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沁源县韩洪乡王璧村名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3-08-15 04:05:20作者:大众学佛网

  虽然我生在北京,长在天津,但是我的根在山西王璧村,那里有我祖祖辈辈的魂。 (一)王璧村名的由来 古今之事物皆以名代之,而名颂以因明纪,其事地名各有其因。据史料记载,我王璧之命名,亦有其历史原因。据先辈传说,早在春秋战国七雄分争战祸不休,此起彼落,民不聊生。战国时赵国惠文王执政,我村属赵国之地,事因赵国得和氏璧,其珍贵之处在于似冬寒而温,夏热而冷,夜映光而明室,刻制星印更为国宝,名扬天下已入秦耳,差钦使借已过目。而赵畏矣,知秦野心勃勃,诱取无归,朝议分歧。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以和定策。择日携璧赴秦,秦见璧而喜。愿以十五城而易璧,蔺相如谏:君依民力,创于盛世,以信义处于国邦,今玉璧虽没不过一石,何欲十五城而易之。况且秦为列国之尚,岂非邻邦语论。秦王笑吾戏之,遂付璧以归赵。

相如凯旋而归,惠文王闻讯大喜,率群臣出使迎璧。行至我村君臣相见,接璧于手曰:王之璧今归王矣,故此我村命名为王璧村。名之由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村原有辖属村庄有定湖、南沟、后南沟、蚊则沟。抗日战争开始定湖村独立,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山庄窝铺的人们逐渐离山迁川,现山庄均无人烟,房倒屋塌土地荒芜。全村原来张、王、李、赵、宋、梁六姓,每年逐姓轮流一户当社首,保管文化娱乐用品。六月六祭鬼神,献羊分肉,负责在东庙上的唱戏事务,承办去县里分粮纳税任务,天旱祈雨等事项。由于生产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变更,现全村除原有六姓外,又迁来曹、杨、陈、马等共十一姓。 (二)自然环境 村的四至,东临程璧村三里,西至韩洪村五里,南接本村属庄后南沟界大林区五里,北靠本村北山山巅三里,地势北山高,花果树木繁茂,南山低松树四季常青。河道由西向东横穿村南,夏有降水,秋为常泓,冬渐断流,春便干涸,全境总面积为二十五平方公里。 (三)名胜古迹 1、村东面原是庙宇建筑群,前人呼为东庙上东庙上,一连三个院落,上院正房三间约七十五平方米,塑三尊释迦牟尼像,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前台阶两边各有牡丹一丛,东耳间为牛马二王像,西耳间为静师塑像。东西僧房各三间,为村、间、邻长和应社人等办公的地方,中院正殿约五十平方米,正中塑关圣帝君像,东塑关平像,两手并举成作揖姿势,西塑周仓像,举青龙偃月刀,关公龛背后塑韦陀佛像,手握宝剑,眉清目秀,英姿飒爽,十分逼真迷人,可谓珍贵。正殿的东侧为吗栅,西侧为厨房,南为戏台,台正中挂“镜里春秋”大匾,戏台厦墙两边东修钟楼,西建鼓楼,人们有事诉讼“打钟”为号,即召来村长等办公人员前来过问处理。钟鼓楼下各为大门,俗称大门,常是关闭,只有在唱戏人流量大的活动时,方开启鼓楼下大门通行,日常守庙人及进庙办事者是出入于上院西北侧门,院内东西各三间平房,是唱戏时演员的宿舍,南院正殿为地藏王,东耳间为送子娘娘,西耳间为土地神像,院中长有三十余米高,直径一米粗的参天松树,树顶椭圆,树干笔直,四季常青,引人观赏,南房为夫子殿,塑有圣人孔夫子像,西墙壁画有雷公电母擎天掌月打雷闪电的情景,东墙壁画有民众祈雨,龙王翻江倒海,甘雨降露,五谷丰登,万民欢腾的景象。夫子像两边和庙门有两副对联;栽竹尽看成凤尾,种松皆作老麟龙。秋水为神玉为骨,文章斗气如虹。夫子殿前周长两米,高三十米的一株老松,树身向南倾斜,一九三五年因雨多、地湿、树大、土软而倒。南院的参天大树,庙前的倾斜老松,在韩洪川一带可谓稀有名树。夫子殿前建有文昌楼,基层用石砌窑,上层为砖、木结构,前有砖石围栏,楼内三壁书诗,静雅宜人,楼高约六米,坚固美观,和南山文化塔成一直线,太阳初升塔楼掩映,十分壮观,此一美景,留存至今。