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佛教寺院巡礼

发布时间:2019-12-11 09:49:50作者:大众学佛网

  佛教寺院巡礼

  第1节寺院的基本殿堂

  第2节四大菩萨的殿堂

  第3节其他殿堂

  第1节寺院的基本殿堂

  钟鼓声声,梵音阵阵,错落有致的殿堂布局,庄严神圣的诸佛菩萨,总是带给我们一份神秘与向往,激发我们内心寻求回归的愿望。我们满怀着恭敬和虔诚,听从自性的召唤,走进这清净、圣洁的佛寺殿堂―――

  一、山门

  山门是指寺院正面的楼门。因为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又称三门。或仅有一门,亦称之为三门。山门为禅刹七堂伽蓝之一,依据《本阿弥行状记》卷下记载禅宗门下的七堂伽蓝分别为:佛殿、法堂、禅堂、食堂、寝堂、山门、厕。

  山门又作山寺,乃寺院之一般称呼;又唯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得泛称山门;另有将一寺住持以下之全体修行者总称山门。

  二、天王殿

  在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中,天王殿是山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内中间供奉弥勒菩萨,面向南;弥勒像后供韦驮菩萨,面向北;东西两旁则供四大天王。下面分别介绍:

  弥勒菩萨

  弥勒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即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在阎浮提世界成佛,所以习俗相沿,也称他为弥勒佛。因为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尽其一生之后,将到人间继释迦之后成佛,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据佛典所载,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的内院弘法,教化天众。相传兜率天上有五百亿天子,各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发愿布施弥勒菩萨,庄严兜率天宫。因而使兜率天成为殊胜的国土。

  依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众生如果愿意随从弥勒菩萨受教求法,则可发愿往生兜率天。在经过兜率天之四千岁,亦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一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将降生到我们这世界,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并三会度生,转妙*轮。这三次度众法会,号称‘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的信仰,是净土教的一型。此种信仰在印度、中亚、中国、日本、朝鲜等地都曾经流行。我国晋代的道安、唐代的玄奘、现代的太虚,都是弥勒菩萨的信仰者。

  唐代末年的布袋和尚,慈悲度众,弘化一生。在示寂时曾遗有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世佛徒乃以之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我国历代有关弥勒菩萨的图像,大多是以布袋和尚为依据而绘制的。

  弥勒菩萨的笑口大肚形象,主要是教育我们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菩萨的笑,不是讽刺的笑,而是慈悲、悲悯的笑,弥勒菩萨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是欢喜、希望和光明。我们应该学习弥勒菩萨的大度、放下、自在与洒脱。

  (2)韦陀菩萨

  韦陀菩萨是佛教的守护神。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犍陀天、建陀天、素健天,或作违驮天、违陀天。依我国佛教界所传,此神姓韦名琨,又称韦天将军。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名的护法神。

  唐朝的道宣以为:韦将军系诸天之子,童真梵行,主领鬼神。在佛陀即将涅槃时,韦将军曾得到佛陀的咐嘱,以护持佛法。他对东、西、南三洲的佛法护持最力。有关佛教的争斗临危事情,他一得消息必定亲往弭平。对于魔子魔孙的惑乱比丘,他也都栖遑奔赴,应机除魔。凡此种种,使天界的四天王对他都极为敬重,每次韦将军一到,天王都会起立相迎。

  韦陀菩萨手捧宝剑,宝剑的方向也表明本座寺院的类别,若宝剑剑头下指,表示本座寺庙是子孙丛林,一般不接待外来挂单的僧人,若宝剑平捧,表示本座寺庙是十方丛林,任何云游的僧人都可以来此挂单。

\

  子孙丛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担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师资相承的世袭制者。

  十方丛林:广招天下高僧大德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的寺院。

  (3)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能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四天王的形象,在不同时代各地寺庙所塑的不完全一致,北京广化寺所塑的四天王形象为: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舞剑生风,职风;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弹琵琶调选弦,职调;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撑伞避雨,职雨;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塔镇妖魔,使其归顺,职顺。所以四大天王结合起来即为“风”“调”“雨”“顺”,寓意四大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四天王经》记载,四天王皆从属于帝释天,每月之六斋日检视人之善恶行业,并劝勉守戒行善。密教之现图曼荼罗,将此四天王列于胎藏界之外金刚部院。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着甲胄防护,手执剑、鉾等武器,脚踏邪鬼,采武神造形。今依我国汉地佛教及藏传佛教所传,表列四天王之身色、持物如下:

