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佛教盛行,唐朝就有“泉南佛国” 之誉
发布时间:2023-08-12 04:05:23作者:大众学佛网泉州佛教盛行,唐朝就有“泉南佛国”之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泉州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语。
泉州佛教兴盛的表现,一是寺院众多、名僧辈出。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极其痛苦,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西晋末年,爆发了诸王混战,南方较为安定,中原一部分土族和大批劳动人民南迁,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而且把东汉时传人中原地区的佛教传播到泉州。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安丰州九日山附近建造延福寺,之后寺院和僧侣不断增加。
隋唐五代,特别是五代时,泉州佛教迅速发展,其原因正如黄瑀所指出:“五季迭兴,偏方离析,全闽之地,王氏得而有之。干戈相寻,略不休息。将佐晚年,悔于屠戮,争建祠宇,尽刈膏腴,求为福田。僧徒日炽,甲于天下.”①许多战场建寺庙以超度亡魂,如泉州的玉泉广济院。五代时留从效与朱文进交兵于此,杀伤甚众,留从效遂即其地作数区葬之,名千人冢,复建广济院以荐冥福。
闽王氏据泉州,好谈佛理,优礼僧人,“遣官弓量田土,定为三等,以膏腴田地尽入寺观,民间乃得其硗窄者,先后如王延彬、陈洪进诸家多舍田入寺,顾窃檀施之名,多推产米于寺,而以轻产遗子孙,故寺田产米比民业独重焉。”留从效于后周显德年间(955一959年)“以别墅南园为寺,号南禅,舍田庄九百石,并以毁废的招庆院之产业归南禅寺。
宋元时间,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经济繁荣,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寺僧剧增。开元寺历五代至来,旁设支院122所,元合为一寺,寺僧“食常万指”。宋乾德年间(963-968年)陈洪进增建延福寺,“支院故有五十余区、僧侣亦不在少数,北宋太宗期,泉州度僧过滥,到至道三年(997年)“已度数万余籍,未度者犹有四千余。”宋代泉州开元寺原额田分布于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以及仙游、莆田、龙溪、长泰等。
元代泉州寺院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延祜三年(1316年)亦黑迷为仁宗皇帝、皇太后、皇后祝寿,同时为自己及家人祝福延寿,在全国选定百所寺院“各施中统钞壹佰定,年收息钞,轮月看三乘圣教一藏。其余寺院、庵堂接待,或舍田施钞,看念四大部、《华严》、《法华》等经,及点照供长明灯”。其中泉州路有大开元万寿禅寺、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水陆寺、法石寺、延福寺、积善寺、西禅寺、香积寺、招福寺、封崇寺、白沙灵应寺、明心寺、泉州寺17所。:“泉州佛教兴盛表现之二是佛教文化发达,僧侣在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中起了促进作用。
一佛典译传与佛教友好交往
泉州海外交通发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传播,既有外国僧人到泉州弘法、求法,也有泉州僧人到外国弘法、求法。
最早来泉州弘法者当推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他应梁武帝之请,从扶南泛海到广州,然后到南京(建业)。江西、江苏,后到南安丰州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宋晋江人曾会撰的《重修延福寺碑铭》云:“古《金刚经》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证了义,传播至今,后学赖焉。”
唐朝来泉州弘法的印度高僧智亮,侨寓开元寺。因他四时都袒一膊,故称“袒膊和尚”。后移居德化戴云山。
他长期在泉州弘法,能写汉诗,现存诗一首云:“戴云山顶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异草奇花人不识,一池分作九条溪。”开元寺支院中有以其所居名袒膊院。西域僧朝悟大师,居泉州开元寺,有异行,既去,寺僧刻本为像泰之,人称“大头陀”,亦称“挑灯道者”。北宋雍熙间(984—987年)天竺僧人罗护那航海到泉州,在城南建宝林院,这是外国僧人在泉州建的惟一的佛教寺院。
泉州僧人到国外弘法的有唐泉州超功寺僧昙静。据日僧元开所著《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随从鉴真渡日弘法的14位弟子中有泉州超功寺僧昙静。昙静在日本担任传戒师,对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明清时期,泉州僧人赴日弘法的有木庵性滔,他是隐元弟子,到日本住长崎福济寺,后为日本黄势宗第二代祖师。他增建万福寺,在江户开创瑞圣寺,计开创寺宇10所,对传播黄檗宗化交流中起了促进作用。
悦山道宗,泉州人,历住长崎崇福寺、大阪舍利寺,后为黄檗山第七世祖;雪堂、东岸,泉州人,住长崎崇福寺;圣垂方炳(独文)泉州开元寺僧,应长崎福济寺之请赴日,住该寺,后为周刚勇十一世祖;喝浪,泉州人,应福济寺之请,到日本住持该寺;大鹏正回,泉州开元寺僧,应长崎福济寺之请住持该寺,后为黄檗宗第十五世、十八世祖。。日本长崎福济寺,俗称漳州寺,亦称泉州寺,原为在长崎的漳州籍船主创建,延请泉州僧人觉海为开山。晋江安平人蕴谦戒琬顺治六年(1649年)赴日住持福济寺,并改造扩建该寺,被尊为福济寺的重兴之祖。之后,住持福济寺的住持多为泉州府人。第二代住持慈岳定琛,永春人;第三代住持东澜宗泽,永春人;第四代住持喝浪方净,泉州人;第五代住持圣垂方炳,安溪人;第七代住持大鹏正鲲,晋江人。
