但其实,规整出来,也没有多少事儿。那为什么还会疲惫呢?其中的关键,是因为他理不清。因为理不清,所以,就觉得许多问题都顶在那个地方。那又为什么会理不清呢?因为他的心没有净下来,他自身没有净下来。如果他的心净下来了,就会把摆在眼前的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就一目了然,一看,哦,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一,二,三,好,结束!就没有那么多的事儿。但一般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因为自身的心没有净,因为没有一个根本,所以,就在那边东抓西抓的瞎抓一气,结果,拼凑了一堆东西,怎么理也理不顺。然后,自己把自己弄得很忙,越忙越乱,陷入恶性循环。而不知道其中的根本在于,先要把心净下来,就是这么简单。
一般人碰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先去忙活一顿,而不是先去净心。他害怕自己一净心,就把事情给耽误了。在座的各位,有机会经常来这儿听课,你们如果碰到问题了,觉得不好解决了,一定先不要着急解决。遇到这种时候,先不要想事,先把你的脑袋清除清除,让你自己安静下来。等你安静下来了,那你就会很清楚地看清其中的问题,就会很好地解决问题。但如果你自己没有安静下来,你的心没有净下来,就去思考和确定处理的方法,这种时候出来的方法,往往多数都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关键。这个关键,在关键的时候你要能用上,这才叫修炼。
接下来,跳到十五章。
至柔者至刚
在第十五章中,又有人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告诉他:“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康。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这一章跟十三章,有一个连带的关系。
这里,有人首先问佛:“何者多力?”什么东西的力量是最大的?佛说:“忍辱多力,不怀恶故。”
这个道理,《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什么是最坚硬的?最强大的?其实,最柔弱的就是最强大的,至柔者至刚。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往往最柔软。最柔软的东西,它才能够长期存在,永远存在着。像我们的身体,讲话的嘴巴,嘴巴里面有牙齿跟舌头,到了一定年龄,牙齿就开始掉了。可是,表面上看,牙齿很坚硬啊!而舌头非常柔软!可是,坚硬的牙齿,其实很脆弱,老到一定的时候,张开嘴一看,牙齿没有了,但舌头还在。为什么?因为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始终是在的。越是柔软的东西,它的力量越是强大。
再看水,上善若水!水是最柔弱、最谦下的,但水的力量也是最大的。你们看山里面的石头,无论它有多么坚硬,到最后,它的棱角都能被水给磨没了。
说忍辱是最强有力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之前,我们也说过,佛家所说的忍,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忍,它的意思不是硬憋着。比如,有人欺负你了,你说我忍着。这种忍,是把一口恶气憋在心里面,不让它爆发出来而已。等于是说,被人莫名其妙骂了一顿后,你忍着,不跟他吭声,然后,自己走了。这时候,别人骂你的这句话,其实还在你心里存着。这种忍,是普通百姓的理解,是错的,不是佛要告诉我们的。
那佛告诉我们的忍是什么意思呢?是化解!别人骂你的时候,你没听见,即使从耳朵里面进去了,也随即就化走了,没有掉了。佛所说的忍,是坦然接受,然后让它不存在,而不是把它憋住。这,才是真正的忍。如果我们能以这种“忍”来面对和化解矛盾,那所有的矛盾才不会恶化。所以说,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
就像水,不管是任何东西,你往水里一扔,它都给你接纳。但接纳完以后,慢慢慢慢的,它就把这些东西给消灭了,都不存在了,都给转化了。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佛告诉我们的这句话,有一个关键,就是心里面不怀恶气。别人骂你的这句话,在你心里边没有存着,不怀着,这样才是真正的忍辱。做到这样忍辱,才能更好地对待周边所有的人和事。
忍辱乃做人根本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这句话是说,会忍辱的人,不论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也这是说,一个人人格的建立,就看他的忍耐力。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一个会忍辱的人,不会斤斤计较,总是乐于助人,这样的人,他一生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受人尊重;想要做什么,都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这是什么?就是德行。
你们现在教育小孩,首先就要让他建立起德行,让他具备一些根本的品质。这样,他人好了,干什么就都会好。人如果不行,那他学再多的技术都是多余的。技术的东西,更新换代快得很。但现在,许多大人给小孩安排的一些学习内容,都是大人觉得重要的。他们让孩子辛辛苦苦地去读,可读完出来,却都没什么用处。现在的人,光追求一些表象的东西,却忽视属于根本的道德、品质的建立,结果,小孩光有技术层面的知识,却没有最强有力的道德品质来配合,这样的人,他能成什么事?
