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一)

发布时间:2023-10-21 04:02:57作者:大众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一)

  (十一)劝受持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具有信心的人对这部《普贤行愿品》静心披读、高声朗诵、在自己心中受持文句、为别人开演经文涵义,乃至研讨、思维、修习,以此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出世间圆满,唯有佛能证知其果报之量,其余阿罗汉、菩萨等都不能了达此福德的边际。毋庸置疑,这决定是能获得无上菩提的最胜方便,大乘佛子应对佛的语言远离疑惑,随顺信受。

  问:为什么此法行果报连阿罗汉和菩萨也不能证知呢?

  答:“一切唯心造,心真则事实”,随着心中真切地发愿,就会按所愿那样现前,而那样现前时,就会获得相应的利益。比如,发愿常能值遇善知识、恒时令善知识生欢喜心,如果发起了真实的誓愿,就会按照誓愿去实行,也就会现前所愿的境界——常常值遇大乘殊胜的善知识,值遇之后一心做令善知识欢喜的事,这样就能得到与此相应的大利益。其它如常得出家修净戒、恒不忘失菩提心等的无量愿,都是如此。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普贤行愿,包含了菩提道从因至果如海的行持,每一愿都称法界心、普于十方三世周遍行持,当普贤行按照所愿那样一分分地现前、直至最终一切都毕竟圆满,这从始至终的修行境界与利益,除了佛之外,谁能测知其量呢?所以都不能了达对本经作十法行的果报边际。

  问:为什么佛能证知呢?

  答:佛的智慧能现量照见十方三世一切现象,一个人缘着《普贤行愿品》作某些法行,从最初到成佛之间辗转出生的无量行持和利益,一切都显现在佛的眼前,所以佛是现量证知的。

  这句“决定获胜菩提道”是关键,意思是说,缘着《普贤行愿品》作十法行,一定能获得最殊胜的菩提果,或者说,这决定是能获无上菩提的最殊胜的方便。“决定”二字说得斩钉截铁,没有不成立、不确定的。为什么能这么肯定呢?因为这是佛智现量照见的缘故,佛语无任何欺诳的缘故。

  总之,说“决定”目的是要我们无怀疑地信受它。这是关键之处。为什么呢?因为能不能坚定地受持《普贤行愿品》,就看是否真的相信这是成佛的最殊胜方便。真的信解了这一点,会不受持《普贤行愿品》吗?比如,一个人要去某城市,当他见到最好、最快的路是哪一条时,他会不选择这一条路吗?同样,一个人真正信受了修持普贤行愿是成佛的最胜方便,他一定会精勤地对此闻思修,一定会在做善法前后依靠念修《普贤行愿品》来积资净障、发愿印持,而且会长期这样行持。

  还有一层意思:上面别别讲解了对本经作十法行的暂时和究竟利益,到这一颂就以“果报唯佛能证知”这一句总结性地说明了受持普贤行愿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梦游集》中有一篇短文讲一个沙弥刺血书写《普贤行愿品》作为终身持诵的法本,憨山大师勉励他说:“沙弥苟以如是书写,如是持诵,尽命不懈,则心心不出普贤行海,步步不离华藏道场。但当谛信不疑,此外别无佛法。如是,则老人如法界而称叹,亦未能尽功德之量。如其自昧本心,动与法违,纵亲见愿王,犹然重增业识耳。”(沙弥如果以此书写、持诵,尽这一生坚持不懈,那就心心不出普贤行海,步步不离华藏道场。只应当谛信不疑,此外再无佛法。果真如此,老人我即使按法界量来赞叹,也说不尽这功德之量。如果自己迷昧本心,动则与法相违,纵然亲见到愿王,也只是再增业识而已。)

  我的家乡壤塘有位深克喇嘛,法王很赞叹他。以前大德认定他是米拉日巴尊者的秘密化身。我们那边死了人请他修法超度,他总是说:“我其他不会念,我只会念《普贤行愿品》。”然后他会慢慢地念上一遍《普贤行愿品》,他的一生就只念这一部经。

