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师:佛教给众生带来的是法益,不是利益
发布时间:2023-08-19 04:05:51作者:大众学佛网佛教给众生带来的是法益,不是利益
◎释永信
现在很多人多关心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也就是佛教与目前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的世俗社会的关系,这是佛教住世的大问题,把思路理清楚了,有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
根据大乘佛教大义:佛教因众生而立,法门因众生而设。我们的佛教事业,就是围绕着众生铺开的;我们佛教事业的成就,就是以佛教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众生的内心需求来衡量的。这就是佛教住世的基本内容,我们对此一定要非常明了,这是我们佛教事业的出发点。佛教住世,首先是因为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然后才有弘化世间、普度众生的方便法门设施,才有住持现世佛教的僧团组织的建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住世三宝:佛宝、法宝和僧宝。
从佛教住世角度看,弘化世间,普度众生,是我们佛教住世的唯一理由,这也是我们作为僧人的基本立场。至于从政府角度,佛教能为世俗生活导风化俗,或者为对外友好往来带来方便,或者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发展,等等,这是世俗的立场。佛教能为世俗社会生活带来方便,同时又不违逆佛教教义,我们佛教界也应该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
但我们自己必须记住:我们佛教给众生带来的是法益,而不是利益。
佛教如何住世,如何适应时刻变化着的世俗社会,这可以说,自佛教传入我国起,甚至自释迦世尊创教起,就是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世间无常,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无时无刻不处在现代化之中,正常时期小变,非常时期大变。佛教住世,即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实是一个老问题,但亦永远是一个新问题。一部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住世史,就是一部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史。社会在变化,今日的社会大变革往哪儿变,答案从社会变化的历史中去寻求。同样道理,佛教如何住世,如何适应今日社会大变革的现代化过程,答案要从佛教住世的历史中去寻求。所以,我们能够深入地考察一下佛教史,对于今日的佛教住世,即处理好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会有很大的裨益。
“现代化”一词的含义,即今日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我根据学者们的说法,归纳出这样三条:一是经过改革带来的社会商业化;二是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社会知识化;三是对外开放,以及交通通讯发达带来的世界一体化。我觉得,学者们对于“现代化”的说法,主要是指我国大城市里的大体情况。我认为:“现代化”的内容,应该也包括我国社会生活的另一头,即我国广大农村的具体情况,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多数。“现代化”的内容,应该反映出我国社会生活的整体基本面貌,既要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又要牢牢抓住社会现实的主体。只有这样,我们讨论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时,才能全面一些。
佛教住世,是为了弘化世间,普度众生。佛教住世,就是要面对众生,面对具体的众生。佛教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少人的信仰需求,而人们的信仰又达到哪种水平,这都需要我们每时每刻做到心里有数。这是我们佛教事业的基础和出发点。
由于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我国佛教信仰的基本面,已经渗透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而少林寺算是例外,因为少林寺是大寺院,又是著名旅游区,所以外来的香客、游客,还是挺多的。而绝大多数的非旅游区的农村寺院,信众主要是附近的村民。一般说来,村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农村的信仰水平。说实在的,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过去有所提高,但与学者们所说的“现代化”的差距,还是很大。面对农村信众,我们是没有办法向他们宣讲“般若、法相、三论”之类适于上乘根器的佛教大义,否则就和“契机契理”的弘化原则相违背。农村信众尽管信仰水平不高,但是信仰佛教很诚很深。他们信三宝,信六道轮回,信因果善恶报应,信念佛往生,信佛菩萨愿力,我们僧人就有责任满足他们的信仰。佛教讲众生平等,哪里有众生,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往哪里去。而事实上,农村信众通过信仰佛教,日常修持,确实获得真受用,他们感到心有所依,心有所安。佛教施于信众的,也正是这种日常的受用,给信众的内心带来抚慰和宁静。佛教的受用,随着信众期待的高低,修持功夫的深浅而有大有小,任何宗教都一样。以上所说的是农村地区佛教的大致情况。
