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本性法师:侠士、武士、骑士精神与佛教的悲智愿行

发布时间:2023-09-20 04:02:21作者:大众学佛网
本性法师:侠士、武士、骑士精神与佛教的悲智愿行

华夏有侠士,东洋有武士,西洋有骑士。士者,代表着一个阶层,更象征着一种精神。

何为士?《说文解字》说:“士者,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又引孔子的话说:“推十合一为士。”所谓“推十合一”,即是说,士人们能够综万理于一源。《白虎通》对士的诠释更为直白:“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本性法师:侠士、武士、骑士精神与佛教的悲智愿行

从以上来看,所谓士,在能力上,要善于做事,能够圆满地完成事情;在才智上,要通晓古今道理,有辨别是非对错的智慧;在意愿上,要能综万理于一源,坚守准则;而在他们实际的行为,也大多是本着同情弱小的精神,扶危济困。这些都与佛教的悲智愿行精神之间,有着相通相济之处。

一 侠士、武士、骑士之悲

人们提到佛教时,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佛教以慈悲为怀。悲的梵语音译作迦楼那、加卢那,即悲悯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心,悲无量心是佛教四无量心之一。大乘佛教中代表大悲的是观世音菩萨。在当今语境下,悲是恻隐心、同情心、怜悯心的至高境界。

侠士是急公好义,替天行道,纾解人间不平的人,急人之难是中国侠士的典型特点之一,司马迁就曾称赞侠士精神为“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中国汉代大侠朱家“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他救济生活困难的人,以致自己家无余财,食不重味。而且他从来不求回报,唯恐再见到那些受过自己恩惠的人,他曾暗中援救有“一诺千金”之誉的季布,但季布地位尊贵之后,朱家终身不肯与其相见。

侠士如此,东洋的武士亦然。桑田三十郎是黑泽明电影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武士形象,他不名一文,四处流浪,途径一个镇子时,为帮助被势力争斗搞得民不聊生的小镇居民,自发地揽下独斗两大势力的危险任务,还当地百姓以清平。临走时又将全部金钱给了弱者,再次身无分文地上路。

在骑士身上,类似的精神是骑士八大美德中的怜悯。在《骑士规则全书》中提到:“每一位绅士,每一位骑士,都有义务陪伴弱者,这样就不会有人去骚扰他、攻击他,他因骑士的庇护而拥有崇高的勇气。”最初圣骑士的领导人查理曼大帝临终前吩咐其子:“不要在穷人面前显露声望和名誉,而要给予他们帮助和建议。”

二 侠士、武士、骑士之智

佛教中常将“悲智”并称: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智的梵语音译作若那、阇那,即对一切事物的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称为智。大乘佛教中代表大智的是文殊菩萨。

提起侠客,人们总会想起李白那首著名的《侠客行》,这首诗所称颂的便是中国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侠士侯嬴与朱亥。其中,侯嬴受信陵君礼聘时早已年过古稀,他之所以跻身中国古代名侠之称,一方面便是因为他的智。当时信陵君随魏军援赵,侯嬴送信陵君出师时为其出谋划策,后来才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大破秦军的佳话。侯嬴也可谓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李白称其与朱亥说:“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剑道大师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最富传奇的武士之一,他与佐佐木小次郎的严流岛之战为后人津津乐道。此战中,宫本武藏巧妙把握细节和对手特点,智计迭出,利用心理战制造优势,最终赢得了战斗。在其传世著名《五轮书》中,他列出九点原则阐释他的不败剑道:(一)不得思虑不正;(二)悟道之途在于修炼;(三)涉猎广博的才艺;(四)了解各种职业之道;(五)辨别世间何为失何为得;(六)修炼自己判断和理解每一件事的能力;(七)洞悉不能以肉眼看到的事情;(八)即使是琐事也要注意;(九)不做无用之事。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不巧典型角色唐·吉诃德则是一个不智的反例。姑且不论《唐吉诃德》一书蕴含的意思,单以书中的角色而言,唐·吉诃德梦想自己是一名中世纪的骑士,他对自己有着高度的道德准则,但他神智不清的行为使得他显得荒唐可笑,也给他人带来了不少灾难。

