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明达居士:一个母亲一部经

发布时间:2023-10-25 04:02:04作者:大众学佛网
明达居士:一个母亲一部经

作者:明达居士

遵《禅》刊王老师嘱咐,将拙文修改。放在博里与大家分享。

在古代的汉语里,“太太”是尊称,“大圣人”的意思。所以有大德说,教育女孩最重要,因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当母亲,是人根,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未来都与女孩相关。

西谚也有同样的说法:一个女人,是一所学校。

静观每个家庭的兴衰起落,当信此言不虚。

好了,下面末学来讲故事:

故事的发现话头颇长,石家庄北有个行唐县,是先贤许由故里,也是“二郎救母”的故事发源地,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因毗邻五台山,这里历代寺院众多、高僧倍出,是一块蕴涵了大善的土地。

但近些年里,却世风日下,出了许多憾事,如轰动全国的“三鹿”事件,这里也深受其害,几颗被金钱迷惑的人心坏了一个产业,坏了一个县的名声。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的领导审时度世,以德制县、从孝入手,率先提出建设“孝义之县”,连年评孝子、彰慈母、树榜样,许多民间的善行被发现、传扬,原来,古朴的人心一直就在行唐老百姓的怀里揣着呢。

一个乡间不识字的老人便成了全县人仰望的“明星”,老人叫顾桂同,家住行唐县南桥镇南龙岗村,今年92岁。

末学去采访,竟感觉如参访了一位大德高僧,回来感叹:真是一个母亲一部经。

老人如一棵大树般根深叶茂,一生养育了10个儿女,如今四室同堂,后人们加起来,有94人,其中有厅级、处级干部,有教授专家、工人农民,石家庄、北京、宁夏、新疆、新加坡,都有她儿孙的足迹,上至国家外交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机关,下至县委、县政府、乡政府,都有她后人的身影。

一个令我等惊诧、令她的儿女们自豪的说法是:我们一家人在外没有与人吵架、骂街的,更没有违法乱纪的。因为,母亲一辈子都没有指责过人,连子女都没有骂过!

好了,下面我们看顾桂同老人的故事:

儿女们说,母亲一生性情平和,没有见她着过急,一次三女儿被爷爷干活时不小心碰倒的柱子砸破了头,鲜血崩流,老人一点也没有慌乱,只说“没事的,一会就好了”。

果真,没事儿。

老人真正经历过大风大浪,抗日战争时,老人是八路军在当地最信赖的“红嫂”、“堡垒户”,家里常住满了伤员、干部,许多时候,她将不多的口粮省出了给了伤员,孩子们吃半饱、自己常常饿着。

她曾多次掩护伤员、干部性命。一次鬼子翻进了院子,她飞快地进里屋让几个八路钻进炕席下的地道,把孩子摆到炕席上,随手把大家的鞋子搁房梁上吊着的干粮筐中,自己盘腿而坐,平静地看着鬼子屋里屋外搜了三个来回,悻悻而去。

又一次鬼子轰炸,她背起伤员刚刚出院子,身后的屋子就挨了炸弹,大家说,以后你可怎么过?她平静地说,房子可以再盖,人没事就好。

真是让人景仰,这一份淡定,是多少世修的!

建国后,不少被顾桂同救护过的八路成了高级干部,有人来过信,有人来看过她,但她一次也没有去求过人家,后来都失去联系了。她常对儿女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

再后来,她也给孙子辈讲、给重孙子辈讲,不过是当故事说。但在老人眼里,事情一过,便如虚空中云彩飘过,无挂无碍。

虽然不求回报,但回报更大,比如子孙兴旺、比如长寿健康,比如来生善道……只是表面上一般人看不见,佛经里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多大的功德!

除了救八路的事,看起来老人一生平平淡淡,就是这一份平淡里,透出大善良、大智慧。

在顾桂同老人眼里,孝顺老人是为人第一本分。顾桂同进门时,婆婆给她缝制了一条半截儿土布小褥儿,娘家给了她一块九点梅土布,让她缝条大褥子。她看到单身的大伯褥子破了,就给大伯缝了条新褥子,自己一直铺着那条半截儿小褥儿,直到破得不能再铺了,就用两条棉裤片夹上棉花当褥子。

她进门以后,全家人的推碾做饭、做衣服、洗衣服都由她承担,但她从未让老人和孩子们穿过破衣服、脏衣服。虽然家境贫寒,每当过年,都要给老人和孩子们做套粗布新衣,却很少给自己做。

