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事业中的专修道场
发布时间:2023-10-20 04:05:43作者:大众学佛网菩萨在线浙江讯普陀山作为千年观音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着浓厚的观音信仰,素以“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净地”之盛名,饮誉海内外。十方信众、香客游人同一悲仰,梯山航海,朝山礼佛,祈愿祝福,沐浴观音菩萨的慈悲教化,感受观音道场大丛林的庄严整洁、规范化管理及清净道风。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大和尚带领僧众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大和尚带领僧众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建校三十周年纪念紫竹禅院道风的好坏,关系到佛教的兴衰成败。近年来,普陀山佛教僧团在以道慈大和尚为的佛协领导班子带领下,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三统一”、“三三制”的治山理念,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着普陀山佛教事业的全面提升,加强僧团道风建设即为其中之一。同时普陀山在道风建设上卓有成效,道慈大和尚兼任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主任一职,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6年4月在普陀山举行。
丛林为安僧办道之地。普陀山作为一个大丛林,其寺院庵堂自妙善老和尚重兴以来渐具规模,但随着修行弘法事业的展开,原来的规模和条件已渐不能满足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道慈大和尚主导下,普陀山佛教协会在道场建设方面固本强基,陆续重建、恢复白华禅院、息耒禅院、羼提禅院、三圣堂等三十余座寺院,对全山寺院发展作出整体定位和规划。现今全山寺院庵堂七十余座,已开放有四十余座,均以讲经说法、闭关阅藏、禅修念佛、诵经礼忏、佛学研究、佛教教育等方面进行着功能化定位。
普陀山佛教协会全山执事第三十七期共修持续开展道风建设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推进普陀山佛教事业发展,实施各项建设工作中的一大重点,念佛道场的专修实践则是普陀山道风建设在专修层面上的重要的一环。在道风建设上,道慈大和尚多次指出,道风和修行是佛教生存发展的根本,其他一切而为枝末。离开了这个根本,种种枝末的行为亦毫无意义,也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因此道风和修行一直是普陀山佛教事业各项发展的一个核心。在日常修学上,全山各寺院在坚持早晚功课、过堂用斋、半月布萨等丛林规制,以戒为师,深信因果,行菩萨道,成就道业。道慈大和尚亦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坚持上殿过堂,每日晨起恭诵《地藏经》,日常行持中起表率作用,言传身教,领众熏修。
道慈大和尚在秉承妙善老和尚的“三统一”管理理念下,适应时代要求,对普陀山佛教的发展与道风建设进行清晰的认识与把握,总结提出了“三三制”管理理念,即“以持戒学修为基础,以演扬佛法为要务,以组织管理为保障”,各行其职,学修、演教、管理三大块互为支撑。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日趋完善。以持戒学修为基础,培养安心办道、信解受持型僧才,便是“三三制”其中之一。在这一方面的僧才培养中,道慈大和尚多次指出,出家师父有道心,有修行,出淤泥而不染,才能开启出世间的智慧,树立出家人清净庄严的形象,进而树立普陀名山、菩萨道场清净庄严的形象。念佛、诵经、闭关、阅藏等专修道场的确定,则又能保障僧众专修用功办道,普陀山道风建设的一大指处即在于此。
普陀山专修道场的形成得益于“三统一”寺院管理,“三三制”人才培养理念及寺院功能化定位。“三统一”为专修道场保障了各项生活所需,“三三制”为专修僧才规划出专修蓝图,寺院功能化定位确定出寺院的办道取向,三者共同促成了修行人用功办道的基础,营造了修行人不为营生,用功办道的良好氛围。
道慈大和尚在往期共修法会中指出,道场清净庄严的共修、专修,就是精进修行、清净道风最切实的保障与体现。同时,道风建设重在坚持,普陀山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良好的道风,重点就是常年清净庄严的共修,僧众师父专修一门,常葆精进修学的道心,将修道落到了实处。
紫竹禅林念佛共修西方净苑念佛共修祥慧净院念佛共修香林净院念佛共修悦岭禅院念佛共修观音古洞念佛共修梅福禅院念佛共修如今,普陀山常年念佛共修道场七处,逾百位僧众专修净业。常年诵经共修道场四处,近百位僧众礼诵大乘佛教经典。常年阅藏道场三处,成就二十余人阅藏。常年闭关道场五处,近二十位师父闭关,最长闭关已达三十余年。
全山专修念佛的道场,佛协在原有西方净苑、香林净院、紫竹禅林、观音古洞的基础上,经功能化定位后,增设恢复开放的祥慧净院、悦岭禅院、梅福禅院念佛堂,为专修念佛法门的僧众提供了更好的修学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教界内外的赞叹颂扬。
念佛专修道场是全山道风建设在专修、共修层面的一大体现,汇集息心之僧侣,称扬弥陀万德之名号,放下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疑,持守正念正定,信愿念佛,专修净业。同时,籍此共修念佛功德,护持菩萨道场,展现名山道风,已蔚然成为普陀洛迦修行体系的一颗璀璨明珠。
印光大师纪念堂纵观普陀山佛教发展史上,净土法门一直兴盛不衰,念佛修行不乏其人,不缺其才。尤以近代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最为突出,其净土思想上承历代祖师之血脉,下契当下众生之根机,一生潜修实证,竭诚尽敬,至今深深影响着净业行人。大师住锡普陀三十六载,在法雨禅寺藏经楼阅藏、著述、念佛,为净土宗的弘扬作出稀世的贡献,现法雨禅寺藏经楼建“印光大师纪念堂”,由赵朴初居士与唐云先生分别题写堂匾。堂内印祖卧室依旧,并于外间陈列有关大师的著作、书法和遗物。
普陀山紫竹禅林、西方净苑、香林净院、祥慧净院、悦岭禅院、梅福禅院、观音古洞等寺院以佛教净土五经及历代净土宗祖师大德的净土经论为修行指南,以往生极乐为所期,以发菩提心,真为生死,念佛求生净土为共住原则,各项法务活动都是围绕着“念佛”而展开。常住大众坚持早晚日课、二时过堂、三时念佛、朔望布萨等修行活动,日复一日,精进不懈。学修并重,行解相应,开慈心济世之德业,畅诸佛度生之本怀,弘传净宗圣言量与净宗祖师思想,普令一切众生回归阿弥陀佛极乐乡邦!
