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

发布时间:2023-10-21 04:03:11作者:大众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

  2、显示众行利益

  分二:(1)五种果 (2)究竟果

  (1)五种果

  分五:①增上果 ②等流果 ③离系果 ④异熟果 ⑤士用果

  ①增上果

  增上果是指对本经作十法行具有远离恶趣、恶友、亲睹如来等的增上作用。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这里,“恶知识”是指不信三宝和具有邪见等的不善友伴以及退出大乘趣入小乘的友伴。

  这一颂说:具有清净信心的人通过作意普贤行愿的涵义能发起普贤愿,并如理地随顺修习,以此因缘就能远离诽谤正法、违逆善知识、毁犯福田等的恶趣业因,从而远离一切恶道,并能恒时远离恶知识。在远离了恶知识和恶道之后,很快能见到具有圆满智悲力的阿弥陀佛,以佛加持,速能具足普贤最胜行愿。

  这一颂讲到修持普贤行愿不但能远离导致恶趣的因缘——恶业和恶友,临终面见阿弥陀佛,而且,相续中如果有过去生积累的种种能感恶趣的恶业,也能摧坏彼等的感果功能,从而往生清净佛国。

  这里问一句:谁能恒时远离恶知识和诸恶道呢?谁能速见阿弥陀佛而具足普贤愿呢?就是那些通达普贤愿王的文义并能真实受持的人。

  ②等流果

  等是同等,流是流类。就像下游水和上游水是同类那样,果是因的同等流类,叫做等流果。具体有:一、身口意的造作方式前后相似,果位的造作是因位造作的同类,叫造作等流;二、果的领受方式和因的造业方式相似,叫做领受等流。

  等流果体现了缘起律不错乱,即因果是非常有规律的。什么规律呢?两种规律:一、行为习惯的同类性,即原来身口意是以哪种方式造作,后来也会以同类方式造作(造作等流)。举例说,一个人过去习惯于说谎,以等流的作用,现在一张口就是谎言。二、领受果报的同类性,即不论造什么业,都会领受到同类果报。古人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发出什么,反过来就得到什么,叫领受等流。)浅近地讲,你给别人一个善意的微笑,对方也会回报你一个微笑。或者,这一世杀人,来世也被人杀。推展开来,造任何业在领受回报上都符合这一规律。

  总之,要懂得万法唯心,发出去什么样的心、心量有多大,领受的也必定是同类的果报,果报的量随着心量的大小而相应地显现。缘起如此公平精确,令人震惊。了知了这一规律后,就会对受持普贤行愿具有无量、不可思议的等流作用不再怀疑。

  下面看修持普贤行愿会得到怎样的等流果呢?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人”是指对于普贤行愿具有胜解的人。“寿命”是指由宿业力所感的异熟果。妙善的人生,遍满善行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叫做“胜寿命”。

  关键要认识到,普贤愿王是能随愿出生一切利乐的如意宝,因为获得了“她”,这一生就成为妙善的一生,来到人间充满了安乐吉祥。而且,得到愿王如意宝之后,就具有与普贤菩萨同等的缘份,也就是大圣普贤是如何做的,自己不需要耽搁很长时间就变得跟他一样了。

  下面从因果两方面解释“胜寿命”的涵义。

  一、从因上解释:

  圭峰大师解释:随学普贤行愿的人,不论随宿业感得多长或多短的寿命,由于这一生修习普贤殊胜行,没有虚度光阴,所以是胜寿命。相反,放纵身口意造作恶业,不能使身心调柔贤善,即使活上亿万岁,也只是令恶因辗转增长,使苦果无有穷尽,这样的人生就是劣寿命。

