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顿悟和渐悟
发布时间:2023-08-10 04:04:46作者:大众学佛网两种修行的方法
目前已经知道有太多的方法,可以帮助一个人提升智慧,这些方法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循序渐进式的,循著渐进的程序和步骤,当学习者达到了某一个程度以后,自然会开悟,开悟之后,再依序学习成长,这一类的方法称为渐悟。而另外一类,是以直接追求开悟为第一步,开悟之后,再依序学习成长,这一类的方法称为顿悟。而上述两种方法中,顿悟的方法能使人比较快开悟,是不是顿悟的方法比较好呢?其实也不一定,它的效果因个人的修习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有的人适合学习渐悟的方法,如果学习顿悟的方法则容易发生“欲速则不达”的情形,徒然浪费时间,有的人适合学习顿悟的方法,如果只学习渐悟的方法则有如隔靴搔痒,搔不到痒处,也是浪费时间。而如果你已经具备了修习顿悟法门的基础,我会建议你修习顿悟的方法。因为它比较快,快到甚至有可能节省你几十年的时间。本书有以下三个特色。
要一世成佛,也就是要在此生拥有无上的智慧,必须先接触无上的智慧,也就是应该先开悟。目前专论如何使人顿悟的书并不多,主要的原因,是大部份的作者都把重点放在探讨如何成佛,及如何到达最终的目标,当你知道如何成佛,并依法修习之后,开悟是迟早会自然发生的事情,这样的逻辑是很合理的,这是过来人告诉后学应该如何修习,并无不对。但这些大部份都是属于渐悟的法门,如果大部份的书都是如此,而少有专论即刻开悟的书,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这似乎透露出三个讯息,第一,开悟的重要性被忽略了,开悟是修行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应该被忽略。第二,顿悟的可能性被忽略了,如果认为顿悟是自然发生的,你可能会比别人晚好几年开悟。第三,学习者的潜能被忽略了,若因觉得大部份的人都不易开悟,而只期待人学佛,却不教人如何顿悟,许多有开悟潜能的人因此被忽略了。有些前贤在谈到如何使人开悟,如何使人突破无明,如何使人明心见性,如何使人现证唯识,如何使人悟无生忍,即,如何使人接触到无上的智慧时,或多或少也会谈到什么是无上的智慧,或者谈到这无上的智慧在哪里,为什么不告诉你无上的智慧在哪里,你反而可以更快接触到它呢?这样岂不是不合逻辑吗?听起来的确是有点不合逻辑,但这也正是无上的智慧奥妙的地方,因为无上的智慧本来就不是以逻辑的方法就可以推论出来的。
无论你是什么等级的人,开悟之后,接触到了无上的智慧之后,假以时日,或迟或早,你会成为上乘之人。而若因此说只有上乘之人才可以开悟,或说只有上乘之人才适合修习即刻开悟的法门,那是一种误解。
一、关于开悟
(一) 心灵的两种成长
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性的成长,另外一个是智慧的成长。什么是知识性的成长呢?就是由于应用智慧所得到的成长,例如,一个人由小学,中学,大学,然后进入研究所,这样的成长,可以称它为知识性的成长。或者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从小在社会上努力,从当学徒开始,接著成为技师,课长,经理,最后成为一位高阶主管,这样的成长,也可以称它为知识性的成长。或者再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从事政治活动,由基层开始,或由担任地方官员开始,最后成为中央机关之高阶官员,这样的成长,也可称它为知识性的成长。为什么以上这些都归为知识性的成长呢?他们的知识及经验不是也都有增加吗?他们的能力不是也都有进步吗?的确是如此,但这些仍然是属于知识性的。他们的成长,是因为他们运用了他们的智慧。他们运用他们的智慧去学习,运用他们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再运用他们的智慧加上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去学习及去解决问题,如此循环不已。他们的智慧可能有成长,也可能没有成长,因为智慧的成长,不是由前面那些成就的指标可以看出来的。
成就比较高的人,可能是因为他本来天赋的智慧就比较高,也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智慧成长至比他人为高所致,总之,一个人的智慧是否有成长,是不容易由他的成就高低来判别的。而什么是智慧的成长呢?它也是心灵的成长,但不是指个人成就的成长,它不是知识性的成长,它是觉性的成长,它是实相力量的成长。