其中重建于1993年西方净苑,是妙善老和尚主持创办的第一所专修净土道场。制订《念佛堂规约》12条,规定进堂者“二六时中,惟佛是念,惟净土是求。”此后各寺院庵堂的陆续回收恢复,经过“三统一”“三三制”及寺院功能化定位实践,现专修或兼修念佛法门者,可谓随处可见。
请点击输入法雨禅寺僧众阅藏图片描述慧济禅寺僧众阅藏白华禅院僧众阅藏古佛洞诵经共修伴山禅院诵经共修圆通禅林诵经共修天华百子堂诵经共修《华严经》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千百年来,在佛法修学中,作为读经的最高形式,阅藏倍受推崇,有条件完成阅藏者,亦广受尊重。普陀山在道风建设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阅藏专修的大力支持。普陀山法雨禅寺藏经楼、慧济禅寺藏经楼、白华禅院藏经楼,阅藏规制、法度严谨,均是僧众常年阅藏之良地。近代的印光大师曾在法雨禅寺阅藏,当代的印顺大师曾在佛顶山阅藏,两位大师多年深入经藏,为广弘如来圣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恢复的白华禅院是“三三制”下新增的阅藏道场,其藏经楼之整洁,藏书之可观,多为其他寺院所不及。现普陀山常年阅藏的僧众师父有二十余人,长期深入经藏,学习佛法甚深意趣。
古佛洞常年礼诵《地藏经》兼修念佛法门。《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经中地藏王菩萨广述造恶乃入三恶道之苦因;为善乃入人天善道之乐果;发菩提心行善、乃至修持念佛法门,是了生脱死、直至成佛的正因。古佛洞施设各山各寺、庵、堂历代祖师、宗亲、师长等往生莲位;应生未生堕胎婴灵之莲位;各地灾难横死孤魂之莲位等。寺院僧众学习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孝亲精神及利益众生的悲愿,坚固道心,精进办道,共同勉励,绍隆三宝。
同时,为发扬大乘佛教菩萨道精神,伴山禅院礼诵《法华经》,圆通禅林礼诵《观音菩萨普门品》,天华禅院礼诵《法华经》、《金刚经》、《普庵咒》等。寺院常住僧众常年共修,经闻思修,得戒定慧,见道修道,契入境界,得真正受用。以自受用起他功用,继而普利群萌,利益十方。
道慈大和尚送闭关修行者入关禅七坐禅闭关修行是普陀山道风建设的一大特色。洛迦山、法雨禅寺、慧济禅寺、悦岭禅院、古佛洞等道场均有僧人闭关。住山闭关者放下寺务,杜绝外缘,专事修行,或阅藏研教,或专修一门,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禅宗为破迷开悟、明心见性,闭禅关等,根据各人预期的目标而有所不同。闭关先制身一处,进一步制心一处。但是,闭关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尤以闭关者的摄心功夫和寺院道场的悉心成就最为难得。近代太虚大师曾于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潜修,印光大师为其封关,寺院常住倾力护持。
普陀山重视闭关修行,成就闭关修行人。所设关房均位于寺院僻静处,闭关者专人护关,衣食所需,种种供具,不另乏少。每有僧人发心闭关,常举行隆重的闭关仪式,道慈大和尚带领寺院全体僧众至大殿礼佛后,送闭关者入关,等闭关圆满结束时,大和尚再带领大众迎接闭关者出关。
除此之外,普陀山佛教协会全体执事三次共修观音七,各寺院庵堂每年至少三个七共修,佛七、禅七、地藏七、法华七等,使全山僧众皆沾法益。以此种种,保障了菩萨道场道风的纯正,亦使普陀名山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信众的赞叹和崇敬。
道风和修行,是佛教的兴衰荣辱的体现,也是佛教的标志特征之一。普陀山佛教协会凭借“三统一”、“三三制”,依据寺院功能化定位,坚持清净的道风、正信的修行,将道风建设落实在实处,使普陀山佛教僧团更加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菩萨道场真正的清净庄严,继而接引信众,利乐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