  我还记得嘎丘喇嘛的传记。他在文革期间每年都是被当地人批斗的对象。在艰难的困境中,他老人家转逆缘为道用,他自己心里是这样安排的:在批斗的当天,我首先发清净的菩提心,之后就发誓愿。然后,不论他们对我打骂、呵斥,或者作其它恶行,我不让心中生起丝毫的嗔恚。不仅如此,为了让他们获得利益,我还要尽量以清净的发愿来印持,而且在被拉到批斗的现场之前,我要能悄悄地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后来,嘎丘喇嘛果真是这样做的,只有一次,被人拉扯得厉害没有念完《普贤行愿品》。文革之后,当地有个别人到他面前来忏悔时,他说:我已经以清净的发愿力作了摄持,你不会有过失。

  下面讲有关十法行的内容:

  十法行就是一切圣法修行方式的总纲。所谓学法就是行持这十种事。其实,十法行就是闻思修,只是开合上有广略,通常说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属于闻慧所摄,思维和修习属于思慧和修慧所摄。

  以十法行或者以闻思修三慧的方式作意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弥勒菩萨说:“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辨中边论》)就是说,对于大乘法以闻慧作意能增长善根界,也就是能增长大乘种性的功德;以思慧作意能深入法的义理;以修慧作意能圆满成办大乘道所希求的一切事。

  总的认识了以三慧作意的作用,再扣到主题上来,对本品作闻思修,由于作意的境是普贤行愿,以闻慧作意,能广大地增长善根,比如这次如法地听了讲解,大家的大乘善根都得到了增长;而且这次讲得比较详细,着重以思慧对法义作了一定的观察,确实通过观察可以深入普贤行愿的义理。再能进一步以修慧修习普贤行愿,一切普贤行愿所希求的事最终都会实现。

  通过上面的观察就能断定,对本经作十法行有无量无边的利益,既有初期效应、中期效应,还有后效应、后后效应,从暂时到究竟之间会辗转不断地起作用,它的利益总共有多少,唯有佛才能证知。而且对于本经通过闻思修辗转不断地深入,最终除了成就无上菩提之外,不会有其它结果。

  《辨中边论》还说:“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意思是说,作十法行能得到无量福德聚,原因是:圣法是一切利乐之源,而且是超出三有世间的正道,所以凡是与它相关的作业都有极大利益,下至书写、听闻一偈,都超胜了一切世间善根。这是从总体上讲了作任何结行都能获得无量福聚。进一步从法的差别上衡量,法越殊胜,法行所获的福德也就越殊胜,普贤行愿是超胜下乘无数倍的深法,是能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圆满正因,法门极其深广殊胜,缘着它作十法行,所获得的福德应当是无量中的无量。

  贤首大师在《华严三昧观门》中假设一个问题:众生修行时应当受持圣教,还是舍开圣教呢?

  一般多是笼统地回答,贤首大师分析得细致,他分了十种情况,把邪、正、真、伪、暂时和究竟讲得很清楚。十种情况是:

  第一、有一类众生盲目无知,但他完全抛开圣教,只听信自己的愚痴心,师心自是(自己这颗愚痴的心,它怎么认为,就听信它的,叫“师心自是”),而且还跟随恶知识,违背圣教而修行,玩弄种种花样、虚伪狡诈、欺骗别人,这一类属于是恶人。

