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八)

发布时间:2023-10-21 04:02:25作者:大众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讲记(八)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

  (一)标释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常”是尽未来际,“随”是随顺相应,“佛”指一切佛,“学”是仿效修习。

  学习的对象是佛,佛因圆果满,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事业都堪为最佳模范,所以应随学诸佛。

  学习方式,不是流于表面的学知识,而是以佛从因至果的修行、事业为所缘境,引动心智效仿它,也就是运用观察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让身心常常安住其境界中,不使心念转入颠倒境界。

  举例说,《四分律》上讲:有一天,佛搀扶一位病比丘起身,为他擦拭身体,然后又帮他洗浴,洗完后还给他洗、晒衣服。病比丘床上有一些卧草,用了很久都变坏了,佛就替他清理出去。打扫完住处,佛又用泥浆涂洒,清理干净房屋,再敷上新草,铺上一件衣服,最后亲手把病比丘安卧在床上,给他盖了衣服。

  以上佛的行为,我们如何学习呢?首先心里缘着佛的行为,细细体会佛是如何待人行事的;之后,引动自心,誓愿按这样学;发愿后,身心就去实行。总之,要明确随学的内容,发起随学的誓愿,而且在实际中去实行。

  以上面的公案来说,应该细心体会佛对待病比丘是怎样的发心和做法,心里有具体清晰的观想;然后引动自心,发起誓愿随学:佛是这样慈愍众生,我要做到像佛一样。这样心里常常想佛,常发随学佛的愿,以串习的作用,平常遇到众生需要帮助时,自然会想到要像佛那样做,以慈愍、谦下的心来帮助众生。

  又如,常常忆念佛为求道不惜一切,甘受一切苦行,由此立志随学佛陀,在遇到艰苦环境时,以愿力摄持,就不会生起苦恼、怨尤,见到世间的富贵也不羡慕贪著。

  学佛有两种学法,一是虚学,一是实学。只是口里讲讲,不去实行,是虚学;见佛那么做,身口意效仿而行,是实学。学佛的成果,不是得到一个文凭,而是学到与佛同等,成就最完善的佛格。也就是由常随佛学,最后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获得大自在。学佛时间,不是十年、八年,是尽未来际。学的次第,是从低而高、由浅至深,不断改正,不断修集、完善,最终圆满成佛。

  (二)愿王之相

  分二:1、随学本师 2、随学一切佛

  1、随学本师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按常规,说娑婆世界时应配释迦佛,说毗卢遮那如来时应配华藏世界。这里为了表示“真应不二”(法身和应化身不二),所以说“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即法身佛,是遍一切处的意思。

  以本师来说,毗卢遮那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精进不退,单单修布施度,就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曾经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所写的经典堆积起来高如须弥山。佛因为重法而不惜身命,连最爱惜的身命都能舍弃,何况王位、都城、宫殿、园林等的身外之物?除了布施,佛还行持了种种难行苦行。这一切佛因地的修行,我都愿奉为榜样效仿而行。

  随学诸佛为什么以发菩提心为起点呢?因为发菩提心是踏上大乘道的第一步,是播下成就菩提的种子,所以先在这里入手。《璎珞本业经》上说:“具缚凡夫,不认识三宝,不知善恶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直到从此,住于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心,这时叫做信相菩萨。”所以,按大乘来讲,发菩提心是入道的起点。

  佛因地舍身求法的事迹:

  远古时,佛曾是一位叫最胜的仙人,住在静谧的山林中。

  最胜仙人见诸仙常常修慈心,心想:单有慈心不具智慧仍不能救度众生,唯有积聚多闻,灭除众生的烦恼、邪见,才能令他们生起正见。

  想到这里,仙人就去城市、村落,四处寻访能说法的老师。

  有个天魔告诉他:“我有佛说的一颂法,如果你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此颂,我可以讲给你听。”