  汉地寺院之塑像西藏密教之造形

  尊名身色持物身色持物

  持国天王白色琵琶白色琵琶

  增长天王青色宝剑青色宝剑

  广目天王赤色手缠绕一龙赤色左手执蛇,右手持佛塔

  多闻天王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黄色左手执食蛇鼠,右手持幢幡

  三、钟楼

  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古时与经楼相对,通常与鼓楼分居伽蓝之两翼。盖钟楼虽渊源于印度祇园精舍无常堂之悬挂颇梨钟,然印度及锡兰等地并无其制,唯中国与日本别设之。此外,依寺塔记平康坊菩萨寺条载,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

  梵钟的外形一般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增一阿含经曰:‘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钟声能令三恶道众生暂时息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早晚叩钟。叩钟的时候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

  四、鼓楼

  鼓楼是悬挂鼓之建筑物。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鼓乃置于鼓楼最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重、恭敬。我国现存最古之鼓楼为河南登封少林寺大雄宝殿前之鼓楼,系建于元代大德(1297~1307)年间。

  传说,忉利天善法堂之鼓,不打自鸣,闻其声者即起惧恶生善之心,故称为天鼓。亦有于鼓上涂毒药后敲打,闻其声者则死,此鼓称为毒鼓。又天鼓比喻为能生善,毒鼓比喻为破恶。另有喻信佛法者为天鼓,喻谤佛法者为毒鼓之说。然谤佛法者,终亦能成佛,故有‘毒鼓结缘'之说,亦暗喻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

  鼓有时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如《无量寿经》卷上说:“扣法鼓,吹法螺”。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佛门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质,我辈学人应该用心体会。鼓楼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五、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为什么叫大雄了?是因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具体供奉哪一尊佛,有不同的情形,兹略述如下:

  (1)供奉释迦牟尼佛:有各种不同的姿势,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结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结说法印。另有一种立像,称作旃檀佛像,乃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一般多于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二比丘像,即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

  (2)供奉三身佛:系根据大乘教理而塑。当中一尊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即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3)供奉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称三宝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外,又有以三世佛代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为过去的迦叶佛;西边为未来的弥勒佛。

  (4)供奉五方佛:以五尊佛分别阐释佛的意义。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佛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闼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北京广化寺的五佛宝殿正中间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东西北方供奉的是五佛,即五尊佛。又作五智佛、五智如来、五禅定佛。有金刚界与胎藏界之别。

  金刚界五佛,即毗庐遮那佛、阿闼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居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之五解脱轮。其中,毗卢遮那佛位于中央,身呈白色,住智拳印;阿閦如来位于东方,身呈黄金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下垂触地;宝生如来位于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置于脐部,右手向外结施愿印;阿弥陀如来位于西方,身呈金色,住三摩地印;不空成就如来位于北方,身呈金色,左手握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五佛之种子依次为徤(vam!)、傆(hu^m!)、痜(tra^h!)、逳(hri^h!)、奥(ah!)。

  胎藏界五佛,谓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即胎藏曼荼罗中台八叶中之五佛。其中,大日如来位于中央,身呈黄金色,住法界定印;宝幢如来位于东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作触地印;开敷华王如来位于南方,身呈黄金色,住离垢三昧;无量寿如来位于西方,身亦呈黄金色,住弥陀定印;天鼓雷音如来位于北方,身呈赤金色,为入定之相。五佛之种子依次为畲(a^h!)、豙(a)、傓(a^)、蛊(am!)、奥(ah!)。

  金刚界为果曼荼罗,表智;胎藏界为因曼荼罗,表理,故五佛之种子与色相等虽不同,其体则无异。然此二义原系两部之宗义,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废。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内的匾额是“金胎不二”,这有很深的含义,大家以后可以深入体悟。

  六、祖师殿

  祖师殿又作影堂、祖堂。用以安置宗祖、开山、列祖遗像的建筑物。又于禅苑中,特称安置达摩像之所为祖师堂。现代的寺院,更多的将其尊称为祖师殿。而祖师殿中供奉的一般就是达摩祖师。禅门之中,特别重视传承,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祖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达摩祖师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有一段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祖师示曾现过一些神迹,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又有传达摩祖师圆寂后,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有‘只履西归'之说。人们打开达摩祖师的坟墓,发现达摩祖师坟墓里面除了一只鞋子,无有一物。