文昌楼历经沧桑,年长失修,残破不堪,将有坍塌之险,于一九九五年秋冬捐集资金修缮,竣工后的古楼,红墙彩瓦,金碧辉煌,蔚为壮观。时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又在楼东泐石立碑,记述日寇侵华暴行,书载村民在革命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庙宇群古迹于抗日战争中一九四零年农历十月,日寇扫荡时放火焚烧,所留佛殿、戏台、夫子殿,战争时期曾一度存放公粮,后来国家为建仓库,除留上院佛殿外,其余全部拆毁。 2、山峰重叠的南山,由北远眺,形似笔架。南山文化塔,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迷信神鬼,往来风水先生说:王璧南山平,北巅山尖,村民为此均表赞同,遂奋发集资,在南山顶上修建文化塔盼望后人荣升,在建塔后的几百年中,村里原有大学专科以及高、初中毕业生出现,在外有县政府的成员、财政局长、区长、高校校长等官员出现,当然这不是塔的作用,而是重视教育的结果。特别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批一批小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奋发努力、积极工作、受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先后任职有省军级、地师级、县团级、科级近四十人,一般干部近百人。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把文化塔炸毁,毁塔后的十七年,文风萎落、村俗简陋,这实际是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人们思前想后,无不叹息,重建文化塔的意向,油然而起,遂于一九八二年二月,在全村人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又将文化塔重新建筑,塔的质量粗糙,但比原塔高了五尺,为使文化塔寿命延长,今后必须不断维修加固,使这一名胜古迹永葆辉煌。 3、村西山顶蕴有软石,色泽透明,抗战前本村学校的学生常上山顶刨采软石,能制石笔、刻图章,还可制作石砚,若进行勘察,弄清藏量予以开发,可能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西面距村约二、三里的蚊则沟,是王璧人几百年来赖以燃煤的基地,沟深三、四里,沟东的山脚下,有前人挖了煤的空窑洞,沟西半山腰有一孔大煤窑,井深十八丈,煤层厚度约二尺有余,可惜未能组织开采,窑孔年久失修,已成废洞。蚊则沟煤窑在抗日战争反扫荡中,为村民分散隐蔽地之一,对保护人、畜生命和保存抗日干部都起了很大作用。村人和干部在窑洞内躲藏,曾被日寇发现过,敌人堆集柴草燃火熏烟,也未达到其罪恶目的,日军阴谋只得以失败告终。 4、村西南隅有山神庙和一孔大石桥:兴隆桥。山神庙门前之后临桥处,建有三间公房,长期以来,先后曾有几位村民在此开过豆腐坊和卖饭、烤售烧饼。 5、村西北角有石龛社王庙,上有露天石像二尊,庙东有一口枯井。由庙后走进刘家沟百米处的路东沿坡,有水井一眼,天旱年景亦不干枯。井边设有石槽,可汲水注入洗涤衣物。 6、北山龙王庙,建筑坚固雕刻细致,纯系石头结构。从庙底涌出一股泉水,四季常淌,即使在大旱之年,也流水潺潺,且冬暖夏凉,每当河枯封冻之季节,人们都在这里洗涤衣服。从一九八四年以来,国家拨款,将此水引进村里,供人畜吃用。过去是到百米以外的西头山脚担井水,现在家家出门提水,省力省工应加保护不断维修,,让后人永享此福。此水冬暖夏凉、水洁甘甜、适宜人生,如经化验弄清水质,若是矿泉水,是酿酒用的上好水源,倘能利用,又是王璧人的生财之道。 7、南山之麓有南泉小井,北山之腰有泉水井,井深约三、四米,旱季亦有泉水沁出,供人汲用,此井亦是现在村内自流井的水源之一。 注:全村的“自流井”已于一九九七年由村民集资接入每户村民家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