三 侠士、武士、骑士之愿

佛教中,悲有悲愿,智有智愿,通俗来讲,愿就是立大的志向、大的理想,它是心中欲成就所期目的的决心,决定了你能在所定的道路上走出多远。大乘佛教中代表大愿的是地藏王菩萨,他所立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也是广为弘传。

侠士即“任侠”,总给人些意气用事的意味。但对侠士而言,小到注重每一次承诺,“三杯重然诺,五岳倒为轻”;大到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都是愿在侠士精神中的一些表现。金庸笔下的郭靖,天下为怀,苍生为念,早已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侠”字的代表。

类似于佛教的“愿”,东洋的武士在对信仰的贯彻上表现极为鲜明,这一点在日本武士的自杀上最能体现。日本武士的自杀不同于一般懦弱者的自杀,而是一种特殊的含有积极心理的行为。日本武士选择以最为痛苦的切腹来完成,自杀者在死的时候,还是要保持着明晰的生存意识,以面临死亡不屈的坚强意志,保证自杀过程中身体不能出现倾斜,以不使十字纹有所偏倚,自杀用的兵器也不能散乱。这种自杀的行为反应出了日本武士对武士道的坚守,也是其至死不逾决心的表现。

西洋的骑士对“愿”更加注重,并将之外化为一种必须的程序。在授勋骑士称号时的,骑士必须在领主与神的见证下宣布誓言,这是成为骑士时最严庄的一项仪式。

四 侠士、武士、骑士之行

佛教有将“愿行”并称,说“若有愿而无行,则犹如一人要度到彼岸,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认为必须行愿兼备,才能到达所期之境。大乘佛教中代表大行的是普贤菩萨。

侠者同样强调行动,忌于空谈。在《墨子》一书中记载有墨子的一段话:“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这句话是说:言论足以付之行动的,就推崇它;不足以付之行动的,就不要推崇。不足以付之行动,却要推崇它,就是空言妄语了。从墨子的话中可以看到,能否付之行动是价值判断的最重要标准。

武士阶层终日追随主君东打西杀、南征北讨的武士,骨子里本就厌恶高谈阔论、言行不一。武士崇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武士的作风。近代,日本萨摩藩武士、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曾说:“惟知其言其事,徒劳也……空读圣贤之书,犹旁观人剑术,全无领会。会无领会者,倘一交手,无他法,逃之夭夭也。”

骑士精神同样将实际行动看得极为重要,在骑士八大美德中,荣誉、牺牲、英勇三项都和实际行动紧密相连。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深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为了捍卫荣誉与尊严,他向亵渎他妻子的军官发起决斗,最终不幸逝世。对于普希金之死,有人说是为了爱情与尊严,有人说是沙皇的阴谋,普希金身上所表现出的骑士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为何形成于不同背景下的侠士、武士、骑士的精神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于大乘佛教菩萨行“悲智愿行”四修并重的元素。

从根源上说,侠士精神源自中国先秦时期儒墨思想,此后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融入了包括佛教在内的新的思想,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更是成为后来天下侠士心中的泰山北斗。

而滋生日本武士精神形成的土壤中,本就渗透着佛教文化的意蕴。武士道精神源自神道教、佛教、儒家精神。佛教传入日本的时期,也正是日本武士精神萌生的时期,正是由于日本武士普遍对禅宗的归仰,在日本镰仓时代才有了禅宗属于武士的说法。

骑士精神形成在与佛教差异较大的西方世界中,但佛性真如本就存于宇宙万物之中,不管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当它形成一种积极崇高的精神时,其中总是会闪现出佛性的光辉。这也是佛教于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