  仙人心想:我在无量劫中常常被人割截身体,备受苦楚,却未获得丝毫利益,现在我应弃舍虚假不实的肉身,来换取坚实的佛法。

  仙人由这样思维,内心踊跃欢喜,就以利刃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双手合掌祈求天魔为他传法。

  天魔见仙人为法舍身,内心忧愁,就隐身不见了。

  仙人说:“我今天为求佛法不惜身命,赤胆真心为利众生,他方世界若有大慈悲的说法者,应当在我面前现身。”

  正这样说时,东方过三十二佛刹之外的净名王佛忽然现身眼前。净名王佛大放光明,照触他的身体,他的痛苦顿时消除,身体恢复如初。

  净名王佛为仙人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听法后,获得无碍辩才。后来常为众生广说妙法,无量众生都被安置在三乘道中。仙人命终往生净名王佛的普无垢国土。以敬法因缘,获得无上菩提。(《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从理上解释“书写经典”:皮、骨、血是肉身支分,经典是佛法。以不坚实的肉身修行佛法,就是“书写经典”。比如,身行施舍是写布施法,运身礼敬是写礼敬法……像这样,日夜以身行道,所写的佛法如须弥山般高大。

  也可以解释为:皮、骨、血等组合之身,分解到极微尘,再分就成了空性,是书写空观的法;观皮、骨、血等只是假名,是书写假观的法;观空假不二,皮骨血等原同法界,是书写中道第一义谛的法。

  以上佛因地的修行,我们要随学的是佛的发心、佛的求道,佛重法不惜身命的精神。

  佛从因地发心开始,就全力以赴勤求菩提,下至为求一偈法,甘愿舍弃身命。为何能如此为法舍身呢?因为深知法的意义胜过肉身,法能给予自他暂时究竟的利乐,为此而舍身求法。佛当初求法心真诚,对法无比敬重,所以获得了圆满成就,成为于法自在的法王。稍有名利之心,也不能成道。

  我们学佛,因地一念发心至关重要,这一念求无上道救度苍生的愿心是成佛的真种子,有了它,才会有为道不畏艰难、安忍一切劳苦的菩提行。没有真实行愿,做做研究、积累知识,最多只是做成佛学家,佛法的成就与受用,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反问自己:有没有重法的心,有没有寻求无上道的心;如果内心耽著的是名利、享受,要想成道,那只是梦想而已。

  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示现为求无上道舍弃王位,出家苦行,最终成道。这段成佛的过程,就是给我们作一个榜样,告诉我们要像佛这样发心、为求无上道而精进修行。因此,我们学佛,首要是学佛的发心和修行。古今佛法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像佛陀那样发心求道才得成就的。

  随学佛果地事业: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乃至”中包括佛从最初发心到成佛之间所作的无量修行。“树下成大菩提”到“示现入于涅槃”是说佛示现八相成道的利他事业。

  佛在菩提树下成大菩提,显示种种神通,起十八种变化,随众生心现种种身。佛在种种众会中,有教无类。有时处在菩萨众会道场中,为菩萨说法;有时处在声闻、辟支佛众会道场中,为小乘人说法;有时处在转轮圣王、小王眷属的众会道场中,为王臣说法;有时还处在长者居士乃至天龙八部的众会道场,不辞辛苦地说法度生。佛不舍弃一个众生,何处有有缘众生,就在该处现身说法。在种种众会中,佛以梵音声相,如大雷震般响亮,随众生欲乐,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者令其增长,已增长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脱。乃至示现趣入涅槃。这一切佛的利生事业,我都发愿随学。

  这段描述佛利生事业的经文,主要是讲转****,其余则很简略,这表明转****是佛利生的根本事业。因地,佛是为了利他而勤求妙法;成佛后,自然酬本愿为众生开示妙法,因果是一致的。我们学佛应着重在这个重点上学习。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显示了能学之心。意思是,上面佛因地的修行、果地的利生,我都发愿随学。“皆”字体现了遍学的誓愿。因为已决定信解一切佛都不离自性,故发起“我皆随学”的担荷之心。

