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有关“执着”和“不执着”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3-10-09 04:05:43作者:大众学佛网

李布2005:

《金刚经》云:“知我(世尊)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是说已经解脱的阿罗汉等,已经乘坐佛法的大船,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了,就不需要再将船背负在身上了。可是如果这些还在生死海里,头出头没的人,还没有到达岸边的人,也将佛法的船只抛弃的话,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到达彼岸呢?刘欣2005: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不要执著”这句话。这句话所指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例如有人讲戒律,旁边可能就会有人讲不要执著;有人说经典,也会有人说“不要执著”,或者还要加上,“不立文字”。还有人将正见、外道的区别,也会有人讲:不要执著,或者加上一句“一切法均是佛法”。于是一些学佛的同修就有些糊涂了。这些东西都不要执著,那么我该怎么做?世尊在经典中为什么讲戒律?为什么《楞严经》中四清静明诲讲的这么斩钉截铁?律藏中戒律订的如此详细?三皈依说的泾渭分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学佛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我们经常被问道的问题。 其实执著这个词在佛法经典中经常被提起的。比如《圆觉经》讲: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就是说执著。错误的认知、认同,本来没有的东西,却认以为真,这是执著。那么不要执著呢?自然就是不要去认同、肯定、坚持那些错误的东西。 在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就是远离妄想执著的过程。那么佛为我们开示了种种法门,不同的内容。我们在学佛当中是否对于佛法本身所讲的这些也不要执著呢?这是一种十分深的误解。或者说同样是一种妄执。 道理并不难懂。比如经典中讲: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是说我们有这种错误的见解,我们有这样的问题。不错,我们就该放下这种执著。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执著,世尊也不会让我们去放下。同样的道理。我们初学佛法的很多同修,对于戒律根本没有执著,尚没有很好的实行,连重视起来的习惯还没有。如何能算是执著呢?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说要放下对戒律的执著,如同向对本来贫困无钱的人讲如何用钻石、宝玉装饰自己一样。毫无疑义。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可以告诉他:我们的戒律还没有做到最好,也没有到执著的程度。 再说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迷了路,他肯定会细细研究手中的地图,好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时候如果一个人走过来说,你不要执著地图。这样的建议也是没有意义的。不执著地图的人,都是对地形了如指掌的。比如我在天津住了很多年,那么我很少看天津市的地图,我根本不会考虑如何研究它。 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于佛法的道理、修行的道路还没有弄清楚,该如何修行还没有了解透彻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不要执著于经典、不要执著于文字、这个建议是否有益呢?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佛法的宗旨如何、入手怎样、需要有什么注意的地方,这些都是要搞清楚的。如果我们对此还没有明了,却因为不要执著,而不去研究、学习经典开示,就如同我们尚在迷路,却扔下了手中的地图一般。正确的方向、道路是很难找到的。 有人会说,不识字的人不也可以学佛嘛,不也可以成就嘛。惠能大师不就不认字嘛。这种说法也很流行。但是惠能大师和其它祖师是上上智人,他们虽然听的经不多,但是却很容易悟入。惠能大师也是听了金刚经才要求法,听了弘忍大师讲金刚经才彻悟本来。所以并不是没有研究经典,而是人家很快地了解了经典中的意义,体证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后来惠能大师,听人家念《涅磐经》就可以为其讲解经中的道理。可见其并未放弃经典文字,是真正的不执著文字。 又如:一个病人,服了毒药,那么医生给它服用解药来救命。这时如果有人进来讲:不要执著于解药。这个人的说法是否正确呢?自然不正确。我们都是中了妄想执著的毒,如前所说,把本来不实的东西执为实有。把贪嗔痴这些毒药吃到了肚子里。诸佛菩萨,交给我们种种解药的方子。这些药尚没有入口,毒性还没有解除,我们如何能放下对佛法的执著?更何况我们尚谈不到执著,还总是磨磨蹭蹭不肯服这个药。 相对于诸佛菩萨来讲,却不是这样,解药是药,毒药也是药,贪嗔痴也是药,《圆觉经》讲的: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就是讲的诸佛境界。不过这个境界必定是大药师才能讲,如果一个因贪嗔痴而病入膏肓的病人说出来,我们是否觉得十分滑稽呢? 学佛的过程中,就如同我们接受医生的方子,服药治疗。这时候生怕那里弄错了,不但病不能好,还一命呜呼了。佛法正见正是这个方子,治的就是我们贪嗔痴、妄想执著的病。此时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世尊对于戒律如此明确、三皈依讲的如此分明,四清静明诲如此斩钉截铁,怕就怕我们弄错了。解药没有吃,毒药却发作着。就危险了。 我们如果此时正邪不去分辨、善恶不去搞清,就如同解药不去核实它的成分,有了杂质不去捡清楚,有了误差不去纠正一样。但是当我们的病逐渐好了,身体强壮了,药理清楚了,我们也自然可以说这山川大地上的所有植物、矿物都是药了。都可以治病了。就是《金刚经》讲的一切法均是佛法。《圆觉经》讲的: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一切都通达无碍了。 最后,说明一下,之所以写这个帖子,不仅是很多同修来信询问中有这样的问题。故此进行说明。提醒大家在学习佛法中如何判断不正确、不恰当的说法。更借此重申地藏论坛的规定似乎执行的十分死板、固执,但是今后仍将继续下去,不会动摇。李布2005: 初学佛的人,最怕落在什么也不执着,乃至连佛法也不执着的“豁达空”里面。这种“豁达空”,让人见了美女也不高兴,见了狗屎也不烦恼,以为这就是不执着,就是解脱!其实是落在空见里面。《楞严经》里面说:“纵灭见闻觉知,内守悠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就是打坐入定,什么也不去想了,仍然是法尘境界。