  第二、又有一类也是违背圣教,他认为只要心质直就是出生死的要道,勤修苦行,终究没得到什么利益。

  以上两类都是舍弃圣教,不依义理修行。

  第三类是只读诵圣言,却不了解法义,依靠圣教求名求利,违背口中所读的圣言,这也叫恶人。

  第四类,只是随逐文句,不知道其中所说的义理,只是以直心读诵,虽然没有虚伪、狡诈的心行,但也没多大利益。

  以上两类没有舍弃圣教,但也没获得义理。

  第五类,读诵圣言,部分地了知解和行,多读诵文句,有少分的修行。

  第六类,广泛寻求经论,普遍地了知解和行。此后,归摄经论的要义,取得要点,专门作修持。

  第七类,受持圣教已有心得,专一在修行上,不再寻求文字。

  第八类,寻求经论领会其要旨,了知一切万法无一不称合法性。因此,对经教也不必舍弃,就是这圣者言教也称合法性,依教修行。

  第九类,常常受持称性的法教,既不舍弃也不耽著,恒时观照离开语言文字的真理,既不弃舍也不耽滞。

  以上五类还没有到究竟。

  第十类,寻求经教,悟得实相,真理和言教之间没有妨碍,常常观照真理而不妨碍受持经教,常常受持经教而不妨碍观照真理,这时是理教圆融,合为一观,到此才算究竟。

  以上十类,前四类完全不能依从,后五类由浅至深随各人的根性悟入,但这是革凡成圣的方便,还没到究竟。只有第十门算是究竟。

  由上面的辨析就知道怎样真实地作十法行,怎样一步步地深入而到达究竟。

  下面以公案证明对本经作十法行具有殊胜利益。

  一、书写

  古代僧人德园曾经修建了一所园林。他在园林中栽种了楮树,在楮树周围种上鲜花、香草。每一次,他都先行沐浴再进园林,用香水浇灌楮树。楮树长了三年,香气四处散发。后来他取楮树造纸,用纸写经,才写几行,字字都放光明。

  经典是殊胜的境,为了尊重法而精诚书写经典,功德极大。尤其这部《普贤行愿品》,字字承载着普贤愿王的妙义。经文加持写经人,写经人又以诚心加持所写经文,因缘聚合,令经文字字放光。写经不同于一般的书写,由发心和所缘境的不同,导致功德相差悬殊。

  二、供养

  僧人法诚在太原篮谷修建了一间华严堂,里面画了佛讲《华严经》的七个处所和九次法会的图像,并兼带书写《华严经》,专精地供养。常常有一些瑞鸟,形状和颜色十分奇特,口衔鲜花飞进佛堂,旋绕供养。

  三、施他

  僧弥伽多罗法师是狮子国证得三果的圣人。有一年,他来到西太原寺,听到僧众正在读诵《华严经》,忽然改变神色说:“我不知道此处也有大经!”然后合掌欢喜赞叹:“《华严经》功德难思难议,西域相传有人称赞此经,洗手的水沾到的虫蚁,死后都升天界,何况受持、读诵、思维、观察?”

  赞叹《华严经》的人,洗手水沾到蚂蚁身上,都能让蚂蚁升天。可见法力不可思议。

  四、听闻

  金刚菩萨说:“听此法门,如一切智行所集福德。”(由如法地听闻此法门,即获得如同一切种智所集的福德。)

  我们知道,缘一偈圣法作十法行,功德超过一切世间善根,而且,在十法行中以所缘圣法的高下、深浅不同,所获得的功德也不同。这里,普贤愿王是含摄无量菩萨愿的愿海,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因此一经心目就获得不可思议利益。

  五、披读

  隋朝禅定寺的慧悟法师,平时受持《华严经》。他和一位受持《涅槃经》的僧人在终南山结伴隐居,住在山岩上以树果为食,各修法业。

  后来有人请应供,两人互相谦让。斋主说:“恭请修持华严的慧悟和尚。”这样慧悟就跟着斋主前去应供。实际上,来邀请的人是个山神。这次斋会有一千位阿罗汉应供,他们都推举慧悟坐在首位。供斋结束,山神叫一个童子服侍慧悟和尚,童子当时就跳起来飞入和尚口中,和尚因此获得了神通。

  慧悟和尚回来取经本,告别同修后,在虚空中越走越高远,最后消失在天际。

  六、受持

  有位辩才法师曾经随裕法师学华严,很长时间没有开悟。于是,他安住在一间净室中专心用功。三年后的某天夜晚,他梦见普贤菩萨指点,醒来就通达经义,像看镜中自己的面部一样清楚。

  七、开演

  北魏译师勒那摩提三藏是中印度人。他到中国后精通了汉语。在他讲《华严经》期间,忽然来了一个人,手拿奏版,像是天官。这人对勒那三藏说:天帝派我来请法师讲《华严经》,都讲[1]、维那[2]、梵呗[3]需要一起去。

