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我很想帮助年轻人,我希望我能照顾大家、能够培养
发布时间:2024-09-23 04:30:02作者:大众学佛网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42集 2012年月7日24讲于香港
佛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信,或信里头还夹杂者怀疑
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那么佛教导众生真正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把妄想、分别、执着通通放下,就明心见性了,他自己是过来人,给我们做了榜样。
世尊在三十岁的时候放弃参学,过去参学十二年,放弃参学,到恒河边上毕钵罗树下,就是菩提树,在这个树下入定,入定干什么?就是把这三种烦恼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一放下就大彻大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通通现前,这叫成佛,这叫证得一切智,为什么?一切法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不离自性”。既然明心见性了,自性所变的一切法哪有不知道的道理!这个不必学,自然知道,是自性变的,自性怎么会不知道。
我们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怀疑了,真接受了,这叫真实的信心。这个信心比什么都可贵,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也就是说无量无边功德成就,最初第一个因就是“信”。那么由此可知,学佛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信,信里头还夹杂者怀疑,为什么你修行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你的信心里头夹杂者许多疑虑、怀疑。顾虑,不是别的,这真正是第一个因素。《华严》跟《大智度论》里头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长”是生长,“养”是培养,生长、培养一切善根,信心!
我们的信心没有建立,一定要想方法去建立;建立之后,好好的去养护它、保护它,不要受外面境界动摇。信心如果一动摇,我们这一生无论怎么样去学习,只可以说在佛法里头种一点善根,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殊胜的果报。殊胜果报最低的是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不能不知道。
信心怎么培养?从哪里生起来?大乘教里头佛常说,能生决定信心的无一不是过去生中培养出来的。佛说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生遇到佛法冥冥当中得诸佛威神加持,这信心才生得起来,不是偶然的。那我们今天反省,我们自己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大乘,而且闻到大乘里头最殊胜的净宗法门,这就说明,我们也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过去生中决定有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这一生遇不到,遇到也不相信,也不容易遇到这个法门。这是一生顶尖的成就,什么叫顶尖?成佛了!不是成阿罗汉、菩萨,一生圆满成佛,这是多大的善根,多大的福德,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善知识是经典、佛菩萨及祖师大德的教诲那么为什么到今天学了十几年了、几十年了信心还不能够建立?这个问题在“缘”,总在遇缘不同。缘遇到了,怪自己懈怠、懒散,没有真正接受善知识教。善知识是经典、佛菩萨教诲、祖师大德的教诲,没有认真去学,所以这个善根一直不能坚定。从什么地方看呢?我们自己真的看不出来,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你没有做到的,你知道了没做到不要以为你自己真知道了,你自己并不知道,你自己并不相信;如果真的相信了、真的知道了,你一定会做到。他说这些话,告诉我用这个标准去检验自己那个“信”是不是真的,“解”是不是真的,这个很有道理。许多人自以为知道了,没做到,那其实他根本不知道,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标准是我在年轻时候章嘉大师那里得到的,这是个真善知识,那怎么办呢?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多次的劝勉学人,告诉我们,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以经教为基础,为什么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不中断?这个意思:唯有经教能帮助我们种善根,能帮助我们建立信心。你解的越深,信心越坚固;你解的很浅薄,深度不够,你信心会动摇,道理在此地。
我们原本有善根,但是不足,为什么呢?
遇到净宗,把它看轻了,以为这个在大乘教里头不值得学习,它层次太低了,总以为《华严》、《法华》、《楞严》、《般若》这是高深的佛法。这是如来究竟的大法,我们这个解错了,有问题,还好没有把教放弃,这个问题不怕,只要你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之后,于是我们境界提升了,看到《华严》、《法华》最后都导归极乐,最明显的是文殊、普贤在《华严经》末后,这两位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并且率领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学习,这使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回过头来再细细的去观察,以前看经粗心大意,没有看到这个门道。再仔细观察,明白了《华严》之所以能圆满靠什么?靠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一往生极乐世界皆做阿惟越致菩萨。不说别的,单单说这一句就超过《华严》了。往生到华藏世界,是皆做阿惟越致菩萨,但是向上提升要一节一节的上去,四十一个阶级,不可以立等;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四十一个阶级,可以立等,那这个法门就比《华严》殊胜。凭什么道理?净宗所凭借的道理就是“是心是佛,是心做佛”,也正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在极乐世界,实报土初住菩萨就可以立等证得十地菩萨,甚至于证得等觉菩萨可以立等。这个道理是你的心是佛,完全看你的心。不看事,看你的心,也就是章嘉大师告诉我们的,完全看你放下多少,不在修行功夫长久,与这个不相干。
