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浑源悬空寺:1500年前的良心工程

发布时间:2023-07-31 04:05:58作者:大众学佛网
单是名字本身就足以引发大众的兴趣,再加上1500多年的久远历史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特色,从诞生之日起,悬空寺就注定将在山西建筑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一席。  始建于公元491年的悬空寺,像当时的很多寺庙一样,修建原因只是因为皇帝的一句话。  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没有遵行先辈们信奉佛教的传统,把兴趣点转移到了道教上,在位期间曾经数度倡导灭佛信道。皇室倡导之下,道教曾经盛极一时风头无两。到了孝文帝时,曾经设立在都城平城(今大同)的道坛被移往恒山,为了表达敬意与尊崇,一座高规格道观的修建显得势在必行。根据太武帝时的著名道长寇之谦留下的“上延霄客,下绝嚣尘”的遗训,一座凌空而建的“崇虚寺”在能工巧匠们的手中诞生了。

  尽管比中国大多数的寺庙都要长寿,但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悬空寺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由于其凌空屹立的奇绝风格,不知从何时起,悬空寺的俗称逐渐取代了最初的正式名称崇虚寺,并由于其形象的概括性一直流传到今天。而在建筑风格上,历经各代重修之后,如今留存的40多间殿宇和楼阁多是明清风格。在这所有的殿宇中,最吸引游客的,是位于最顶端的三教殿,殿内有限的空间里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并排而坐,神态安详。  站在山脚仰视高处的悬空寺,可以看到整个寺院被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实地站立在砖瓦堆积而成的地基上,随着地势的走高,第二与第三部分被20多根立柱支撑,之间靠一座栈道桥连接,桥体下方也有立柱。乍看之下,很多人会担心这20多根立柱并不足以承担寺庙的重量,更别说再加上站立在上面的游客了,因此,当游客们在好奇心与本能胆怯的斗争之下最终站立到悬空寺的地板上时,因为无法抑制的恐惧,总会在拾级而上时战战兢兢,尽管,脚下的地板并没有丝毫晃动。  事实上,浑源当地常年多风,即便是在五六月份的初夏季节,也常能看到当地人在悬空寺脚下向游客出租用来防寒的军大衣,并且生意还不错。于是,悬空寺顽强的存在常常挑战着见惯了豆腐渣工程的现代人的理解能力。  全木结构的悬空寺在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之下,依然屹立不倒,自然有其原因。
  
  据说当年工匠们在选址时,煞费了一番苦心,最终才定下了悬空寺背后的这块悬崖。垂直方向上悬崖与水平面保持了角度,水平方向上悬崖本身又呈现半圆形,这样的建造基础在刮风下雨天气将风沙与雨水的侵蚀降低到最低。坐落在悬空寺对面的恒山主峰天峰岭,以其高挑的身姿有效遮挡了夏日强烈的日光照射。  而真正对庙宇主体起到支撑作用的,并不是那些明显的立柱,而是立柱与楼阁之间并不明显的横梁。智慧的古代工匠们在峭壁之上凿出碗口大小的深洞,再将锥形木楔打入,随后前端被打磨成剪刀形的横梁与木楔在强力作用之下契合,如此稳定的组合将来自上方的压力巧妙地转移到岩壁之上。下方长短不一的立柱有的着力有的虚设,只在游人增多负荷增大时,才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巧妙传递之中,分担多出的重量。值得一提的是,用作横梁的木材都是浑源当地特产的铁杉,使用之前在桐油中长时间浸泡过,以防虫蛀与腐蚀。  难怪很多游客在提心吊胆后终于脚踏实地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还是古人做的东西靠谱儿。”在这句简短的评价里,是相隔千年的信任与致敬,致于古代工匠们精巧的设计与朴实的职业良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