我看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是属于有孩子要操心的人。你们来这里听经,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一生,他有没有成就,就看他会不会做人,看他的人格怎么样;看他人做的如何,心胸是不是宽广,对待问题会不会有忍辱。如果他学会忍辱了,学会关爱别人了,心里面不存恶念了,那他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受欢迎,都会受尊重,会有很多人帮助他。但现在的家长,唯恐小孩被别人欺负,于是,总是教他不能太老实。总觉得,如果他太老实了,将来走向社会就会吃亏。现在的中国家长,都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孩子到了学校、单位,总是希望他在那个地方呼风唤雨,不要被人欺负。这种教育,是把孩子给害了。我经常观察中国的这些父母们,他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其实都是在害孩子,可他们自己还认为,是在爱孩子。你们在培养孩子时,必须让他学会忍辱,只有学会忍辱,他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只有学会忍辱的人,才会被人尊重。
修行好比是磨镜
“何者最明?”怎么样才能够明呢?“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这一段话,跟第十三章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心垢灭尽”是说,我们的心里面如果没有杂染,没有杂质,就像镜子一样,把斑斑点点的锈迹都给他磨掉,磨尽,这样的话,它的明就能显现了。明显现了以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就是从天地还没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的所有事情,我们就都能从这个镜子中照出来。这里的镜子,也就是指佛说的“大圆镜智”,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佛性。我们的本性本自清净光明,就跟磨干净的镜子一样。如果我们把心里面的污垢都去掉了,把各种烦恼都给它断掉了,那就等于是把明镜磨亮了,这样,我们的本性就给开发出来了,镜子就明了。镜子一明,普照十方,一看,什么东西都清楚得很。摆在面前的所有事情,都一目了然,就没有什么问题是我们弄不好的。
现在,很多事情我们都弄不好,是因为我们的镜子不够明。我们学佛、修行,是在干什么?就是在不断地磨镜子,不断地去除我们这颗心中的杂染。最后,杂染去完了,我们就可以真正明了“十方所有”。十方是个方位概念,就是四周、上下。“十方所有”,就是所有的事物,这时候,我们就“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到了这个境地,当然就是佛了。佛是什么,就是彻知一切事物,得一切智。
许多人爱问:佛,他到底明白个什么?佛明白所有的一切,就是到了圆满的境地。到了圆满的境地,才能得一切智。整个宇宙构造的过程,一切事物的形成,佛都清楚得很。许多人不了解佛的真正意义,就认为学佛就是什么都不做了,什么都搞不懂了。像我经常在这边做点这做点那,许多人就觉得很奇怪,说,哎,你怎么会做这些?!你怎么会知道这些?!而不知道说,我们是佛的弟子,佛他是一切智的代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人生的一切事物,他都清楚。佛是觉者!觉什么呢?觉悟宇宙人生的所有道理。换句话说,明白和通达宇宙万象的来龙去脉者,这样的人,就叫佛。
你们有机会翻开佛经,就可以发现,我们宇宙中的任何事情,佛都说得清清楚楚,包括生孩子这个问题。许多不了解佛经的人会问?生孩子跟佛还有关系?其实,什么事情跟佛都没有关系,像生孩子,跟佛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是,佛知道一切事情。佛所说的关于生孩子的事情,对照今天的医学,远远超过今天的医学。今天的医学,在几百年以后,看能不能跟上一点佛经。比如婴儿入胎,佛告诉我们,婴儿从入胎开始,每天一个变化,每天都有独立的名称,一天一变化,七天一大变。佛在2500年前就说到这个问题,但没有人信他。后来,医学发达了,现代人终于知道说,婴儿在娘胎里七天有一个变化。所以,现在怀孕的人,七天会到医院检查一下,去照一照,看正不正常。但是佛早就告诉我们,每天他都在变化,不是七天才变。七天是一个大变化,只有在大变化的时候,今天的仪器才能照出来,小变化就照不出来。
许多人知道了这些以后就说:哎呀,原来佛经很有科学观!我就告诉他,不是佛经有科学观,而是佛超过任何科学。科学是什么?是我们脑袋里面思考出来的一些东西。但我们脑袋的这种思维,是有局限的,所以,任何科学,它都是有局限的,到了一定时间,它就要变了,就要突破,就要被推翻了。而佛的觉悟是彻证,是完全明了了整体的规律,所以,它与科学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教我们的,告诉我们的,都是真理。
那我们如何才能得一切智呢?不是把所有佛经都读完了,立马就可以得一切智了。那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就是像前面的第十三章所告诉我们的:要像磨镜一样,慢慢来。
我们这个镜子上,有斑斑点点好多的铜锈。我们的心烦恼很多,导致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净不下来;很多头绪,我们都理不清。那烦恼从哪儿来呢?是从贪来的。我们贪这又贪那,贪心多了,烦恼就多了。那我们修行修什么呢?就是把心里面的这些贪、这些杂质慢慢去除。不过,去除有个过程,就像锈了的铜镜,要慢慢慢慢地磨着磨着。今天磨了一遍,去掉了一点点,这时候,它照东西的时候,就能清楚一点点。修行,就是这么点点滴滴逐渐逐渐在磨,在修。那我们如果修彻底了,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虽然很漫长,但我们每修一点,它就能产生一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