  以这个原因,《法句经》说:“人生寿命百岁悭贪增盛,不如能在一日割舍财物美色。人生寿命百岁享乐而不持戒,不如能在一日以清净心守戒。人生寿命百岁常常忿怒不忍,不如能在一日心怀喜悦不生嗔恚。人生寿命百岁懈怠懒惰,不如能在一日策励身心。人生寿命百岁不善驾御身心,不如能在一日善巧运作。人生寿命百岁时常心怀怯弱,不如能在一日勇猛具智慧力。人生寿命百岁不发善愿,不如能在一日发起四弘誓愿。人生寿命百岁不生一种智慧,不如能在一日慧性聪明敏锐。”这段经文总的是说:百年放纵三门不断加深罪业,不如一日修善获大利益。[1]

  这样就知道,我们有限的人生只有精勤修集善行才有意义,在一切善中普贤行应该是最好的,它圆满含摄了一切最深广、最清净、最永恒的善行。我们有幸缘着普贤愿王殷重地念诵、发愿、实行,长期熏发心中的善根,以法性力、串习力,一定会形成深广无尽的普贤行,这使得我们的生命能最大量地摄取大义。缘着普贤行愿受持、串习,活一年有一年的胜寿命,活一月有一月的胜寿命,活一天有一天的胜寿命。如此而行,人生充满光明,充满善的力量,当然是“胜寿命”。

  二、从果上解释:

  按照领受等流来说,我们发出去怎样的心,就会领受到怎样的果报。仔细观察了普贤行愿每一条愿的内涵和作用就知道修持普贤行愿具有极广大的感召力,也就是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中的顺缘——善知识、善道友、善处所、善资具等等,都会任运地摄受,一切应得的都能善得,因此是“善得胜寿命”。另一方面,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以普贤行愿的转化力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这样,这一生如法地修持普贤行愿,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自然能迎来今生、来世的一切大义。

  我们一条条地观察普贤行愿的内涵,很容易就发现:在普贤行愿里具足了一切能摄受内外顺缘和转逆缘为道用的正因。观察到这一层,就深深地了知佛语谛实不虚。比如,在普贤愿中有出家持戒愿、不忘菩提心愿、代众生苦愿、不离善知识愿等等,按照这样发愿、行持,缘起必定随着愿轮往这些方面运转,以缘起力,普贤行愿所具有的能招感今生、来世一切善果的作用,自然会显现出来。普贤行愿不同于一般,这是极深广、圆满的因行,是能全面开花结果的因行!是能永远开花结果的因行!

  这么圆满的普贤道,包含了成就无边善果的善愿,受持它必定会出现无量的好因缘,领受无量的安乐果,所以说“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这是讲修持普贤行愿的造作等流果。由修持普贤行愿,不久就会成就如同普贤菩萨那样的心、那样的行、那样的功德、福德。“不久”表达了成就的快速。这是甚深缘起的力量。由普贤行愿强力牵引,自相续按深广、无尽的方式运转,源源不断地流现广大的普贤行海,就会成就难思难议的道果!这是以如海万行直趣大方广的佛果!

  “如”表示果随因行,即因地由普贤行愿摄持辗转运行,果地则成就与普贤无二的愿、行、果。所以,修持普贤行愿的果就是成就普贤行。能以这样深广的因行持续熏修,自然串习成普贤的大愿大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实际是把自己造就成普贤菩萨,推动千万人同修就是让千万人成为普贤菩萨。

  归纳地说,上面的等流果,从暂时到究竟之间会接连不断地产生,也就是,以今生为起点,凡是受用大乘法的一切顺缘、一切意乐、一切加行,都能辗转不断地提升,融入诸佛菩萨的加持,轻而易举就成就今生、来世的一切义利,很快获得对于地、道的最胜通达。

  ③离系果

  “离系”是脱离系缚的意思。以修持普贤行愿的力量能脱离罪业、天魔、疾病等的系缚。我们末法时代的凡夫,障深习重,时常受内外违缘的困扰,如果能殷重地受持普贤行愿,以强大的行愿力能迅速灭除罪障,从种种系缚中解脱。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这一颂是说:往昔以无明为根本因所造的极恶五无间罪,依靠持诵普贤愿王的力量,一念就能无余消灭。