有些学者对佛教的经忏化、烧香拜佛提出了批评,批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应看到佛教经忏化、烧香拜佛下面的世俗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提高广大农村信众的素质有个过程,相应地,农村地区佛教界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个过程。现在佛教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怕被扣上“封建迷信”帽子。我认为大可不必,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佛教住世,最重要的就是看:信众信仰佛教,是否获得真正的受用,以及获得多大的受用。
学者们热烈讨论的“佛教与现代化”话题,实际上也暗示了目前城市市民,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对于佛教信仰的需求。读书界的“禅宗热”就是一个明证。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信众素质的日益提高趋势,确实对我们佛教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们佛教事业的未来。我们佛教界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组织相应的培养人力物力,出一批能承当弘化城市市民信众,特别是能承当弘化知识分子信众的僧才,积极推动佛教事业向前发展。港台地区佛教事业走在我们前面,他们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对我们佛教住世确实是个考验。如果把现代化比作潮流,我们佛教就是一条船。我们要面对潮流,把握好方向,要明了该干些什么,不该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稳当地航行在潮流之上,水涨船高,而不是像鱼一样被冲走。佛教的入世出世,就像船一样,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对于这些基本关系,我们要保持足够清醒。
社会生活知识化,是现代化过程很重要的具体表现。知识化的社会,对佛教提出知识化的要求,是难免的,也是自然的。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佛教事业要适应知识化社会,并不是要我们将佛教知识化,而是要求我们佛教事业有效地弘化知识社会的信众。佛教与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知识主要是为人们带来世俗利益的手段;而佛教,则是世俗信众人生的归宿。佛教知识化之日,就是佛教事业走向灭亡之时!佛教历史中,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早期那些偏重于义解的佛教宗派的沉晦,甚至包括有些时期的禅宗,都与知识化有关。
我们如何防止佛教知识化呢?在印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主要是防止“口头禅”,在印刷品泛滥的今天,主要是防止文字化。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把佛教住世佛、法、僧三宝中的“法”,直接理解为《大藏经》,并说:“所有佛法,不全在《大藏经》里吗?”这样理解是偏的。所谓“法”,是指体证到宇宙人生真理,即达到释迦世尊那样人生成就的一切途径,即人们常说的一切方便法门。
佛法是具体的。佛法住世,首先存在于佛教徒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大藏经》作为佛教典籍永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有时很大,但它不能代替佛教徒的佛法实践。其次,佛法住世的主体不是《大藏经》,而是弘化众生。我们在世间弘化,讲经说法,并不是从《大藏经》出发,死板地逐字逐句解说,而是从众生活生生的具体特点出发,随机应变,契机契理地活用法门,接引众生。这才是佛法住世的大用。虽然《大藏经》是佛说记录,但我们不能用僵化的态度,对待佛说,对待《大藏经》,否则就有违佛说。佛法无边,《大藏经》只是佛法的一种文字相体现,不是佛法全部。我说这一些,绝没有任何贬低《大藏经》的意图,只是希望人们一如其实地看待《大藏经》,怕人们过于执著《大藏经》,着文字相,误解了佛法,反而损害了释迦世尊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为众生开立八万四千法门的大用。有《大藏经》存在,固然大大有益于佛法住世;如果没有《大藏经》,佛法也会住世的。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但不是文字上的圆融无碍,而是表现在弘化众生过程中的圆融无碍,表现在世间众生领受佛法利益过程中的圆融无碍。佛法凝结为文字,凝结为《大藏经》,只是佛法为方便俗世众生的一种物化,一种示现。众生通过《大藏经》,通过文字,然后进入给自己人生带来切实受用的日常修持中去,而决不能停留在“噢,佛法就这么回事”,把佛法当成了知识。这是历代高僧大德警告了上千年的大戒。
通过言论文字领受佛法,并不是领受佛法的唯一途径。释迦世尊开立的八万四千法门,以及历代高僧大德开立的诸多法门,随机应现,妙用无穷。
所以,佛教是佛教,知识是知识。将佛教知识化,从佛教角度,是极大的损害;从世俗生活角度,也是极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