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施比受更有福—香港“第一世家”

发布时间:2023-10-20 04:06:14作者:大众学佛网
施比受更有福—香港“第一世家”


中国侨网消息: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含着金汤匙出世、喝洋墨水长大的豪门子弟,发愿将佛法世界化……

“积善余庆,行道有福”,这是在华人世界赫赫有名的何东家族位于香港山顶道的祖屋晓觉园(Ho Tung Gardens)牌楼上的对联,是何东家族立身处世的格言。现居加拿大温哥华的何东之孙何鸿毅,进一步将它发扬光大。

一个含着金汤匙出世、喝洋墨水长大的豪门子弟,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外表一副混血面孔,内心却百分百的中国。

何鸿毅发愿将佛法世界化,以佛教的慈悲与智慧普度众生,在人间弘法行菩萨道。他的慈善事业不仅是开张捐款支票这么简单,他不急功近利,而是着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独树一帜,捐款对象主要是赞助博物馆展出及培训文化艺术人才,并在世界各大高等院校建立佛学研究课程,铺设全球佛教研究网络,许多项目都注重长远规划。

为人低调 不喜张扬

何鸿毅为人低调,做好事一向不喜张扬。

何鸿毅非常喜欢文化艺术及古董文物,但自己却不收藏,因为他认为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如果由自己收藏,就只能放在家中独自欣赏,身后再传给子孙;但若放在博物馆内,就可以开放公众参观,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人生应当有这样的境界。

何鸿毅说,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许多文物流传有绪,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应由某个人私藏独享,好东西让社会大众分享,才更有意思,更有价值。

来去皆净土 安稳即名山

何鸿毅在香港长大,然后远赴美国留学,为何他却潜心向佛,满世界弘扬佛法?追根究底,原来是受他的祖母张莲觉影响。何鸿毅幼年时,由于父亲何世礼将军南征北战处处为家,跟祖父母长大。

何鸿毅的祖父何东是香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云人物,也是人所共知的首富及慈善家,曾对中国政坛产生影响,一生获授欧洲八国勋章共11个。何东家族也是香港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第一世家”;何东爵士是香港沦为殖民地后首位最显贵的华人。他虽然兼具欧亚血统,但一直自认为中国人,他在海内外捐献的善款,数以亿万计。

1956年4月27日,何东结束从白手兴家到富可敌国的一生,大部分财产留作何东慈善基金。1958年,何东家族第二代正式分家。何家子孙繁衍向各方,散居世界各地。何东生前几个物业包括湾仔承业大厦及东英大厦等相继出售,山顶道晓觉园遂成为何家仅存的祖屋,入口处古色古香的牌楼内侧,一幅叶公绰写的对联:“来去皆净土,安稳即名山。”道尽人间沧桑和何家兴衰。

何鸿毅说,祖母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从小就跟祖母去道场佛堂念经礼佛,最初对佛教的认识也仅限于“烧香拜佛”。

张莲觉本名张静蓉,法号莲觉,创办东莲觉苑。除庙宇外,还兴建多间中小学、养老院和精神病所等,身后留下许多慈善资产。

薪火相传 回馈社会

何鸿毅在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时移民加拿大,继承祖母衣钵在温哥华创办东莲觉苑。目前家族产业和投资基本交给下一代管理,他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如香港和温哥华的东莲觉苑,花费他很多心力和时间,他是不受薪的主席。

何鸿毅多年来除了乐善好施外,更要求子女参加公益事业,将家族贡献社会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以回馈社会为己任。

何鸿毅生活简朴,最喜欢的运动是网球,说他是“网球高手”并不为过,曾在多项比赛中夺冠。美国老布什总统也是他的球友之一,访港时曾在晓觉园中小住,与何鸿毅一较球技高低。一个受西方教育、早年投身新闻界的从业人员,为何对佛学产生兴趣,甚至作为一生志业?何鸿毅说,虽然他曾留学美国,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下长大,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可谓“中西合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他指出,除了童年时代受祖母影响初涉佛门外,真正引领他进入佛学之门的是悟一法师。由于不少人对佛教有误解,认为烧香拜神纯属“封建迷信”。而一些佛教中人在宣扬佛法时,大多采用“传统语言”,令人无法领悟个中三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悟一法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使他认识到佛教哲学的伟大,体悟到佛学的博大精深。“这是悟一法师了不起的地方,我非常感激他。”从那时开始,他就决心将来一旦有机会,要透过高等教育传播正确的佛学思想。因为个人力量有限,从教育着手事半功倍。何鸿毅与悟一法师在港结缘,他称赞悟一是位“摩登、犀利”的得道高僧。由于悟一法师的感召,更新了佛教形象,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再误解佛教为迷信,愿意深入探讨佛法。

