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精读:佛陀开示阿难,初禅之见实为见精的妙用显明
发布时间:2023-08-26 04:06:56作者:大众学佛网《楞严精读 辨析三昧》(39)
在上一段的经文中,佛陀告诉阿难见的境界会随着心的清净而更为宽广。为了让阿难有个更为直观的对比,佛陀让阿难见识了初禅的境界,并要阿难试着去理解“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两种不同境界之见的对比,就可以更为方便地突显见性。
阿难领略了两种不同境界之见后,佛陀接着从理论上开示阿难。
楞严经: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你现在所见初禅境界之中近的、远的所有景物,跟你平常所见的境界相比,虽然有差异,初禅的境界更为殊胜一些。却也同为你的见精清净所瞩。那么尽管这两组不同境界的物类源自于不同的境界,有境界上的差别。阿难你应当意识得到当你刚才领略初禅境界时,你所使用的见性并没有随着境界的殊胜而更为殊胜。阿难你的见性既不“还”于明、不“还”于暗,而且不“还”于世俗,不“还”于殊胜之初禅。你现在应该相信了“见性无还”,那么你就应当还要知道你的初禅所见,其实也是源由于你的见精妙明,是见精的妙用显明。为什么说,初禅之见并非自然之物,而是见精妙用显明。
如果说刚才见到的初禅境物为自然之物,所以阿难你也能见到佛陀所见的初禅境物。阿难你认为是自然之物才能同时见到,于是你就认为你也同样看到了佛陀所见之物(自然之物)。“吾不见时”阿难你不再承随佛力时,为何却不能见到佛陀不见之处呢?如果阿难你平常之时也能见到初禅的境物,那样初禅的境物才能算是自然之物,可是你平常之时却为何不能见到初禅的境物呢?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阿难你如果不承随佛力是见不到佛陀不见之境地。阿难你平常之时不能见到初禅的境物,那么阿难你刚才所见的初禅境物,就并非自然之物。并非自然之物,而你阿难又能清净所瞩,那你为什么不把刚才的所见理解为见精的妙用显明呢?
还有一点,阿难你刚才所见初禅虽是承佛神力。你也不能把所见之物理解为佛力化现,因为那些所见是源由于你的见精妙明。
阿难你如果把那些境物看成是佛力化现之物,为什么在刚才的初禅境界中你见到那些人、畜时,你也能明显地感觉到那些个人、畜也是见到了阿难你的,那些个人、畜,表现出了见到你阿难时的各自纷杂体性。如果那些境物是佛力化现的,阿难如今你和佛陀又怎么能安然自在地行走站立于化现的世间呢?
阿难若你所见之时,是你的见精所为而非我化现。你的见性周遍无还,你的所见若非你的见精妙用显明难道还会是谁的神力化现吗?
阿难你要是对真性的概念还有疑惑,那就要从自己的体察中悟净归真,而不应当只停留在听取说法上,就以为能求的实证。一味“取我求实”终将“以指当月”。
听了佛陀的开示建议之后,阿难又会做出怎样的体察之辩呢?在下一段的佛经中继续讲解。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18 1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