  这是讲,对往昔以无明造下的五无间罪,有很深的忏悔心,在忏悔心中深深地信解普贤行愿,对于愿王殷重地受持、读诵、听闻等,就能灭除罪障。长行文说:“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五无间罪”,如前文所释。“极恶”指造罪性质极恶劣。为什么会造下极恶的罪业呢?推究其因,是由于对什么应取、什么应舍没有抉择的智慧力,以业果愚而造下的。那么怎样除灭此罪呢?只依靠小乘法作对治,法的深广度不够,无法快速除灭,但是以甚深信心持诵普贤愿王,却能一念间就灭除无余。“灭”是指分毫不剩地净除罪业感果的功能,就像烈火焚烧种子,无余摧毁种子的功能一样。

  问:以五无间罪的业力需要长劫感受大苦,怎么能短短一念间就消灭呢?

  答:这里关键要认识到,对治法的方面,普贤愿王是周遍法界、圆具万善、永恒无尽的愿海。尽管五无间罪业力极大,但极法界量的普贤行愿远远超过它,所以对愿王生起甚深信解之后,以信心如法诵持,一念就能灭罪无余。可见修持普贤行愿具有极神速的灭罪效力。

  再看:极重的五无间罪尚能在一念间灭尽,其它更轻微的罪障、疾病、苦恼,当然更能灭除。我们细心地体察就会发现:受持普贤行愿能使人心迅速升华,正气充满天地,由此能迅速摆脱烦恼、违缘、罪障,具有极强大的净障力量。

  真心持诵普贤愿王,身心当下会有得到净化的感受,比如全身汗毛竖立,强猛地发动善心,内心洋溢正气、充满欢喜等等都是净化的好相。以持诵普贤愿王的力量,身心、环境都会往好的方面转变。但要努力做到“如法”二字,就是要能清晰地忆念普贤行愿的涵义,内心有很深的信解,然后念诵、受持,一条条领纳在心中,就能净除无间业障。

  ④异熟果

  “异”是异时、异处、异性,“熟”是成熟。业的果报异时成熟、异处成熟、异性成熟,所以叫做异熟果。比如,今生缘普贤行愿修持,来世成熟善果,是异时成熟;此处修持普贤行愿,彼处成熟果报,是异处成熟;修持普贤行愿时是善的体性,成熟果报时不属善,不属恶,是无记的体性,是异性成熟。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修持普贤行愿有很多方面的异熟果,这里列举了种姓、相貌、智慧三方面。“族姓种类”指所出生的家族种姓。“容色”指皮肤的颜色。“相好”指身体的相貌。“智慧”指对所知明处无碍趣入的心。

  修持普贤行愿,来世会有圆满的出身、相貌、智慧等等,会获得具足方方面面德相的人身。也就是,由修持普贤行愿的作用,未来一切生会得到种种圆满,不论受生人间、天上,一诞生,就拥有国王种姓那样的高贵种性,受人尊敬爱戴;而且,相貌庄严,具有金色等的肤色,头如伞盖、四十齿齐密、广长舌等的相好,让人一见即心生悦意;而且,对于内明、声明、医方明等的明处,具有无碍趣入的智慧。

  我们常说暇满人身得之不易,它是集无数善业因缘而成的果报,比盲龟值木还难得。那么,怎样得到最善妙的人身呢?受持普贤行愿就是一大秘诀。以它为因,不止获得一般的暇满身,而且能获得圆具德相的极妙人身。按一般方法,希求好的种姓、相貌、智慧等,要修持各自相应的善法,比如希求财富,要修财布施;希求相好,要供香、花、灯烛;希求高贵,要修恭敬的行为等等。这样,求一果修一善,是一个个地修。但普贤行愿是万善总集,含摄了善愿无量的支分,而且每种发愿都极法界量,所以,按照《普贤行愿品》读诵、受持,能熏发心性中本具的一切善,是这么圆满地修因,当然感得族姓、相好、智慧等一切圆满。所以,以受持普贤愿王的力量能得到具足德相的人身。