铺设全球佛教研究网络

“何鸿毅家族基金”由何鸿毅于2005年在香港成立,致力推动及支持中华艺术及文化,特别是艺术教育和佛教哲学。何鸿毅深信,艺术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艺术文化教育能丰盛人生,使人具有创意思维,培养人际关系及同情心,启发视野,激发潜能,开放胸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以更互谅的态度面对生命,带动社会健康成长。

何鸿毅移民加拿大、创办东莲觉苑后,更加坚定传承家族笃信佛教心志,在海外弘扬佛学哲理,俾使更多欧美人士认识佛教的内涵和精神。继先后赞助香港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多伦多大学成立佛学研究中心后,并准备捐助美国史丹褔大学成立佛学中心,铺设一个全球高等学府佛教研究网络,把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引入传统中国佛教中。

据加拿大统计局资料显示,加拿大的佛教徒在1991年至2001年上升近84%。有见及此,何鸿毅创办的东莲觉苑,捐款四百万加币给多伦多大学士嘉堡(Scarborough)分校成立佛学研究课程,希望对佛教社群做出贡献。这是该校历来最大笔捐款。多伦多大学校长David Naylor说:“东莲觉苑的捐款,提升了加拿大佛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何鸿毅指出,多伦多大学的佛学研究发展已相当成熟,其东南亚研究及宗教系一向开办“佛教及亚洲宗教”本科生课程。该校为一年级生开办的“全球宗教”课,即使在大型演讲厅上课,也经常座无虚席。

何鸿毅说,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亦是公认全球最多元文化及多种族的城市,也是弘扬佛学思想的理想环境。近年,东莲觉苑积极融入香港及温哥华社区,向普罗大众推广佛学,希望将东西方思潮融入佛学研究课程。除了支持学术界研究佛学,捐款亦会用作每年一度的学术会议及公开讲座,让普罗大众有机会接触佛学研究成果。

基金还赞助泰国及香港高等院校的佛学研究,包括创办“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希望给佛教高尚的学术包装,提升佛教的社会地位,并使佛法进入主流社会。

“何鸿毅家族基金”的设想是,大学生大多是优秀青年,未来有可能成为各界领袖人物,若在学生时代有机会接触、学习和研究佛教,对佛陀的智慧有心得,未来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仅成为佛教的护法,由他们来传播佛教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其影响力不可低估。这将打开佛法进入高等学府、政府部门和各阶层大门,使佛法得到更多人认同。

与国际接轨 开创新思维

在西方,研究佛教的历史并不悠久,只有短短的一百年,但发展速度惊人,研究成果丰富,令东方佛教学者刮目相看。相对而言,中国佛教虽有辉煌的过去,并一度领导世界佛学研究的潮流,至今仍被世界视为佛教大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可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佛教一蹶不振,目前连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尚待建立,更遑论兴办佛教大学。为了尽快使中国佛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培养高级僧才,创办佛学研究中心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因此,何鸿毅认为,在世界一流大学创办佛学研究中心,不仅可以成为中西学术交流的平台以及研究中国佛教的平台,从而提升汉语系佛学研究在国际佛学研究中的地位,而且可以透过整合佛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为佛学研究开创新思维、新路子,而佛教的伦理道德模式,更可以为“迷失的一代”寻觅精神出路,以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凝聚力与自信心,探索如何以佛陀的智慧化解当今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使弘法方式与时俱进,改变人们对佛教的不正确观感。

与时俱进 长远规划

何鸿毅还赞助夏威夷美术馆展出来自不丹的金刚乘佛教艺术品,这是有史以来最具规模的全球性展览,同时为不丹僧侣提供保护文物的专业训练,以及详尽的保育、记录、出版工作,并摄制宗教舞蹈Cham的录像库。展览首站为夏威夷(檀香山),已于2月23日揭幕。

何鸿毅说,不丹虽然拥有众多历史文物,但一向没有建立文物收藏档案。他期望藉此鼓励大众保存传统艺术文化。

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

纵观何鸿毅的人生,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隐居山林静修,比不上在闹市中修行。因为前者是个人静修,没有太多外界引诱;后者则是在人间弘法行菩萨道,若仍能对境不染,进而度化他人,才是更高境界。旧时僧侣多隐居山林,对世间疾苦不闻不问,也不主动负起弘法责任。何鸿毅本身是居士,主张僧侣走出佛堂,传扬佛教的入世精神。

他除了有高瞻远瞩的胸襟,最重要的是有广度众生的大悲弘愿,也就是大乘佛教所强调的“菩萨行”,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乘菩萨道,应众生需要而弘法,从而确立“人生佛教”的理念。

何鸿毅最后表示,他一直牢记祖父何东的训诲作为人生座右铭:“你在接受别人赠予之前,应该先帮助别人。”也就是说,“施比受更有福”!

作者:曾慧燕 来源:中国侨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