心灵的智慧与知识性两部份,两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一个人心灵的知识性部份,是每天在成长的,例如,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是每天在成长的,即使他的头衔没有改变,即使他的职位没有提升,他的知识与经验,仍然是每天在成长的。然而,一个人的智慧,有可能每天成长,也有可能有时成长有时退步,这是智慧与知识性,两者很大的不同。
一个人的智慧成长或减少,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呢?可以从他的价值观的改变看出来,可以从他的志向的改变看出来,可以从他的处事态度的改变看出来,可以从他的个性的改变看出来,以及可以从他判断事情的方式的改变看出来。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我称他为智者。
有趣的是,虽然目前科技越来越发达,但对于智慧的重视,及对于智者的重视,现代和古代并没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对于自己的智慧,产生了不少的自信心,以致对于追求智慧的成长,并没有较古代的祖先更具热心。
虽然智慧很重要,但智慧方面的成长,却往往比较不被重视,为什么呢?一部份的原因,可能是有的人无法分辨智慧与知识性的差别,以为知识、经验等知识性的增加,即是智慧的成长,另一部份的原因,可能是有的人觉得智慧是天生如此,很难改变,即使能成长也很有限,觉得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善用自己已经有的智慧,去追求知识性的成长。
追求智慧的成长,尽管目前还不是一个很明显的潮流,但由于未来科技会越来越进步,及各种资讯取得会越来越容易,整体而言,人类的知识及生活水准也将会越来越提高,追求自我提升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而智慧成长也是自我提升的一种,因此追求智慧的成长,也终将成为一种潮流。而追求智慧成长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寻求个人智慧的开悟。
(二) 什么是开悟?
所谓开悟,指的是:你接触到无上的智慧。
开悟是不是等于成佛?
所谓成佛,指的是:你拥有了无上的智慧。
你接触到了并不等于你已经拥有它。
所以,开悟并不等于成佛。
为什么要开悟?
为什么要开悟呢?因为你要拥有无上的智慧,或者,更具体的说,你要使你的智慧成长。
如果你没有开悟,你就不知道无上的智慧长得是什么样子,如果你不知道无上的智慧长得是什么样子,你就没有办法以它为目标,即使你自认为是以它为目标,也是不够具体不够清楚的,你不知道它在哪里,只是自认为是以它为目标,这样要达到目标是几乎不可能的。
为什么要开悟呢?因为你要解脱,因为你要跳出轮回,跳出生死的轮回,或者,更简单的说,是要跳出心性的轮回。
这宇宙有好几层的世界,你会轮回,是因为你一直生活在某一个层次的世界,在那一层次的世界里,纵使你现在是最高等级的,也仍然是在那层世界中,而既然你一直在那层世界中打滚,即使你现在是最高等级的,你也有机会掉下来成为较低等级的,以财富的轮回为例,中国人说:“富不过三代”,这就是一种轮回。再以心性的轮回为例,西方哲人曾说:“我一直在努力保持谦虚,但有时候,我又有不免为自己的谦虚感到骄傲”,这也是一种轮回。烦恼的轮回也一个例子,有些人经常重复遇到同样的困扰,例如容易生气,虽然经常警惕自己,但在保持一阵子的和蔼可亲之后,又不免故态复萌,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始终没有停止,这也是一种轮回。
而要如何终止轮回呢?很简单,只要跳出你现在所轮回的世界,就可以终止轮回了,但要如何跳出呢?你要先开悟,等你开悟以后,你对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将会很清楚,自然就知道如何跳出了。为什么要开悟呢?因为你要拥有健康的心灵,或者,更具体的说,你要扫除你心中所有不好的性质或情绪,你要扫除你心中的焦虑、无助、恐惧、自卑、自傲、烦恼、痛苦、紧张、压力、无知、嫉妒、愤怒、固执、不安、内疚、悲观、自私、散乱、贪念、悲伤、猜疑、逃避等等不好的性质或情绪。
“悟”,其实就是“知”,而“开悟”其实就是“知道”。因为你开悟了,所以你比以前多知道了一些,因为你的认知范围较广了,所以你知道你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不要悲观、逃避、固执、悲伤等等。因为你的认知范围较广了,所以你相信有新的可能性,你不容易绝望,你会面对你所遭遇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因为你的认知范围较广了,所以你的无知减少了,你的不安也减少了,你的猜疑、无助等等也都减少了。因为你的认知范围较广了,所以你的心理也较成熟了。因为你的认知范围较广了,所以最后,你拥有健康的心灵。协助你开悟的法门有哪些?
