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综合分析楞严经第一、二卷,才能清晰“攀缘心”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3-04-27 07:12:26作者:大众学佛网
综合分析楞严经第一、二卷,才能清晰“攀缘心”的概念

转载自作者:离生别苑

都说是“富贵的华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开悟”是每一个学佛之人都孜孜以求的修行方向、修行目的。而楞严经是最为善利于开悟的经文。佛陀所说的经文应当都是指导众生修行的无上法门。为什么楞严经却是最善利于开悟的呢?

因为楞严经是围绕着“攀缘心”与“如来藏”这两个开悟的根本核心概念来展开解释的佛说经文。

为什么说“攀缘心”与“如来藏”是两个开悟的根本核心概念呢?回答这个问题用楞严经的原文最为恰当。

楞严经: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些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佛陀说了,欲要发愿出生死之轮回,得要明了奢摩他路。而要明白奢摩他路,首先就得要明了攀缘心,明白攀缘心对我们的缠缚作用。

那么什么是“攀缘心”呢?

在佛经中“心”的概念跟我们现在对心的理解不太一样。佛经中的“心”指的是展转和合、积集滋长,摄受、藏隐的意思。(解深密经: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则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以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与攀缘心相对应的是真如心,是如来藏,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如果说“真如心,如来藏”的特点是清净、妙明。那么“攀缘心”的特点就是昏扰扰相,把妄想误为真实。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所谓“攀”者:以客逐尘,奔逸流转。展转和合,迷陷难出。

所谓“缘”者,各有所“还”。若有所还则不清净,难免昏昏扰扰。

攀缘心所展转和合的是言说戏论,攀缘心所积集滋长的是习气执受。

攀缘心所作的是加法,用攀缘心来修行,修成的是魔王及魔眷属。

《圆觉经》说烦恼即是菩提。前尘影事无一不是成就菩提的诱因。只要能以正定之心去体察到攀缘之所遗,那么烦恼即是菩提。而如果仅仅由着习气追逐前尘、分别影事,那就是为攀缘所转,认贼为子。

用通俗的话说“就事论事”就会困扰于事中,被无明所系缚。就事论事,以事掩事,那就是攀缘心的作用。不以攀缘心为自性的修行者,遇事之时,要思索明白:事之所由,事之所因,事之所起、事之所至。

明白了攀缘心的概念,就知道了修行的方向就是要摄伏攀缘心。

而如来藏的概念会给我们修行的信心。

那么怎么知道是否已经摄伏了攀缘心呢?不再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以攀缘心为自性的特点: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已,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这些个攀缘都是我们要在修行之中去摄伏的。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18 11 2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