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藏传佛教圣地,到了塔尔寺应该看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30 09:24:18作者:大众学佛网
藏传佛教圣地,到了塔尔寺应该看什么?

偶然的一次出差机会,趁2个小时空挡去了一趟塔尔寺,观后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都说去布达拉宫前一定要先到塔尔寺,去了布达拉宫还一定要再回塔尔寺再感受。

这座坐落于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不远的莲花山坳中的塔尔寺,用它精心构筑的每一处建筑、雕刻,以及蕴意深厚的佛像、佛塔、佛经、供器、法器、曼陀罗、酥油花,让这座佛教名刹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敬仰的那个藏传佛教圣地。

说到塔尔寺,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一位大师的名字,那就是“宗喀巴大师”,有别于红教、白教、花教,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黄教”。

寺中一棵神圣白旃檀树,用它的故事为我们讲解了六百多年前的“宗喀巴大师”成长故事。

相传公元1357年,宗喀巴大师诞生于莲花山中,成年后他赴西藏学法,研习显密经论,并最终成为显密兼修的佛学大师。在学法期间,母亲思念之极,他为了慰藉母亲,曾用自己的鼻血调和颜料,绘制了一幅自画像、一幅狮子吼佛像和一幅胜乐金刚中的如来佛像,托人捎给他的母亲,作为陪伴之物。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按儿子所示,以这株旃檀树和宗喀巴历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在大师降生处砌石修建莲聚塔,是为塔尔寺最早的建筑。之后,这座塔不断聚僧坐禅,逐渐壮大而成为今日的盛况。

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塔尔寺依山而建,给人一种层峦叠嶂、蜿蜒逶迤、错落有致、气势磅礴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塔尔寺不仅是宣扬佛法的场所,也是一所学府。通过寺院教育,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造诣高深的佛学家,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佛教哲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医学家及建筑、工艺美术学家。

在我们记忆中,藏传医学、藏传艺术都很有深厚底蕴,被视如瑰宝。

无疑,在中国众多的艺术文化遗产中,藏传佛教艺术神秘而又虔诚,这个让人小心翼翼不敢触碰而又视如瑰宝的宗教信仰,集合了藏族古人的智慧与精神,造就出了各种伟大震撼艺术结晶。

在塔尔寺,“壁画、堆绣、酥油花”这三绝为我们充分展示出了东方艺术奇观。

壁画

走进塔尔寺,可以看见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而绝美的壁画呈现是这些特色建筑的点睛之笔。不同莫高窟等地区壁画在高温潮湿氧化后都成为了黑色老化的遗憾,塔尔寺壁画在历史的演变中,完全保留了壁画上的图案和颜料色彩,色彩在岁月的洗涤中依然鲜艳如初。

秘密在于,塔尔寺的早期壁画使用的颜料是由矿物质和植物研磨而成,并配以金粉等贵重金属,用这些矿物颜料绘制的壁画虽经岁月磨洗和风雨侵蚀,却可以始终色泽绚丽,经久不变。

塔尔寺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画风属喇嘛教宗教画系,与汉画有些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属黄教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

从色泽看,塔尔寺壁画的基本色是红、黄、蓝三种,兼用绿、白多色,色彩丰富、艳丽。而用色更为鲜美、明快,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冷、暖色交替使用,层次分明。在用冷、暖色表现人物的性格,则是该寺壁画特点之一。比如,姿态和善安祥的用暖色调;性格凶狠狰狞的用冷色调,这就强烈地突出了主题,获得一种明艳醒目、富丽堂皇的效果,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

塔尔寺壁画皆是宗教画,很多是佛教经典的插图,例如塔尔寺大经堂正面和南侧墙上,便是巨大连幅的佛教神话和寓言故事。其中,塔尔寺上讲经院里十三幅布幔画更是扬名远近:正中墙上的九幅画,中间一幅是身着大红镶金袈裟、头戴桃形尖顶黄帽端坐“宝位”的“宝贝佛”(民间对宗喀巴的尊称),面望大金瓦殿,目光炯炯有神,显得十分威严。

那左右八幅绘的是密宗佛像,采用的是意象创作手法,画面上的人有三头六臂,有的多头多臂,意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回天之力的神功。外围还有许多身披袈裟虔诚诵经的佛像,他们个个稳坐莲花台,手捻佛珠串,身边祥云缭绕,龙凤呈祥,呈现出一派神话景象。

堆绣

看完壁画,再看堆绣,其实是一脉相承,都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

堆绣是唐卡的一种,又叫剪贴、补花,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

从制作工艺上,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

据悉,在佛教造像度量法中,以一个手指粗为1个度量单位,头的高度为12个度量单位……不论雕塑、壁画、唐卡、堆绣,其比例、形象、姿态等形制,都要严格依据“度量经”的规范程式,而不能有个人的“发挥、创造”。

从内容看,塔尔寺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单幅多为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密宗金刚、八瑞相、宝马、白象、喷焰摩尼等图案,联幅画面多为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

堆绣的艺术特点在于一个“稀”字,在大经寺中,现存的堆绣艺术作品已经少之又少了,加之其较高的工艺美术要求,许多艺僧都只能完成单人单幅的作品。所以在主殿里十几幅堆绣作品,显得非常的珍贵。

塔尔寺大经堂中悬挂着“十六尊者(罗汉)显神通”和“八仙过海”两幅大型堆绣佳作。堆绣艺僧依照藏传佛教十六罗汉和八仙各自的神通,根据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审美经验,堆绣出个性鲜明、形态表情各异的十六罗汉及八仙形象。他们或降龙、或伏虎、或镇魔、或返老还童,其造型皆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

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

酥油花

走进酥油花馆,绝对让你震惊。置于有空调的大型玻璃橱窗里的酥油花熠熠生辉,让我们感叹世界上竟然还有这般精彩绝伦的手艺。

只见酥油花刻画中,无论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动辄以百计,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鱼虫无所不备,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遗憾的是,塔尔寺内除露天的室外,其他一切地方都禁止拍照。无法用照片记录下这一幅幅精美作品。

由于不受时空限制,酥油花彩塑尤其擅长以大场面来表现复杂情节,继承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可将几十个故事情节在一个画面上以连环画的形式纵横交错穿插进行,看上去繁而不乱、浑然一体,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生平故事》。

在见到这些精美作品之前,你也可以了解一下如《文成公主进藏》、《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故事,为更好观赏、理解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的深意。

酥油花作为见证藏传佛教信徒虔诚信仰的产物,其制作工艺更考验着每一位潜心修行的信徒。由于酥油熔点低,寒冬腊月中艺僧们在室温控制在零下的作坊里用彩色油料描画塑造形象,时不时还需要将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只为防止手的温度导致酥油胚料融化变形。

塔尔寺现在能捏酥油花的艺僧不足40人,而过去,有100多人。一些酥油花老艺僧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对酥油花的制作技艺还没有完全领悟,每年能够学习制作酥油花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所以,酥油花制作十分难学,堪称一门绝技。令人欣慰的是,塔尔寺酥油花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在塔尔寺,也下设两个酥油花院,即上花院(杰宗曾扎)和下花院(贡茫曾扎),专门培养酥油花艺僧。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

如今塔尔寺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规模宏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喇嘛居住的扎厦以及庭院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走进其中,一定要带有一颗虔诚之心去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开始,塔尔寺景区对参观游客有了着装方面的要求,规定游客必须身着长衫、长裙进行游览参观,对行为举止等进行了明文规定,如果着装太暴露将无法进行参观游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