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有一件事情,比爱孩子更加重要

发布时间:2023-09-18 04:05:09作者:大众学佛网
有一件事情,比爱孩子更加重要

所谓以朋友对待,即是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有事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也不漠然无视、置之不理。

——编者按

萧红与鲁迅是好友,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做客。

鲁迅从福建菜馆叫来一桌菜,其中有一碗鱼做的丸子,是海婴(鲁迅的儿子)最喜欢吃的。

大家都觉得丸子甚是新鲜可口,唯独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

许广平不以为意,觉着这是小孩子不懂事,便再给海婴盛了一个。

海婴一吃,又说不新鲜。

据许广平回忆,对于孩子,鲁迅总是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周海婴喜欢拆玩具,鲁迅便随他去,海婴要看商务印书馆的《少年文库》,许广平以为太深,鲁迅却是“任凭选阅”。

虽然都是极其琐碎平常的小事,要是换做其他父母,未必能有如此的平和与宽容,往往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经验丰富的态度,横加干涉、指手画脚。

纪伯伦说,你们可以孩子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思想。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父母把自己的经验与思想,完全加之于孩子的心灵,而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处境与感受。

对孩子来说,很容易造成一种精神上的虐杀。

在湖南长沙,就有这样的一位强势的父亲。

从女儿上初中开始,这位父亲就每天给女儿发短信,内容大抵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类。

读完之后,还要求汇报心得体会。

对此,女儿深感无奈与压抑,却又反抗无效,女儿还为此和父亲争吵过,而父亲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

初中发了三年,高中又发了三年。

等到读大学的时候,因女儿强烈反对,父亲放弃了发哲理短信,改为写信,每隔半月左右女儿就能收到一封,看完之后,照例需要向父亲汇报读书体会。

原本很好的交流方式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即便是父母对于子女,没有平等与尊重的心态,再好的方式,也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禁锢与窒息,带给孩子可能不是思想的启迪与震撼,而是内心的抵触与无助。

而最后的结果是:一边是不容质疑、站在精神与思想制高点上的父亲,依然我行我素;一边却是反抗无效、迷茫无助的女儿,冷暖惟有自己最清楚。

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一种至高无上而又无法辩驳的政治正确叫:“我是你妈”或者“我是你爸”。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阅历比你丰富、见到的人情世故比你多,而且都是为了你好,你得好好听我的。

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子女变成了父母一种恒久的占有,一方面扮演着“奴仆”的身份:溺爱有加,甘愿为孩子做牛做马;一方面又扮演着“上司”的角色: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而这份合同的期限是一生。

而新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却不得不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环境中挣扎前行:一方面是社会的残酷高压,一方面是父母的强势介入。

周国平说:“在我看来,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定把你当作他的朋友,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成功。

所谓以朋友对待,即是互相尊重,平等对待,有事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也不漠然无视、置之不理。

就像鲁迅之于周海婴,孩子“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孩子更容易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态度以及不卑不亢的胸襟,对孩子来说,这才是父母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