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上师:三科法门,三十六对
发布时间:2023-10-16 04:03:06作者:大众学佛网
《付嘱品》是六祖大师圆寂之前对弟子们的一些重要开示。我们先看原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一天,六祖把最主要的得力的弟子们叫到身边。六祖的第一个大弟子是法海,这部《坛经》就是法海禅师记录的,弟子还有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他们都在六祖身边(当时永嘉禅师、怀让禅师没在)。叫这些弟子来干什么呢?交代后事。
六祖说,你们不同于别的人,因为你们已经对佛法非常通达,修证也都已经很好了,我马上就该离开这世间了,走了之后,你们将来要“各为一方师”,就是说你们每个人到一个地方都会成为一代宗师。我今天最后教你们说法的时候如何“不失本宗”,也就是说法时不离我们禅宗的本意,不失正法眼藏。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三十六对,就是三十六种相对,如:明与暗,这叫一对。明白这个对法干什么呢?就是当有人问你法的时候,他说出的话一定是有对峙的,就用对法来应对。比如:如果有人说菩提或者说佛法,你就说世间法,因为我们的佛性是远离两边、远离世间法和佛法的。他执著佛法的话,你就给他讲世间法就是佛法;他如果执著世间法的话,你就给他讲佛法。
六祖告诉他的主要弟子们,教人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各种差别智慧引导对方走向涅槃。明了对法之后,最后相对的能、所要双亡,获得“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下面,六祖开始讲“三科法门”。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
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三者。
阴是五阴,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叫五蕴,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五蕴。
色蕴,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叫色。这个色不是指男女的色欲。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知,都为色蕴。
受蕴,指身体的各种感受,粗重的感受。
想蕴,就是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连一个念头,当四五个念头连在一起之后就成为想了。我们打坐妄想连篇,你仔细观察,它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来的。
行蕴,就是万事、万物、万法运动的相貌,运动的这种现象就叫行蕴。
识蕴,就是一刹那,或者说我们的微细念头,这个念头切开来之后,形成微细的流识,这称为识蕴。
《心经》里有这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当智慧到顶峰的时候,就能了解到五蕴都是幻化的,它是不真实的。
入是十二入,什么叫十二入呢?就是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合起来就是十二入。其中眼睛看到的色和眼根相对,声音和耳朵相对,香味和鼻根相对,味觉和舌根相对,触觉和身根相对,法和意根相对。
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尘、六门、六识,加一块儿就是十八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在六根六门中间就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在一起叫做十八界。明了这个,就能了解我们整个有情生命活动的现象和内容。“唯识”里面对这些讲得比较透彻。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就是我们的佛性能包含一切的法,所以叫含藏识,也是第八识。
“若起思量即是转识。”若真正了达转识的话,起心动念的时候,都知道这是我们佛性的妙用,这就成了智慧了。
六祖接着说,十八界都是从自性起用。十八界是有情生命的整个内涵和状态,一旦明了一切都是由性而起,都是性的妙用的话,就算是“自性正”。众生是不了解它是佛性的妙用,凡夫在起心动念的时候都是迷惑的,迷于六尘。《圆觉经》里讲:“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就是说,我们把六根所显的色、声、香、味、触、法,都认为是真实的了。而解脱的人知道,所有的这些六尘都是自性的起用,用它也是幻化如梦的,这样的话就是能善用自性,这叫“自性正”。反之,凡夫不了解这个真实的相貌,“自性若邪”,就起“十八邪”。
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这是讲对法。先讲无情的五对,无情指的是山河大地等等,共五对。我们现在的这个修证程度,了解一下是可以的,实际上真正运用起来是不容易的,必须是大手笔的人或大宗师们才能够透彻地理解,也才能娴熟地运用。
无情是五对,法相语言是十二对,自性起用是十九对,加一块儿一共就是三十六对。这个三十六对,要彻底地运用它需要很大的智慧和道力。六祖这是在告诉他这些最主要的弟子,将来各成宗师教化人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这些后得的智慧。后得的智慧都有哪些呢?有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其中对万事万物全方位的了知,叫做一切种智,也叫佛智。
六祖接着告诉弟子们,明白了三十六对法,通达它并运用它的时候,就是道的显现。“贯一切经法”,就是所有的经法,都在这个三十六对和三科法门里面,把它理解透了,运用娴熟了,就非常非常的圆融无碍了。
如果是著相了解这个对法的话,就增长了邪见,如果认为什么都是没有用途的话,就增长了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修行了悟不透彻的话,会出现有的执空,有的执有。
执空的人,说这个佛法呀不用文字,用文字形容不出来。实际上佛法里面,说文字别执著文字相,说语言也别执著语言相,用过就拉倒,无住而生心,这就是佛法。但是如果执著这个“没法用语言形容、没法用文字表达”的话,这叫什么呢?这叫执空之人。还有执空的人说:“经书我们不要看,佛真正的道不在佛经里面。”有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偏见。
“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即是文字之相。”你这么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生起了文字语言的形象了。
六祖在前面《机缘品》里讲:“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但是它又不离语言和文字。我们要明白,佛经是指引我们的道路,既然要借助这个道路,就不要诽谤佛经,如果诽谤佛经的话,这个业障就非常深。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著相于外”就是干什么都是执著的,做佛事也执著,诵经也执著。“作法求真”就是每天向心外求真如,求解脱。这是六祖指出的一个弘法岔路。
“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执著有无,或者排斥有无,都不会得到解脱,这也是一类修行人弘法利生不圆满之处。换句话说,佛性它是远离有和无的,但是它本来又具备有和无的功能。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这也是一种错误修行之路。“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就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我们现在修法往往容易进入这种偏差。我们修行、打坐,一打坐就什么都不想,对世法什么也都不想做了,这种现象就像那种执著禅定而生不起妙用的人。这样容易堕入小乘,发不起悲心来。
我们弘法的时候要“无住相法施”,就是在帮助他人,利益他人,或讲经说法的时候,不要执著功德相和文字相。
有人问法的时候,他执著什么,你就要拿掉他执著的这个——他执著圣,你就说凡;他执著凡,你就说圣;他执著有,你就说无;他执著无,你就说有。这是帮助人的一种善巧方便。总之,要具备圆觉的这种智慧,这样的话才叫道眼通天,禅宗里叫大机大用。
六祖做了个比方:如果有人问什么叫做暗,你就这么回答:“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
”就是光明只要下去了,自然就暗了,告诉这个原因,就这么解答问题。“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就是它们互为因果,这个就叫中道义,既不堕入常见,又不堕入断见。非常通达佛法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余问悉皆如此。”就是说剩下的问题都是如此。他问菩提,你就说世间法;他问圣,你就用凡给解答。以凡显圣,以圣显凡,它们是互为因果,这样的话就是中道义。不常不断,不落两边,这样的解答才算是非常殊胜、圆满的教化。
“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就是传法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传法的时候才能够真真正正的使人进入到中道义,才能不离本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才是了达诸佛菩萨的正法眼藏。
这一段实际上就是六祖告诉最主要、最得力的弟子们一个弘法的方式和方法,而且指出弘法中常有的几种岔路。
《六祖坛经心要直解》付瞩品1 三科法门,三十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