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践行“一带一路”的中国旅行家早于唐玄奘230年
发布时间:2023-09-24 04:05:52作者:大众学佛网在中国,因为《西游记》等文艺作品的传播,唐代高僧玄奘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早于玄奘两百多年的东晋高僧法显,作为“中国西行取经第一人”,其知名度仅停留在知识界和海外。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提及中国古人,首先被想起的就是法显!
事实上,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著名的唐玄奘西游时27岁,法显已是65岁的老年,在那个年代算是高龄,更需决心、勇气和毅力;且法显是东晋人,早于唐代的玄奘两百多年,是我国赴印度取经第一人,开创了道路、经验和基础;玄奘是经由西域陆上往返的,而法显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从旅行家的角度讲,法显西行更艰辛,意义也更大。他的旅行笔记《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的巨著。
崂山的法显像为求戒律铁肩担道义
法显生活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乱中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也是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后大发展大流行的时代,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又是中外文化交流较为活跃的时代。”
鲁迅先生说,法显,空前之伟人,中华之脊梁骨。
和许多高僧一样,法显也是苦孩子出身,俗姓龚,约公元334年生于平阳郡(山西临汾)。曾有三个哥哥都夭折了,父母担心他也养不活,就把他送到寺院。后来,他父亲去世后,叔父希望他还俗回家奉养寡母。但法显回绝说自己并非因为有父亲才出家的,他没有还俗,反而在20岁上受了比丘大戒。
东汉时期,佛教经西域(敦煌西北之外)传入中国,教义、教理、教规、教律等佛典很有限,全是都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僧人口述相传,没有书面文字,失真不确,乖谬错误。形成“一个和尚一个师,一个和尚一本经”的局面,不满此现状的居士或僧人也曾西行求法,但在法显之前,真正到达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几乎没有,都是仅到西域为止。
法显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他认为,以真经为据,有律经可遵,佛教才有可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下去。他担此重任,于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 年),以65岁的高龄,与同修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印度)寻求戒律。
途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没有路径,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大沙漠,翻越壁立千仞、临之目眩的葱岭(帕米尔高原),艰辛可以想见,途径了30余国,历时14载。西行途中,不断有人加入进来,也有人半途折返,或病死他乡,或滞留不归,前后共有10人。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大师(刘诃萨,拙作两篇记述刘诃萨事迹:1旷世文化巨人策划兴建莫高窟,留下大量传奇过往:2阿育王发愿建8万4千塔,有一座在宁波被高僧指认),最终只有法显一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夙愿得偿,携经而归。
老僧思念故国怆然涕下
义熙六年(410年),法显来到狮子国(斯里兰卡)。狮子国是意译,在《大唐西域记》被音译为僧迦罗国。最早这里没有人烟,后来商人贪图此地盛产宝石,于是聚居成国。国王笃信佛法,佛教非常兴盛。
法显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
还瞻仰了佛陀圣迹和各种遗迹,阿育王时期传来的佛牙舍利、有纪念佛来此化恶龙的大塔、前王从印度中国取来的贝多树。听到天竺道人诵经,讲的是佛钵。法显很想抄写这部经,但是道人说只是口诵,因此没有能写成。他只身在狮子国逗留了两年,形影相吊,心里无限寂寞。一天,在无畏山的寺院里,法显看到玉佛像旁边有来自汉地商人供养的白绢扇,那精致的做工和唯有苏杭才有的素绢,一看就是故国之物啊,已经离开祖国12年的法显油然而生思念之情,多年的漂泊,孤寂与艰辛磨砺他的情感,饱经沧桑的老僧,当着众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至今,斯里兰卡还有法显当年工作和生活的遗迹,无畏山、法显村、法显洞、法显寺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很多中国人都是通过斯里兰卡留学生那里知道法显其人其事的。
译作对佛教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411年,法显搭乘商船东归。
目的地是广州,但途遇风暴,海上漂泊三个月后,到了一个叫“耶婆提国”的地方。有法国学者认为法显到达了墨西哥,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当然,这种说法无法证实。在那里停留了五个月后,继续出发。然而又再次迷失航向,随风漂流,不想到达了青州长广郡牢山(青岛崂山)。
遇到风暴时,在最绝望的情况下,船上的商人们迷信,曾动议将法显推下海去。幸好一个中国施主阻挠,说汉地皇帝敬奉佛僧,如果胆敢加害,船到岸后必被治罪。经过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中国,完成了西行壮举,此时法显已是78岁髙龄了!
法显本想回到长安,未果,转向南到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最后圆寂于江陵(荆州),春秋八十有六,时为公元423年。
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法显一直在外国禅师配合下,抓紧翻译佛典,开创了把佛教经典直接从梵文译成汉文的先河。以往的汉文佛经都是从天竺经由西域再转到中原,都是二手翻译,讹误和缺漏多,非常不准确。
共译出《摩诃僧祗律》、《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大船尼戒本》等经典,共六部63卷,计一百多万字。其中《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当时中国的僧伽而言,犹如及时春雨;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延用至今。
著作对佛教史学和交通价值重大
在紧锣密鼓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西行见闻写成传记《佛国记》。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只有9500多字,是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佛国记》是史上首次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记载到文本中。古代天竺不设史官,当代印度人要了解古印度史,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绕不过去的必读物。即便西域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今新疆),因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也要靠这两部佛教笔记弥补史书。
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以入天竺(印度),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印度史学家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季羡林说:“所有研究印度古代史,特别是笈多王朝时代的历史的学者,不管是印度的,还是其他国家的,没有一个不引用《法显传》的。”
《法显传》就是《佛国记》,还叫《法显行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 作为佛学和史学的双料经典,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至今还被南亚和东南亚这些国家的寺庙珍藏。
《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的巨著。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与印度、波斯等国有了海上贸易,而史书上却没有航海和船舶的具体记述。《佛国记》系统而详细地描述了信风和航船资料,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1600年来,《佛国记》被翻译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国版本,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