  ⑤士用果

  士指人,用是作用。修持普贤行愿有哪些作用呢?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修持普贤行愿的作用:诸魔外道无法撼动,堪为三界所应供养。

  “不能摧”,是指如果受持普贤行愿,不论做什么善根,诸魔都不能障碍,外道的种种邪见都不能染污。“三界所应供”,即凡是受持、开演普贤行愿的人,都成为三界人天的供养境。

  诸魔外道不能摧

  诸魔指对菩提道作障碍的邪魔,外道指误入邪道的人。前者是故意障碍菩提道的行者,后者是自己没走正路,见解和行为不纯正。不论邪魔、外道,对于受持普贤行愿的行者,不但不能障碍他的道业,还会被他的福慧力所摧伏。所以,受持普贤行愿能对自身起大护持,自己具有大威力,诸魔外道就无法干扰。

  实际上,这都是普贤愿王所化现的。持什么样的法就成什么样的人,持邪法就成恶人,修正法就成善人,受持普贤行愿就成为普贤菩萨,大雄、大力、大平等,没有狭隘、没有偏执、没有邪恶,在这样的普贤行者面前,诸魔外道无法侵入。

  其实,内心有邪恶、有颠倒、有偏执,才会被邪魔外道扰乱。修持普贤行愿,能令善心充分地显发,能遣荡一切邪执黑暗,昭廓智境,放大光明,所以邪魔外道不仅不能障碍,还会被普贤行愿的力量所摧伏。

  堪为三界所应供

  为什么修持普贤行愿能成为三界人天的供养境呢?这是由愿王的力量而使行者上升到极崇高的地位。法和人息息相关,法越尊贵,行法的人就越尊贵。普贤愿王深广无尽,远远超过世间狭小、短浅的心量,只要如法按愿王修持,顿时就超胜人天,成为极尊贵的身份,三界有情都应礼敬供养。

  比如,帝释天、大梵天等天主具有威德、受人供养,但他们因地只修持十善业和四禅,远远比不上修持普贤行愿,他们只为一己寻求三界安乐,根本没梦见过像普贤行愿这么深广的愿,比如一刹那没有想过要发愿周遍法界供养诸佛,没有希求过现见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等等。普贤行愿深广、无尽,即使合集世间所有的发愿也不如它的一分,由于普贤行愿无上尊贵,三界有情都应该供养受持普贤行愿的行者。

  比如,世间的太子刚刚落地就已经贵压群臣,连功勋卓著的大臣都要向他磕头,原因就是他将来会做天下的帝王。同样,一个人修持普贤行愿,将来就会显发自性普贤的无量功德而成佛,所以三界有情都应供养。

  (2)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普利一切诸含识。

  这一颂以“坐道场”、“降魔众”、“成正觉”、“转****”四相为代表,说明修持普贤行愿的究竟果是速成无上菩提。

  颂文说:如果以普贤愿王为本愿,这是超胜下乘不可计数倍的无上妙法,因此在迅速升进、圆满地道之后,速疾到达菩提树王下,在狮子座上结跏趺坐,以十地末尾金刚喻定降伏所有种类的魔军,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之后,应梵天、帝释天拿****和海螺劝请,转甚深、广大****,普遍利益众生。

  “速诣”,表示成就快速。“菩提树王”指佛果。以普贤行愿如意宝极大量地积累福德资粮,很快就到达菩提树王之下。从恒顺众生来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普贤行愿念念下化众生,以大愿力能速疾成就诸佛智慧。或者,按照《宝性论》的两句——“若以彼彼善缘力,则得成就大树王”来解释,以普贤行愿能迅速圆满福慧资粮,以强大的善缘力很快就开显佛性,所以说“速诣菩提大树王”。

  [1]《法句经》云:“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拙御身心,不如一日巧便运致。人寿百岁常怀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