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海幢寺建筑格局有待完善

发布时间:2023-07-30 04:02:23作者:大众学佛网
海幢寺建筑格局有待完善

天王殿。 钟葵 摄 钟楼在地藏殿上面。

寺观堪舆

本专版撰文:钟 葵

清代广州有4间寺庙香火最鼎盛,分别是华林寺、光孝寺、六榕寺和海幢寺,这4间寺庙被称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因禅宗中土初祖达摩在广州的西关登陆,六祖惠能是广东新兴人,岭南地区的寺庙多与禅宗有关。广州“四大丛林”也不例外,华林寺的前身为达摩建的西来庵;光孝寺是六祖惠能剃度出家之地;六榕寺在宋代名为净慧寺,寺内供奉六祖惠能;海幢寺在清初曾是禅宗五宗之一的曹洞宗的大本营。

寺名源于《华严经》经文

位于广州海珠区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的海幢寺历史悠久,清代学者阮元认为,海幢寺的前身是南汉时建的千秋寺,南汉时期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十年,但统治者为求仙佛保佑,在广州建了很多佛寺道观。当时在广州城的东、南、西、北方各建了7座寺庙,千秋寺就是“南7寺”之一。入宋以后,千秋寺废为民宅。明代富商郭龙岳于原千秋寺处建筑宅苑,明代末年,僧人光牟向郭龙岳募得一块地方建寺,他对原有建筑物“稍加葺治,颜曰‘海幢’”。光牟给寺庙取名“海幢”,是从《华严经》“海幢比丘尼潜心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佛”的经文中得到启发,寺名寓意寺庙建成后人才辈出。后来,僧人池月、今无相继在寺内兴建佛殿、藏经阁和方丈室,海幢寺初具规模。

入清以后,海幢寺规模逐步扩大,并在18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清初巡抚刘某为海幢寺建山门,平南王尚可喜建天王殿。清康熙五年(1666年)大雄宝殿建成,次年又建藏经阁、韦驮殿、伽蓝殿、丛观堂、大悲阁、塔殿等殿堂,乾隆年间又增建毗卢阁、义鹿亭。全寺范围北至珠江之滨,东至今前进路大街,南至万松岭(今红十字会医院、南武中学一带),寺院规模比现在的海幢寺要大好几倍。其规模之大,为广州“四大丛林”之冠。

前临珠江后依万松岭

在鼎盛时期,海幢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地理环境极佳。整座寺院坐东南朝西北,前临珠江,后依万松岭,地势前低后高,从山门、韦驮殿到天王殿、大雄宝殿逐级上升,每升一级,凭栏一望,景观不同。寺院景观当时有“海幢八景”之称,分别为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

曹洞宗三代祖师任住持

海幢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宏大的规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僧人前来参禅学佛。在清代,曹洞宗第三十三祖空隐大师、第三十四祖天然大师、第三十五祖阿字大师先后在该寺住持弘法,寺内僧众逾百。每天前来拜佛的香客不仅有中国人,还有不少洋人。

从光绪初年开始,海幢日渐式微,至上个世纪初,由于战乱频仍,寺内多座殿堂被毁。1926年,因建同福中路,海幢寺被分为两半,东南部分改作南武中学校舍,西北部分也于1928年被辟为河南公园,1933年又改名为海幢公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幢寺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寺内文物古迹大部分被毁,仅存大雄宝殿和塔殿。

海幢寺的修复和重建工程从1993年开始,虽然现在已重建了天王殿、藏经阁、念佛堂及7层僧寮等建筑,但寺院整体格局仍不完整,中轴线两侧建筑不对称,大雄宝殿左边有钟楼,右边却无鼓楼,天王殿左前方有藏经阁,右前方只有一些植物,六祖殿“屈居”藏经阁之下,山门也只是普通的门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门,整体格局失去了传统寺院应有的对称和平衡,也不符合堪舆之道。看来,海幢寺要重现大丛林的气派,还有待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今日14时至15时钟葵在广州日报大洋网谈商店收银台摆设。欢迎登录www.dayoo.com滚动新闻区参与互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