早上起来到晚上一天当中接触的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我选定这个法门,我不改了,我这一心一意学到底。比阿罗汉更高的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来劝你,告诉你有一个法门比这更好,动不动心?最后诸佛来劝你,你还是坚持不动摇。最后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来告诉你,我还有一个法门,比这更快、更殊胜。你感谢阿弥陀佛,我既然选定了,这个法门是你说的,我不愿意再改,我一直修下去,这才叫真信,这才叫真正不动摇,没有一个不成就,万修万人去。
至于别人怎么说,不要批评,各人因果各人承当,不要搅和到那个圈子里头去。所以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自己要有目标,不能因外面人的闲言闲语动摇了你的信心,这是最可怕的一桩事情。
那么对于一切法门,要像善财童子一样:礼敬、称赞、供养、感恩戴德。为什么感恩?感佛的恩,佛开这么多法门,度无量无边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代一切众生感恩,自己学的这个法门如如不动。像善财五十三参,善财是学念佛法门,真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出去参访,参访就是接触。我们从早上起来到晚上,这一天当中接触多少人、事、物,这就是五十三参。天天五十三参,我们五十三参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会被别人打闲岔,纵然没有改变我们的修行方向、目标,可是让我们修行功夫时时中断,这就是受干扰,什么时候才真正不中断,我们看到有不中断的,锅漏匠的功夫不间断,他不跟外头人接触,就像闭关一样,没有闭关之名,他有闭关之实,实在他是闭关,他每天所干的就是念佛、拜佛,他没有别的事情,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干,他真用功,不懈怠,三年如一日,他成就了,他真放下了。他什么也没有,有的不过是两套换洗衣服,出家了,师父旧的衣服给他了。没人认识他,所以也不会有人供养他,师父供养。他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六个字成功了。这六个字真正了不起,这六个字就是真正修行人。有人问刘素云,你怎么修成的,刘居士就是告诉他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她完全做到了。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修行人成功的秘诀。
我们知道,但是没做到,这个原因就是烦恼习气太深了,每天生活是跟着烦恼在兜圈子,没有把烦恼放下。那些功夫得力的人,烦恼放下了,不能完全放下,他天天都放一点,放个十年大概差不多全放下了,功力现前了,这是一个门路,而且很快,非常有效。第二种是经教,这就是印祖所说的我们的信心不能坚定,是对于这桩事情认识不清楚,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对阿弥陀佛认识不清楚,对我们娑婆世界认识也不清楚,所以信心、愿心都不能建立。怎么办呢?经教。经教也是遇缘不同,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他遇到的善知识一定教他“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要能真干,会成就。
……
那么第二种遇到经教,他采取的是“广学多闻”,这是知识分子的习气,我年轻的时候,想走“一门深入”,没有机会,没有人护持,所以与大众广结法缘。广结法缘就得恒顺众生,这个人喜欢听《金刚经》,那个人喜欢听《楞严经》,所以我没有固定的住所,足迹走遍全世界,人家想听什么经,我们就得讲什么经,大大小小经典讲了几十部,不是“一门深入”,是走“广学多闻”。
我很想帮助年轻人,我希望我能照顾大家、能够培养你我没福报,到老了,讲经教学五十多年了,累积一点福报,这点福报,我很想帮助年轻人,我希望我能照顾大家,你们真正发心,我们有个小道场,就能够培养你。你学一部经,专讲这部经,除了听经、学教之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什么都不要,一切放下。四事供养,我不会让大家缺乏。这个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再就是医药,其它都不需要。我要有缘分,晚年能住在一个寺庙,我不当主持,这个主持要是菩萨,我们能够密切合作,我就会劝他要照顾下一代、保护下一代,把下一代带起来,带上十年、二十年,成就了。这个十年、二十年,最好他不下山,他不出寺院的大门,等于闭关一样,他心是定的,所以他能得定,他能开智慧。道业不成就,不出来讲经,这个标准就是“我没有开悟,我不出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再出来讲经。这是真正培养人才的方法。
早年我访问日本,日本前后去过七次,应该是在第四次的时候,我特地访问日本的比睿山,这是佛教圣地,日本十三个宗派祖师、开山祖师都在这个山上修行,日本人称这个山是佛教的母亲,人才都是在这里训练出来的。他们的主持人接见我的时候,我向他请教: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在这山上修行,至少在山上住多少年?他告诉我:最少的十四年,长的有三十多年,真成就之后,名声外面传出去,自然有人来礼请,下山建立一个宗派,领众熏修,这些大德都“通宗通教”,有不少“显密圆融”。古人这些教诲、这些方法,不是偶然得来的,像这经上所说的“真实智慧,真实利益”。
我们要想正法久住,佛教再兴旺起来,不走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佛学院行不行,佛学院培养佛教的学者,不能培养祖师大德。因为佛学院不是以开悟为目标,佛学院崇尚“广学多闻”,不是崇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它不是走这个路子的。这是两条道路,我们要走哪一条?祖师的道路很辛苦,但是这里头有真正的法喜,会学的很踏实,活得很快乐,不开悟不下山,这真正参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