  佛的发心、修行、事业都是求道者最好的学习教材,在这本大书中,写满了智慧、慈悲、精进、善巧等的最贤善的品德行为。这一切,我们都应奉为典范,点点滴滴用心去随学。真正能发大愿常随佛学,以佛为榜样,一举一动效仿佛的言行,如来藏就会快速开显,就会迅速趣入佛地。

  2、随学一切佛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像随学世尊毗卢遮那那样,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极微尘中的一切如来,所有从因至果的善行,我都普皆随学,念念之中,我皆随学。

  没学普贤行愿时,不知道心量能拓展到如此广大。或许学了一点、学到某种层次,就非常满足。以这样狭小的器量,怎么能成就离一切过、证一切德的佛果呢?志气小了,就不堪承受无上大法,就不能取证无上果位。

  归到自性上,“念念随学”如何做呢?《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我们的心,念念有佛成正觉,一念觉是一念佛出世,念念觉是念念佛出世。所以,念念自觉,就是念念随学佛。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大乘学无止境的精神。如果学佛的愿力有限,怎么能做到学无止境呢?我们反观自己的发愿,会发现和普贤愿王的量差距很远。我们连续学上几年,就会懈怠提不起,这是学佛的愿力不够。愿文上说:“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这是永无厌足的心。我们学佛,首先要发起这个常随佛学的大愿,以大愿摄持,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到达无上菩提的果地。“常随佛学”,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学习,故月月、年年相续不断地去随学,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从心上来解释:心是无尽的,觉悟是无尽的,故随学也是无尽的。

  以上“常随佛学”归纳起来,就是要常学觉悟,这是最大的主题。我们唯一应学觉悟,为什么呢?因为觉悟是生命的本质。我们以前有过很多种学习,学过种种世间知识,也学过外道法,但这些和学习佛法不同,学了这些往往增加迷乱,因为这些学习和解脱无关,它并不具有对治烦恼、去除分别妄执的作用,甚至里面充满了邪见,助长贪嗔痴的言教,所以学习后,最多只能掌握一些世间的生存技能,不好的方面会增强分别执著,导致人格恶劣,走入歧途。所以学习有两类,一类是学迷乱法,另一类是学觉悟法。学迷乱法会障碍本觉苏醒;学觉悟法会开启觉悟,而且越学越明朗,越学越安乐,会从最初肤浅、片面、模糊的认识渐进到深刻、圆满、清晰的觉悟。

  佛因地求道,为法的缘故,不惜身命,乃至经历种种难行苦行,这些无不是从觉悟中流现的。尊重法,来自觉悟;为法舍身,来自觉悟;行持布施乃至般若,来自觉悟。觉悟自心本无悭贪,就展开了布施行;觉悟自心本具智慧觉性,就有了般若行;觉悟自心本自清净,就放下戏论执著;觉悟自心本具慈悲德性,就发展出圆满的慈悲。因此,佛的修行都是从内心的觉悟流现的。自从发起菩提心开始,生命就逐步地迈向自觉、觉他的菩提之路。成佛之后,无论显现神通、示现种种化身,处于种种众会道场讲经说法,乃至最后示现涅槃,一切无不是觉他的事业。因为自身觉悟圆满了,就以觉悟光明破除众生的痴暗,所以果地大用就是觉他。这样分析,佛陀从因至果的修行和事业都可以摄在一个“觉”字中。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常随佛学”就是学觉悟。诸佛的修行、示现,都是在觉悟开启时流现的,一个个事相反映的就是内在的自觉觉他,因地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是觉悟在开启、在增上、在相续,在朝着觉行圆满趣进,果地流现的是觉悟的事业,从因至果,就是觉悟逐渐开发到究竟圆满的过程。