  每月的初一、十五,早课结束以后,全体僧众都要列班前往祖师殿,顶礼三拜,称为礼祖,表示对达摩祖师和历代祖师的恭敬和感恩。

  七、伽蓝殿

  伽蓝有两种含义,一指寺院的通称,二指佛教的护法神。伽蓝殿是供奉伽蓝守护神的堂宇。在宋代寺院中,伽蓝堂与祖师堂分建于法堂左右两侧,伽蓝堂内供奉伽蓝守护神;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现代通常称为伽蓝殿。

  伽蓝殿中供奉的伽蓝菩萨是佛法的守护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

  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相传隋代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曾在荆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见关帝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扰乱智者。经过智者大师的度化之后,关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后,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

  八、药师殿

  药师殿是供奉药师佛的殿堂。

  药师,又作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祐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

  又一般药师佛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药师十二大愿】

  指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所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又作十二大愿、十二上愿。即:

  (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二)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三)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四)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五)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

  (六)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七)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

  (八)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九)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十)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十一)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十二)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药师悔过】

  又作药师忏。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行忏悔罪障之修法。悔过,意为忏悔罪过;即于佛前忏悔自己身、口、意所造之罪过,以求得福利之行事。悔过法依所修之本尊不同而有多种,其中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修法者,称为药师悔过。明代僧受登所纂集之药师三昧行法一书,即依据此一悔过法而作,旨在说明依药师如来之誓愿而离苦得乐之行法。内容包括:

  1、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之缘由。

  2、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皆得顺遂。

  3、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之方法。

  4、释疑,因当时西方往生之思想极为盛行,故作释疑,以肯定本书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之秘典。

  后世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即今所谓之“药师忏”,后门会详细介绍。

  九、弥陀殿

  弥陀殿是供奉阿弥陀佛的殿堂,同时还供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陀如来为中尊,悲智二德全备。观世音菩萨为左胁侍,主悲门。大势至菩萨为右胁侍,主智门。三尊者共称西方三圣。从这里我们可以再一次看到,在佛教中,任何一尊佛像都是表法的,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分别凸现佛教某一方面的特质。我们若能由相入体,发真实心,定能获无量智慧。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意译无量、无量寿、无量光。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又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又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在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

  【四十八愿】

  阿弥陀如来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自在王佛所建立四十八愿。据无量寿经记载,其一一愿名如下: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也。

  【弥陀本愿】

  阿弥陀佛在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下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待成就是愿,方得成佛;此誓愿计有四十八项。另有以第十八愿,称为弥陀本愿,或弥陀名愿。谓无论何人称念其名号,皆可由此称念之功德而成就。无量寿经卷上记载:“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因净土法门方便易行,三根普被,故近代修行净土法门的信众很多,历朝历代,籍念佛法门而往升的,亦不胜枚举。

  十、法堂

  法堂乃七堂伽蓝之一。即禅林演布大法之堂。位于佛殿之后方,方丈之前方。相当于讲堂,而‘讲'通于‘讲教',为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之宗旨,故于禅宗特称为法堂。依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四等所载,我国自古除佛殿外,亦建有法堂。及至百丈怀海禅师定禅苑之规制,遂模仿朝制之太极殿建立法堂,堂内中央设一高台,四方均得仰望,然后世则于座后设大板屏,已失古意。又有谓禅刹之法堂系模仿帝释天之善法堂而建者。据禅苑清规卷十:“不立佛殿,唯构法堂。”可知禅苑古来不存佛殿,只建法堂;后始于佛殿之后方建法堂,或于小寺院中,衍为佛殿、法堂两者兼用。

  印度古来即建有法堂,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四云:‘于当来世是中皆应起立塔寺,造作法堂,安置舍利经法形像,以种种七宝而修供养。'《有部毗奈耶杂事》云:‘王作是念,今此珍宝是依法得,非是枉求,我今宜用修造法堂。'我国法堂之建立亦由来已久,《六学僧传》云:‘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景德传灯录》云:‘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据此可知,隋唐以前即存有法堂。

  现代寺院虽然一般都建有法堂,但法堂的功能多被佛学院、研究所、教室、讲堂等替代。

  十一、藏经楼

  藏经楼,顾名思义,就是存放佛教《大藏经》之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印行的《大藏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共三百六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按《千字文》编号,分储于各柜内。藏经楼也收藏佛教其他典籍及珍贵法宝、法器等等,由藏主、知藏专职管理,除了特许阅藏者外,一般僧俗不得随意上楼。