泉州僧人智宜,慕义净之举,唐末沿陆上丝绸之路,渡流沙到印度求法,于后梁开平元年(90午年)五月回到开封,进献辟支佛骨、梵本贝叶经等。
外国僧人来泉州求法的主要是日本和朝鲜僧人。
唐末五代高丽僧玄讷来泉州求法,为雪峰义存门徒,泉州刺史王延彬在泉州西门外北峰乡福清寺以居。玄讷在福清寺驻锡30年并圆寂于该寺。宋朝日本僧人庆政侨寓泉州,并从泉州带回福州版大藏经。
二佛教文化艺术交流
宋朝时日本僧人庆政侨居泉州,于嘉定十年(1217年)回国时,带回福州版大藏经,还从泉州带回“南卷文字”的波斯文书,这对日本译经事业和中国印刷术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日本宫内厅图书寮所藏福州版大藏经的《大涅槃经》卷33的版心中有“日本国僧庆政舍”的题记,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3的版心有“日本国僧庆政舍,周正刀”的题记,又《大般涅槃经》卷的版心中有“日本国僧行一舍版十片”的题记。高山寺旧藏的《波行文书》的前言中写有:“此是南蕃文字也,南无释迦如来,南无阿弥陀佛也,两三人到来舶上望书之。尔时大宋嘉定十年丁丑于泉州记之。
泉州海商为高丽雕造经版。宋元祜二年(1087年)泉州海商徐戬,先受高丽财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等2900余片,用海舶载去交纳。
在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南北端的金刚宝塔、九日山舍利塔、关镇塔等宋代建筑刻有兰查体或悉昙体梵文咒字字和中文六字真言。泉州梵文石刻是中印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五代泉州招庆寺僧静、筠二禅师编的《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年)《祖堂集》十二卷被收入高丽版大藏经,其版现藏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祖堂集》自宋以后即在中国失传,朝鲜海印寺的藏本直到近代才被发现,它是研究中国禅宗史和禅宗在朝鲜半岛传播史的珍贵资料。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的墓座雕刻的佛传图,故事大都取材于古印度,但图画人物和周围环境全部汉化,是中印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的产物。
泉州的雕刻家在日本雕刻许多佛像。同安人方贵峰(号三官)应邀到长崎造像,崇福寺的佛像,韦陀像,福济寺的佛像都是他雕塑的。泉州安海人范道生,字石甫,到长崎雕塑崇福寺的佛像、十八罗汉像,福济寺的佛像,万福寺的佛像、十八罗汉、观音、弥勒、达摩、韦驮像等。
建筑方面的交流,如塔,或称辜堵波或浮图,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
塔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种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其用途由贮藏舍利、经卷,扩大为表彰功德、作纪念、为众生荐福和江海上的航标等。泉州著名的石塔有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石狮的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六胜塔(俗称石湖塔)等。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长崎唐三寺以及各地修建的黄檗宗寺院,均由渡日的中国僧人设计并监督施工,采用中国明清建筑式样。崇福寺的三门是在中国雕成后,运到长崎安置的。
黄檗宗僧侣渡日时,多携名家一书画,日本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明清珍贵书面的美术馆。黄檗宗高僧隐元、木庵、即非三人被日本称为“黄檗三绝”;悦山的书法有“书悦山”之称;大眉、慈岳、东澜善草书;大鹏善写意画,尤善画竹,也长于篆刻,著有《印章篆说》流传于世;喝浪擅长墨画等,他们对日本书的画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陶瓷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中国的制瓷技术也是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南宋嘉定六年(1233年),日人加藤四郎随禅僧道元入宋,到福建德化学习制瓷技术,回国后在濑户烧制,为日本制瓷技术开辟了新纪元。
军持,原为印度佛教徒用以贮水饮用和净手的水瓶,早在公元4世纪传人我国和南洋群岛,在晋朝法显著的《佛国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在泉州,唐代开元寺僧文称使用过军持。宋元时期,东南亚等地穆斯林广泛使用军持。为适应这种需要,晋江磁灶和德化等窑大量生产军持外销,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中国丝绸的外传,一是通过商人运载出去,二是佛教徒出国求法取经带去赠送,如,“运期以京还达交趾,告诉道俗,蒙赠小绢数百匹”.这样把中国丝绸传到国外。中国丝绸的外传对世界文明有重大贡献,在改善当地人民服饰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丝绸业的发展。中国的茶树是由日本入僧荣西带回日本肥前种植,然后向其他地区移植的,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此后饮茶之风广为流传,成为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法音》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