  勒那三藏说:讲完经再去可以吗?使者同意。

  讲经完毕,勒那三藏和都讲等人忽然在法座上圆寂,大众惊叹景仰不已。

  华严宗三祖法藏和尚,十七岁辞别父母入太白山求法。后来因为母亲生病,回家探亲。当时,华严宗祖师智俨和尚在终南山边上的云华寺开讲《华严经》。时至深夜,法藏大师忽然见一道神光照亮了佛寺屋宇,他知道里面必有高人。天亮时遇上智俨和尚,就拜他为师跟随他学习,深入《华严》的甚深旨趣。

  八、讽诵

  古代甘肃平凉附近有位樊玄智,依止当时的杜顺和尚持诵《华严经》。因为诵经,口中多次得到舍利,前后共出现几百粒。

  九、思维

  有位解脱和尚在五台山的佛光寺修建了一座精舍。之后,安住在精舍中读诵《华严经》,并依经法作佛光观。他祈求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现身对他说:“你何必礼拜我?你应忏悔自责!”

  后来他自行求法证悟无生,就想礼拜诸佛请诸佛印证。当时感得诸佛现身说偈:“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诸佛寂灭戏论的甚深妙法,经过长劫修行,今天终于得到了。若能开启这甚深实相的法眼,一切诸佛都为之欢喜。)他问:“诸佛寂灭之法,要怎样宣讲来教导众生呢?”诸佛顿时隐没不现,只听见空中说:“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十、修习

  僧人道英法师,安徽毫州人士。十二岁时,家人为他成亲。成家后,他和妻子同居了五年,不染世俗之事。后来因为听讲《华严经》,出家到太行山的柏梯寺修习止观。

  有一年,久旱不雨,他专心讲解《华严经》。讲经期间,有两个人从听众中走出来说:我们是海神,特来恭听法师讲经。他就命海神降雨,立即大雨滂沱。

  隋朝灵干法师开讲《华严经》,住在兴善寺,常作兜率观和华严观。到他临终时,天上派天童下来接他往生。他没有去,他说:“我的志愿在毗卢遮那华藏世界。”

  接着他见空中大水弥漫,水中充满了莲花。他欣喜说道:“果然满我所愿。”说完辞别同寺的童真法师,之后就往生了。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诵”字代表十法行。普贤菩萨的行叫做普贤行,是具有种种广大功德的行。

希求成就普贤行的发愿,叫做普贤行愿。

  普贤菩萨说:如果有人对这部普贤行的愿文讽诵等,我说他以少分的善根能够在一刹那间令一切行愿都圆满,令一切众生所发的清净善愿都获成就。

  长行文讲:“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

  最后一句“成就众生清净愿”,“众生”包括自他,如果指自己,则是能成就自己的清净愿;如果指其他众生,可解释为:以普贤行愿的力量能在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把他们都接引到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就能成就众生所有的清净愿。清净愿就是与善法相应的愿,拣除不清净的恶愿。往生极乐之后,以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善愿、利益众生、成就菩提的善愿都能圆满实现,所以说“成就众生清净愿”。

  有人问:怎么可能“一念一切悉皆圆”呢?这要懂得圆顿教的特点。什么是圆顿呢?就是在一念相应时一切都圆满成就,好比染东西,一时间染缸里所有的东西都染成了。由于我们的心性本具万德,这个本有的性体就是诸佛的法身,所以在一念相应时就圆满成就了。《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生法”指众生的心。“正法、依法”指正报的法、依报的法,即情器诸法。)由于我们本是自性普贤,具足恒沙性德,所以能受持普贤行愿,一念中就圆满所有行愿,丝毫没有欠缺。

  民国江味农居士往生前对道友蔡济平最后留语说:“修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

  清凉国师赞叹《普贤行愿品》:“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

  [1] 都讲:为经论之讲会中所设之职称。讲经采取一问一答方式,都讲发问,后由讲师详加讲解阐发。

  [2] 维那:为佛寺中统理僧众进退威仪之职僧。

  [3] 梵呗:依梵土曲谱咏唱经文,此处作掌理经文唱诵之职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