1948年春节,按照农村的习俗晚辈应该给同姓长辈拜年,可是,她因穿的是膝盖露套子的破棉裤不好意思去。婆婆说:“我的衣裳还不破,你穿几天我的衣裳吧”。她穿着婆婆的衣服去给长辈们拜了年,回来就脱下来还给了婆婆。

公公、婆婆得了病,她耐心伺候、百般照顾。1982年春天婆婆下门台儿时摔了一跤,腿骨折了,不能走路。当时顾桂同的三儿媳也刚生了小孩儿,她是忙上加忙。她一边照顾三儿媳,一边照顾婆婆。她和丈夫一起给婆婆翻身、洗澡、照顾大小便,还尽量给她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哄着让她多吃点,好得快。

婆婆的腿打着石膏不能动,感觉不舒服,再加上疼痛难忍,婆婆总是向他们发脾气,甚至还责骂他们。可她从不和婆婆计较,也不生婆婆的气。

顾桂同说:“她病了,疼得难受,骂我两句,她可能就觉得好受了。只要她好受了,骂两句也没有关系,反正骂又不疼不痒。”真是欢喜受!

在儿女们的记忆里,老人一生总在忙碌,一觉醒来,总见妈妈仍在灯下操劳。伏天里,她要纳好一家人的鞋底,一人四五双,孩子们加丈夫、老人,就是五六十双,乡亲们看到了故意和她开玩笑说:“你要开鞋店卖鞋啊?”

顾桂同从小就教育儿女们说:你爷爷他们从小要饭,兄弟四个供不起你爹一个人上学。你姥姥家穷,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是个睁眼瞎。你们现在多好,都能上学了,只有上学了才能有出息、明事理,才能过上好日子,你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毛主席。

儿女们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抚养无不热泪盈眶:大女儿上中学时,每次离家母亲都要给她准备好吃的、用的,一次烙饼时在房底下坐的时间太长而得了感冒,没钱医治,一直咳嗽了两三个月。

四女儿十几岁时患胃病和气管炎,晚上四女儿胃痛、咳嗽得睡不着觉,顾桂同就夜夜陪她,给她倒水、喂她吃药、按摩、拔火罐,帮她减轻疼痛。一会热粥、一会煎鸡蛋,因为喝一点水或者吃一点东西四女儿的咳嗽就能缓解一下。冬天四女儿犯病的时候,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自1951年大女儿郝惠玉上高小开始,到1979年小儿子郝金山高中毕业,28年里,她每天都是早早起来为在外村上学的孩子做早饭、准备午饭,从无间断,毫无怨言。

孩子们惦记家里的活计,她总是说:“我一个人能行,家里的活我一个人能干,你们学习要紧,只要你们学习好就行,不用帮我干活。”

看到家里经济紧张,三女儿要辍学回家干活,被她果断地拒绝了:“不行,你必须上学!我就是吃糠咽菜、借债也要供你们上学。”

1959年,大女儿成了南龙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的四女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成为南龙岗村的第二名女大学生。

“文革”使她的三个孩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她却鼓励孩子们说,“干什么都是为国家干事。”

为了让儿女们安心工作,减轻儿女的负担,她又不辞辛劳养育孙辈。除了在她身边离他最近的以外,在新疆、宁夏的八个孙子、孙女、外孙女中有五个她都亲自带过,而且是在物资紧张,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买的时期,这些孩子们的吃喝穿戴,都由她一人操劳,她用自己那双灵巧的手大改小、小拼大,为她的又一代子孙做出了各式各样的衣服和鞋袜。

在她的巧妙设计、辛勤劳动下,十个儿女从未穿过破衣服和脏衣服。孙子、孙女、外孙女也都是衣帽整洁、干净利落。村里人谁见了都说:“看看人家,这么多的孩子,个个都穿得又整洁又干净,不露皮不露肉,浑身没有泥点”。

现代教育也承认,母亲是最重要的老师。三儿子当了多年民办教师,教学成绩很出色,但十几年前转正时遗憾地被淘汰了。他只需要到村里把年龄改小一岁,就符合条件,不少人这样做,当时很容易改。但他坚持不改:我不能干骗国家、骗群众的事。回家务农,他一点遗憾都没有:我娘从小就教育我们这样做。

家里的东西丢了,顾桂同也决不抱怨或者指骂,她总是淡淡地说,也许人家正缺,给他用吧。就过去了。

丈夫郝进书曾在村里当干部,文革中受了冲击,挨批斗很厉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人嫉妒他家的孩子有出息。