协助你开悟的法门有无限多种,但大致上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顿悟的法门,另一类是渐悟的法门。
所谓顿悟法门,就是让你在最快时间内开悟的法门。
所谓渐悟法门,就是“不是以让你在最快时间内开悟为目的”的法门,它可能是培养你开悟基础的法门,也可能是提升你的智慧的法门,也可能是增加你的定力的法门。
顿悟法门和渐悟法门,哪一个比较好呢?两个法门一样好。这就好像和刀子和叉子一样,有时候你要用刀子,有时候你要用叉子,它们哪一个比较好呢?刀子和叉子一样好。
(三) 顿悟法门与渐悟法门
顿悟法门与渐悟法的差别在哪里?所谓顿悟法门,就是“倾向”先知后行的法门,而所谓渐悟法门,就是“倾向”先行后知的法门。不管是顿悟法门或是渐悟法门,都是为尚未入门的人所设计的法门。入门之后,再进行更进一步的修习,直到拥有无上的智慧。
事实上,顿悟法门与渐悟法门的差异原本并不是非常的大,它们都是以你的心为道场,它们最后的目的也都是要提升一个人的智慧,修习的方法也没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它们的基本原理不一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以致他们达到开悟所需的时间差别很大,差别有多大呢?短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修习渐悟法门的人,有时候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开悟。
哪些人适合修习渐悟法门?
顿悟法门比渐悟法门更可节省你的时间,少则节省几年,多则节省几十年,既然如此,是否应该全部的人都来修习顿悟法门呢?也不一定,这要看各种机缘而定,例如,要看你的理解程度、你的时间、你的企图心、你的接受能力、以及是否有人指导等因素而定。有些人平常对任何事情的专心程度还不够,这样的人,应该先学习专心,应该先学习渐悟的法门,等到能够专心了,再进一步学习顿悟的法门。
有些人因为职业忙碌的关系,心神容易劳累,这些人较适合修习渐悟法门,渐悟法门虽然是渐悟,但它能给人安祥及清净,可消除人的精神压力,并使人恢复疲劳。
有些人心灵曾受到创伤,短期间内无法恢复,或有些人情绪容易失去控制,或有些人容易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人,应先学习稳定情绪,应该先学习渐悟的法门,等到具备稳定情绪的能力以后,再进一步学习顿悟的法门。
修习顿悟法门的人,也适合同时修习渐悟的法门,前面曾说过,所谓顿悟法门,就是“倾向”先知后行的法门,而所谓渐悟法门,就是“倾向”先行后知的法门,如果知与行能并进,效果将更好。
已经开悟的人,也适合修习渐悟的法门,因为开悟的体验只有一次,当你开悟之后,如果你要拥有无上的智慧,你还需要再继续学习,但你不需要再修习顿悟的法门,此时渐悟的法门比较适合你,此时即使你仍然继续修习顿悟的法门,我也称它为渐悟的法门,因为它不会让你再有开悟的体验。在这里,也许“渐悟法门”这个名称并不是很恰当,更恰当的名称应该是“不是以顿悟为目的的法门”。
哪些人适合修习顿悟法门?
凡是具备修习顿悟法门的基础的人,都适合修习顿悟法门。如果还没有具备应有的基础,就直接修习顿悟的法门,会发生“欲速则不达”的情形,反而是浪费时间。相反的,如果基础很好,可以开始修习顿悟法门,但却还没有修习,这对你有限的生命而言,无疑也是一种浪费。而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具备修习顿悟法门的基础呢?具备专心的能力,心存诚敬,懂得尊重自己及他人,以及具备稳定情绪的能力的人,即适合学习顿悟法门。有一个观念很重要:顿悟法门和渐悟法门两者并不冲突,是可以并行的,当你开始学习顿悟法门的时候,并不表示你就应该放弃修习渐悟的法门。
总之,你适合学习渐悟法门或是顿悟法门,是以你是否具备修习顿悟法门的基础来判定,如果你适合修习渐悟法门,却直接修习顿悟法门,那么你是在浪费你的时间,而如果你已适合修习顿悟法门,却仍“只”修习渐悟法门,那么你也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