  藏经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后,分上下两层。佛教大丛林为楼堂结合,一般寺院为楼殿结合,即以藏经楼、法堂(般若堂)或藏经楼、毗卢殿的形式出现。北京广化寺为藏经楼、般若堂相结合。

  十二、方丈

  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古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

  唐代以后的禅林,转称住持的居室为方丈,或用来指住持本人。

  第2节四大菩萨的殿堂

  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世音表“大悲”,地藏表“大愿”。四大菩萨虽示现的特性不同,但都以救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为宗旨。四大菩萨各有自己示现说法的地方,即各有自己的“道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省峨眉山市的峨眉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省普陀县的普陀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在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这四大菩萨的四大道场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

  一、文殊殿

  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的简称,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意译作妙德、妙首、妙吉祥,故称文殊三名。即:(一)文殊师利(妙德),谓具不可思议种种微妙功德,故称妙德。(二)满殊尸利(妙首),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在诸菩萨之上,故称妙首。(三)曼殊室利(妙吉祥),谓具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最胜吉祥,故称妙吉祥。

  文殊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

  佛经中有不少关于文殊菩萨因缘事迹的记载,现列举如下:

  首楞严经说:是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国号平正。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法华经序品言:‘往昔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子,闻父出家成道,皆随之出家。时有一菩萨,名妙光,佛因之说法华经。佛入灭后八子皆以妙光为师,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后之佛名燃灯,其妙光即文殊也。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我国山西五台县东北,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合称为我国佛教的四大圣地。以东、西、南、北、中五峰耸立,山顶无林木,垒土如台,故称五台山。又以五峦巍然,拔乎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别号清凉山。为古来文殊菩萨示现之道场,广受海内之信仰。

  菩萨住处为五顶,名清凉山。此为文殊信仰之由来。五台为:东台望海峰,又称无恤台、常山顶。西台挂月峰,又称瞢□山,上有泉群山。南台锦绣峰,又称系舟山。北台协斗峰,又称夏屋山、覆宿埵。中台即翠岩峰。自北魏文帝游中台,创建大孚图灵鹫寺后即佛寺林立。极盛时,五峰内外佛刹多达三百余寺,迄今约存一百余寺。其中以大佛光寺与显通寺之无梁殿、铜殿著称于世。罗侯寺、清凉寺、金阁寺、北山寺、望海寺、大文殊寺亦颇为著名。与此山有关系之名僧很多,如:不空建金阁寺、玉华寺等,成为密教中心。法照建竹林寺,修习念佛三昧;日僧圆仁承其教法,传至比睿山,是为引声念佛之始。澄观曾于大华严寺着华严经疏。日本之入唐僧、入宋僧至此参访者颇多。又如高丽之慈藏、罽宾之佛陀波利等皆曾登山参访。

  二、普贤殿

  普贤殿是供奉普贤菩萨的殿堂。普贤,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为释迦如来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普贤十大愿即:

  (1)礼敬诸佛:起深信解,以清净身语意业常礼敬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之诸佛,乃至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佛,念念相续,无有穷尽。

  (2)称赞如来:以甚深胜解,知见现前一切诸佛,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念念相续,无有穷尽。

  (3)广修供养:起深信解知见现前诸佛,常以上妙诸供养具供养,行诸供养中之最极之法供养。

  (4)忏悔业障:念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作身口意无量诸恶业,以清净三业,于一切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恒住净戒。

  (5)随喜功德:于诸佛一切善根、六趣四生一切功德、一切声闻辟支佛有学无学之功德、一切菩萨之广大功德悉皆随喜。

  (6)请转*轮:以身口意种种方便,劝请成等正觉之诸佛转妙*轮。

  (7)请佛住世:对于一切佛刹将示现涅槃之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善知识,劝请不入涅槃。

  (8)常随佛学:娑婆世界之毗卢遮那如来,及一切佛刹之一切如来,从初发心即精进不退,以身命布施,乃至于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现各种佛身处于种种众会,随众生之乐欲而说法,乃至示现入涅槃,于此等悉皆随学。

  (9)恒顺众生:随顺十方刹一切众生之种种差别,饶益平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能成就供养如来。

  (10)普皆回向:以如上一切功德悉回向尽法界一切众生,愿令彼等常得安乐,乃至成就究竟无上菩提。

  关于修此十种行愿之功德,四十卷本《华严经》卷四十谓,若有菩萨随顺趣入此大愿,则能成熟一切众生,随顺无上菩提,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又若能将以上十种行愿相续不断实践力行,则可完成普贤菩萨之诸行愿海。又人若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愿,或读诵或书写,亦可得种种功德。