如今,那个整人最狠的人仍健在,儿孙不孝,晚景凄凉,顾桂同一直接济帮助他,别人问她为何没有仇恨?她说,那是运动,是国家的事。

尽管过去她家也很清苦,但她总在往外给,所以老人一生是个真正的富人。

周围不少人家用的菜筐、锅盖高粱秸排子都是她缀好送去的。

解放前,村里有一户叫付庆海的乡亲,日子穷的实在没法过,外出逃荒。临行到她家告别,她毫不犹豫地把刚蒸好的一锅玉米面饼子全给了他们当干粮,又把自己留作冬天当粮食的红薯送给了他们半麻袋,一家人含泪离开了。几年后,付庆海一家重返家园,第一件事就是先来看望这位在最困难的时候伸手帮助过他的好乡亲。

1963年村里发大水,村里有的人家房倒屋塌,柴火潮湿,吃不成饭,由于她们家地势高,房子没事,一些乡亲们都到她家吃住,直到大水下去才走。

1947年,婆家三嫂子去世,留下四个孩子,小的只有8岁,她就把这四个没娘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的孩子们穿着旧衣服,但过年还是要挤出布给这四个孩子添件新衣。

顾桂同丈夫的姑姑一直带着儿子女儿住在她家,她从未嫌弃过,并把他们当家里人一样看待,吃饭穿衣也都由她一人承担。

后来她的表妹(她丈夫姑姑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女儿后就去世了,从此表妹的女儿也就住在了她们家,顾桂同照顾她一直到结婚。

顾桂同会用家传的扎针、拔火罐给人疗病,大人小孩们有了头疼脑热,常去找她。不管她正在干什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如果是正在吃饭,她就放下饭碗,给来人治疗。有的小孩咳嗽,脖子里不好拔火罐,她就用嘴一口一口地嘬,从不嫌脏。

每听说村里孤寡老人谁有了病,就主动给他们送包子、馒头、稀饭等吃的东西,一天甚至几次去看望,常把孩子们孝敬她的东西给他们分享。



一个孤寡老人感动地说:“你做了一辈的好事,好人好报,你一定能活到一百岁。”

“现在不是赶上好时候了吗。我们都能活到一百岁!”顾桂同笑着说。

没有人我、没有嗔恚、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颗宁静、平和、清净、慈悲的心,听着这家长里短的故事,在下感动,这个老人是一位菩萨啊!

老人已92岁,现在宁静地与两个儿子生活在乡下,几个在城市的儿女都争着要她去同住,被老人拒绝:“你们都在为国家做事,工作忙,我不能给你们添麻烦。”

她常对儿孙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国家的人,你们要为国家好好干事。”

儿孙们自豪地说,我们一家不论为官为民的,没有违法乱纪的,孩子们连会骂人的都没有。老人一辈子没有骂过人,没和人红过脸,连儿女们也没骂过,更没有打过一下,她总是教育我们,在外面要规矩,要吃亏让人,不和人家吵嘴打架。

更有一个巧合,儿孙辈中都有当过兵的,都是给国家领导人当卫士,真是巧合,儿孙们说是偶然,但其中的一个原因肯定是,这家里出来的人让人放心。

与小儿子住在一起,仍闲不住,她自己洗衣服、拆洗棉衣、缝补棉被。尽管儿子、儿媳妇一再叮嘱不要她做,可她总是趁着他们到地里干活儿的时候自己就把一切都做好了。看到儿媳妇做家务,她也总要伸出手来帮一把。

房前屋后种满瓜果,结了就分送给四邻或者来看他的儿女。把捡回的菜叶晒干,做成糠,送人喂猪。

古语说“仁者寿”,老人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只是耳朵有点背,小儿子笑:俺娘三年前还能上房,看看俺三哥家漏不漏雨。

老人是全家的福星,众多的儿孙,个个本分做人,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每年回来报告最多的好消息,是各自获得的各种先进表彰、荣誉,在儿孙们看来,其中自有一份功劳属于老人。所谓“积善之家有余庆”,老人传给大家的品德,是世代相继的财富与福分。

县里海选“十大慈母”,老人高票当选,成了全县老百姓心中的“明星”,成了教育为人父母者的楷模。

在下近日与朋友去采访她老人家,老人依旧平静地接人待物,清澈的目光中将一份安详、善良静静地播撒。

临别,我对她三儿子说,让老人家念“阿弥陀佛”吧!

三儿子听了,附在老人家耳边“娘,你念阿弥陀佛!”老人笑着点头。

大家都欢喜地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老人不去,谁人能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