对于认为什么也没有的空,就是解脱,佛在经典里说:“若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责怪;如有人执空见,说一切法都是什么也没有的空;执着这种空见小到像一根毛发析成十六分之一那么细,我也不容许。” 因为如果落在有见里,用空见还可以对治;如果落在空见里,没有法可以对治,这个人不可救药,所以不允许有人落在空见里。 学佛一怕执着有“我”,二怕执一切法空, 凡执有我,或执一切法空者,皆是违背世尊的教导,故佛《央掘魔罗经》卷二有偈云:云: “呜呼今世人,二人坏正法,谓说唯极空,或复说有我。如是二种人,倾覆佛正法。” 在我们这个阶段学佛,要渐渐断除对三界的贪爱,不需断除对佛法的贪爱,因为此种贪爱能使得我们如饥似渴的熏习佛法,精进修行,使得我们趋向于涅槃。 许多人见佛子,学佛如饥似渴,精进修行,不停的念佛,指责这是“法执”,许多人存在这种观点。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之“一切佛语心品之二”记载: 大慧白佛言: “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盘贪断。”----是故彼(对三界的种种有为法的贪爱)断,非趣涅盘贪断(不是断除对解脱成佛的精进追求)。 所以,宁肯执“有”(有佛法可学,有佛可成),也莫执“空”(一切都是无常,要放下对学佛的执着,一切法空等等)。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执 着

执 着 作者:莲池大师

人恒病执着,然亦不可概论。良由学以好成,好之极名著。羿射,辽着丸,连着琴,与夫着弈者至屏帐垣牖皆森然黑白成势,著书者至山中木石尽黑,学画马者至马现于榻间,夫然后以其艺鸣天下而声后世。何独于学道而疑之?是故参禅人,至于茶不知茶,饭不知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发箧而忘□,出厕而忘衣;念佛人,至于开目闭目而观在前,摄心散心而念恒一,不举自举,不疑自疑,皆着也。良由情极志专,功深力到,不觉不知,忽入三昧。亦犹钻鐩者,钻之不已而发焰;炼铁者,炼之不已而成钢也。所恶于著者,谓其不知万法皆幻,而希果之心急;不知一切唯识,而取相之意深,是则为所障耳。概虑其着,而悠悠荡荡,如水浸石,穷历年劫,何益之有?是故执滞之着不可有,执持之着不可无。  [注释]

  羿:上古神话中的人物,善于射箭。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猛兽长蛇是害。羿射去九日,并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  辽:指熊宜僚。春秋时楚国勇士,善弄丸。有一次,楚与宋战,宜僚披胸受刃,于军前弄丸,宋军停战观之,遂败,楚庄王免于敌而霸。  连:指成连。春秋时代人。伯牙尝从学琴,三年而成,于精神情志未能专一,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遂与之俱至蓬莱山。连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窨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歌之,曲终,成连刺船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  垣牖:垣,矮墙。牖,窗。  发箧而忘局:箧,小箱子。扃,关锁。  三昧:译为正定。    [译文]  人们都怕患“执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学什么,都必须对自己所学的事感兴趣(或爱好),才能学成。兴趣达到极点,便成了执著。古时后羿著于射箭,宜僚著于弄丸,成连著于抚琴;甚至有著于奕棋的人,连屏帐墙窗在他看来都好像布成黑白对垒的局势;著于书法的人,连山中的一木一石都幻成一行行一点点的黑字;学画马的人,躺在床榻上也好像看到马出现在眼前。正因如此,所以他们的技艺才能闻名天下而流传于后世。世间的技艺既可以由执著而成就,为何独对执著于学道的人而生怀疑?参禅的人往往达到喝茶不知是茶,吃饭不知是饭,走路也不知在走路,坐着也不知是坐着,打开箱子便忘记了关锁,走出厕所便忘了脱去的衣服。而念佛的人,至心作观,无论开目闭目都能见到相好庄严;无论摄心散心,一句佛号从不间断。不举念而自念,不起疑而自疑,这都是达到“著”的程度了。正因能这样地专心一志,功夫到家,便能于不知不觉中进入三昧的境界。好比钻木求火,只要不间断地钻下去,终能得火;又如炼铁,不断地炼,便能炼铁成钢。至于执著的害处,是指有些人不知万法皆幻,一味地急于求成道果;不知一切唯识,刻意地取相分别,因有这种错误的执著,便成了障道因缘。但如果一概认为“执著”是不好的,终日悠悠荡荡,不思进取,那就如水浸石,纵经无数年代,也不会得到任何益处。因此,对于“执著”二字必须分清,如果所执的是障道的著则不可有,所执的是进道的著则不可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