  【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我国四川峨眉山夙为普贤菩萨之道场,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有此称。一名大峨山,与中峨小峨相连故,合称三峨。周回千里,有石龛一百二十,大小洞四十。山顶有寺号光相寺。为普贤菩萨示现之道场,因而著名。传为晋代蒲翁所开创,于圣寿万年寺安置普贤之像,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铜像,并建大阁以安置,尔后崇信甚盛。

  三、观音殿

  观音殿是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观音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住处,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载,此菩萨住南海补陀落山。故其住处即在此娑婆世界。而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受记经中,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我们可以理解为菩萨身住于净土,示现于娑婆。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等,亦皆有个别之仪轨。

  观世音之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后传至中国内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故有关观世音之记载甚多。自西晋竺法护之正法华经译出后,中国内地亦大兴观世音之信仰,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说。有关著作亦颇多。自北魏以后,造观世音像之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地存有遗品甚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之传入,诸种观世音像亦被造立,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观世音像即居大半。又以元魏孙敬德之高王观音经为始,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等诸经亦陆续出现。其显灵说法之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

  据《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载,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身。即:(1)佛身,(2)辟支佛身,(3)声闻身,(4)梵王身,(5)帝释身,(6)自在天身,(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将军身,(9)毗沙门天身,(10)小王身,11长者身,(12)居士身,(13)宰官身,(14)婆罗门身,(15)比丘身,(16)比丘尼身,(17)优婆塞身,(18)优婆夷身,(19)长者妇女身,(20)居士妇女身,(21)宰官妇女身,(22)婆罗门妇女身,(23)童男身,(24)童女身,(25)天身,(26)龙身,(27)夜叉身,(28)乾闼婆身,(29)阿修罗身,30迦楼罗身,31紧那罗身,32摩侯罗伽身,33执金刚身。

  普门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次番问答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末段特别赞叹观世音菩萨弘誓、慈力,劝当忆念归敬。

  【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称补陀洛迦。在浙江普陀县。唐以前有梅福等寄隐修道,故又名梅岭山,唐大中年间有一鳊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因略以称岛。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遇风不能进,遂留像归安开元寺(今称“不肯去观音院”)。自北宋以还,该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明清三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蓬。

  主要寺院有:1、普济寺。为普陀最大的寺院。传为真歇禅师初住之寺,后有慧辉、普济、怀信、祖铭等相继主持,几经兴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赐寺额“普济群灵”,改名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2、法雨寺。明万历八年大智真融创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续有兴建,现存殿宇245间。3、慧济寺。亦称佛顶山寺。明初僧慧圆结茅山顶,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与普济、法雨并称为普陀三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锡麟堂、药师庵、澄心庵、息来庵、三圣庵、文昌阁及妙峰庵、悦岑庵、鹤鸣庵、大乘庵、长乐庵、长生庵、双泉庵、常明庵、逸云庵、伴云庵等。

  四、地藏殿

  地藏殿是供奉地藏菩萨的殿堂。地藏菩萨,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即受释尊之付嘱,于释尊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关于地藏菩萨之名义,地藏十轮经卷一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地藏。大方广十轮经卷一以地藏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宝藏)之义;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显‘如来藏'。

  据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等载,地藏菩萨由过去之大悲誓愿力,示现大梵王身、帝释身、声闻身、阎罗王身、狮象虎狼牛马身,乃至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以教化众生,并特别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众生之善根。地藏菩萨常变现如是无数之化身济度众生,故又称为千体地藏。

  地藏菩萨之本缘故事,有多种记载:

  (1)于过去久远劫前为大长者之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之相好庄严,乃发愿在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度脱六道罪苦众生,以证得此相。

  (2)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为一婆罗门女。因欲救亡母脱离恶趣,乃设供修福。并立誓在尽未来劫,普度罪苦众生。

  (3)于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国王。因见国内人民多造众恶,乃誓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皆至菩提,自己始成佛。

\

  (4)于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女子,名光目。因欲拯救在地狱受苦的亡母,故誓愿济度一切罪苦众生。待彼等成佛后,始成正觉。上记诸说皆随地藏信仰而广传人间,故佛教中常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语来形容地藏菩萨慈悲怜愍之广大誓愿。