  我们要知道,法身本来清净,只是被恒沙客尘烦恼缠缚,才往来生死,沦为众生。现在要还归法界,念念都应觉悟。起贪、嗔、痴时,叫众生;当下觉照,叫学佛。凡夫心中有八万四千烦恼,念念相续不断,欲去除障覆显现法身,就要念念生起觉悟,因此应常随佛学,一念不觉就落入无明。

  生死之根是无明,成佛之路是觉照,必须发起念念觉悟的普贤愿,才能证入。一念觉,一念破愚暗;念念觉,念念破愚暗;一切无明消尽,就是成佛。所以,归到心上,所谓学佛,就是由始觉契合本觉而最终达到究竟觉的过程。

  这种觉悟的学习,很多人没有认识它,甚至不认为有这样一种学习。真正看清楚了,会醒悟到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应当发愿世世生生常学觉悟。目前,多数世间人所作的学习,是学习知识技能,来认识和利用外部世界,和佛教向内心开启觉悟的学习是不同的两个方向。后者是导师佛陀把自身成佛的道路建立成教法,学佛者依教法如佛所行而行,最终修成佛的果位。按照这种学习之道作观察,真正回归生命本源的学习就是时时处处学觉悟,因此普贤愿王说“念念之中,我皆随学”。

  我们以佛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榜样,自心也会趣入觉悟之道,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本有觉悟的本性,外在随学大觉佛陀,自然受加持而开启觉悟。我们与佛平等的地方,就是具有如来智慧觉性,因此学佛的根本问题就是立志学大觉,如是因如是果,学习觉悟终究会到达觉悟圆满,而偏离觉悟的学习,终究不能解脱迷乱。

  我们学习过很多世间知识,为什么到后来往往觉得索然无味呢?因为这种学习本身不能带来内心的安乐,真正的安乐来自心灵的觉悟,而不是其他。学习世间知识,并没有直接引生觉悟的作用,所以学了只是徒增分别而已。

  心性具恒沙功德,是生命之源、安乐之源、利他之源,因此最尊最贵,超胜一切。其他都只是虚幻的影像,在影像上施设种种概念,分别执著,越学越离道远,越学越悖于本性,而随学觉悟,是令自己回归本源。这样衡量内外之学,便会发现,真正须用心学的是觉悟,因此应发愿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就是永远向佛学习。我们的心本有无限的学习能力,就应把它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学佛不应有限量,在没有成就一切种智之前,应当常随佛学,不断努力,来开发大方广的心性。如果没有谦虚地常学,那就堕在厌足、自满中。自满就是画地为牢,与广大的心性不相称。谦虚就是去掉自满心态,去掉后,一切好的行为都可以随学。有了谦虚求学的心,就能不断开启觉悟,处处受益。所以“常学”是指广大地学习,无厌足地学习。

  从缘起规律看,不学觉悟,就落到迷乱、颠倒中,佛的所行最为善妙,不会有误导,随学它不会有恶果。学习佛自觉觉他,是最好的、最有意义的学习。缘起丝毫不空,学一分,得一分安乐,不断随学,功行会不断圆满,最终现前无上安乐。

  许多世间知识的学习是无意义、无结果的,所以学久了会生厌倦心,但学觉悟是从愚暗走向光明,从狭隘走向广大,从邪恶走向贤善,从生灭走向永恒。既然学觉悟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发起常学的大愿呢?佛的行为都是给我们作榜样,启发我们如何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最值得我们用心去仿效,按这样学就能实现生命的意义。

  我们读佛的传记,不应只当成故事看。学佛是用心学佛的愿力、行为,点点滴滴去效仿。如古人画马,念念想着马,最后变为马相。我们念念学佛,将来一定成佛。能真心发愿常随佛学,就大不一样,用心随学佛的行为和佛心相应,发展下去遍学一切佛的法,最后学到与佛同心同愿。

  诸佛的成就以发菩提心为起点,发心后修持一切波罗蜜门,最后究竟觉悟,转****觉悟群生。我们常随佛学,应如佛般发起菩提心,行持波罗蜜多,最后成佛,广度众生。这就是学佛的要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