  地藏菩萨之形像有多种,大日经卷三等以之为菩萨形,并饰以宝冠、璎珞等。大方广十轮经卷一等则以之为沙门形。一般广为流传之形像,为内秘菩萨行,外现沙门形,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载,地藏菩萨降诞为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修道,居数十年示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之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菩萨成道处。

  地藏菩萨以悲愿力救度一切众生,尤其对地狱中之罪苦众生特别悲愍,而示现阎罗王身、地狱身等广为罪苦众生说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阎罗王为地藏菩萨之化身。如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中,即举出阎罗王之本地为地藏菩萨之说。

  据地藏十轮经卷一载,地藏菩萨具有无量数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为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所不能测。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谓,地藏菩萨本已证入十地之果位,然为教化众生,故仍在声闻、辟支佛地,而不愿成佛。同经并举出,至心称念地藏菩萨之名号,或礼拜供养地藏菩萨之画像、雕像等,必能离诸忧苦,不堕恶道,并能获得十种或二十八种利益。

  【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九华山在安徽的青阳县,本名九子山,唐·李白至九子山时,见九峰如华,后来因之又名九华山。唐代的中国佛教,正如日丽中天,东传至日本、韩国,日、韩国有不少僧人来中国求法,或学儒学、政治等。那时韩国分为三个国家,即新罗、高句丽、百济。有新罗王子发心出家,名地藏比丘,于唐太宗贞观四年,来中国参学。最初随处参访,游化数年,后至南中国的安徽省九华山,见深山中有盆地,即于此山结庐苦修。不知过了若干年,为地方士绅诸葛节游山时所发现。见此一和尚,住的是石洞茅蓬,破锅残粒中掺有一些白土,生活异常清苦。询知是新罗王子,远来中国求法,诸葛长者深感未尽地主之谊,于是发心提倡,为地藏比丘修建寺院。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得请闵公布施山地,闵公对地藏比丘也非常敬仰,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时地藏以神通力,袈裟一披,盖尽九华,于是闵公将整个九华山地,全部布施供养。闵公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参学者甚众,新罗国也有不少人来亲近供养。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生活即发生问题,煮饭还要掺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只是一心为求佛法,而完全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及大众在九华山的影响甚大,后来新罗国王得悉,即派人送粮食供养。地藏比丘一直领导此精进苦行的道场,至唐·开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世寿九十九岁。大家都直觉到:地藏比丘实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所以大家称之为地藏菩萨,而九华山即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了。特别是每年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萨自有他特殊的因缘感应,才能得到民间一致的信仰。

  第3节其他殿堂

  一、客堂

  客堂是接待外来僧众和信徒,管理寺庙日常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知客。知客是禅林中司掌迎送与应接宾客的职称。又作典客、典宾。系西序六头首之一。其居处称为客司或知客寮;于僧堂中,其座位设于外堂后门之南边,称为知客床、知客板头;隶属于知客之下而受其使令者,则称知客行者。凡官员、檀越、尊宿或诸方名德之士来访,知客皆以香茶迎待,随即令行者通报方丈,然后引见;若为高官、大施主,当鸣钟集众于门迎候。知客的职责以接待宾客为主,故凡来客之食宿、听法、拜谢等礼法,皆由知客引领。

  此外,知客的职务尚有:(一)有新到僧(新近挂搭之僧)时,知客须特加关照。(二)维那若告假不在寺中,则由知客代其行事。(三)于僧堂前,管照检视客僧之粥饭。(四)寺中有僧人入寂,知客须会同侍者点算其遗物、帐务等。(五)若遇暂到新僧(因事暂留于寺中,未久即将离去之僧)忽尔去世,知客须主其丧事。(六)若有亡僧迁化,于其丧仪中,知客与都寺、维那、圣僧侍者等诸人分别担任各种重要事宜。(七)于后世禅林中,知客亦常兼任副寺一职。

  勿论在家出家,进入寺庙之后,如果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客堂咨询。

  二、斋堂

  斋堂就是寺院的食堂。

  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善法,息灭恶事。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故名沙门受食五观也。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而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也。)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者,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壹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三、僚房

  出家师父居住的卧室俗称僚房。僚房为师父们自修和休息的场所,信众不可以随便出入,以免影响师父们的休息和自修。女众一般不单独进入师父的僚房,如有事,最好有人陪同,为避嫌故。

  四、库房

  库房是放置寺院常住一切物品的仓库,如衣服、被褥、法物等等。掌管库房的人称为库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