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玄奘故里 佛国外交的传世经典——玄奘西行求法系列之二 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唐僧

发布时间:2023-08-02 04:05:26作者:大众学佛网
玄奘故里 佛国外交的传世经典——玄奘西行求法系列之二 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唐僧

玄奘西行到底充满了多少凶险,1300多年后的人们已经难以猜测,个别小资还有些不屑:从中国的浦东到印度的新德里只需要六个多小时耶。

神话《西游记》本想铺张那段艰难险途,所以增设了许多妖魔鬼怪,还调动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小白龙等护佑,才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但困难再多,那结局别说唐僧,连现在的小孩子都知道:有惊无险——最终,肯定有相助的神。

西行求法,那实在是一条前途难测的路,那也是玄奘的一条幸运之路。

想想吧,自汉以降,前往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有多少,数以百千计,但除了法显、玄奘、义净等几个人,有几个人走完了全程?

冻饿、干渴、盗贼出没不说,更加上让人绝望到极致的迷途,像一个慢性杀手,生生让你一点点感觉死亡的临近。

八百里沙漠,无声无息地悄悄行进,1300年的历史,淹没于沙漠里,因为不忍卒读行者尸骨。但玄奘时代,尸骨必是不甘淹没于历史的悄然脚步的,他们张扬着自己的骨骼,直直地朝向前方,横在玄奘前方,那其实就是玄奘的西行方向吗?

到过西安市慈恩寺的人,应该不会忘记这样一幅玄奘取经石刻图:身着和尚服的玄奘,挂着佛珠,颇类帝王圣人之相,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都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但五天四夜忍饥挨饿、九死一生的玄奘呢?

脚穿草鞋,腰间小包裹里放着衣服,左手拿经书,右手持拂尘,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顶着个伞,伞前挂着一个小油灯的图像,记述的是玄奘取经途中夜晚边赶路边读经书的情景。这是宋代人的杰作。

真是一个国际玩笑。

走向文弱、缺乏冒险精神的宋代,究其全力,难以想象极具开拓精神的盛唐时代的产物玄奘,这是自然,把玄奘的行为仅仅看作一介佛徒的狂热,那是现代人的无知。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玄奘在荒无人烟的八百里沙漠跋涉的情景,但《大唐西域记》里“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足以让我们望而生畏。

玄奘西出玉门关后究竟怎样?

脚踏在沙漠上,是柔软的,但是坚硬的柔软;前方路途上的绿洲,是生命的希望,但回望是海市蜃楼。

不知玄奘经过玉门关后有没有回望的动作,我想是没有的,因为回望总让人缠绵,软化柔软的坚硬。佛学天才从儒学起步

玄奘故里的修复,功莫大焉,玄奘故里的修复,重要的不在于让人们能够看到曾经的玄奘生活之地,它实际上也修复了千百年来被人们误读的唐僧。

出家前的玄奘叫陈祎,他出生于儒学世家,那时他不仅学了《孝经》,还是个孝子。

玄奘8岁时,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曾子避席》。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时,陈祎立马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敬听。

父亲吃惊地问:“为什么这样?”

陈祎说:“曾子听老师讲课都要整襟而起,我咋能不起来呢?”

陈祎父亲感慨万端:“孺子可教也!”

除了父亲,对幼年玄奘有着很大影响的,是他的二哥陈素(长捷)。陈素早期出家在洛阳净土寺诵经,玄奘10岁时,父亲去世,这时他二哥陈素已经有一定知名度。

或许是二哥关照,或许是天定慧根,玄奘就在寺里生活,虽没有剃度出家,但也是每日寺内早课颂经。这也成为玄奘走向佛门三宝(佛、法、僧)的第一步。

玄奘12岁时,隋朝王室决定在洛阳剃度27名僧人,当时洛阳报名的100多人,玄奘因为年龄小个头矮没有被录取,但被拒之门外的玄奘并不离开,他求度心切,连连守候观看度僧活动,被前往度僧的考官郑善果发现,郑走上前问他干什么,他说:“想出家!”郑善果很是惊奇,说:“你一个小孩子家,为什么要出家?”玄奘回答:“继承如来的事业,光大佛教理论!”

这样,12岁孩子远大的志向和才识感动了郑善果。他赞赏地说:“一般的通业易成,特殊的风骨难得,我想此子若得度,必能弘扬佛门的教化,成为伟大的人物。”便破格录取了他,玄奘从此皈依佛门。入佛门后他的法名叫玄奘。

玄奘没有辜负郑善果的期待。

出家后的玄奘,很快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当时净土寺开设有两个讲坛,一是慧景法师主讲《涅盘经》,另一个是严法师主讲《摄大乘论》,玄奘两个讲坛都学,很快汇通了大乘教义。不久,他就成为寺内突出的人物,但凡经文教义,只要听过一遍,稍加整理,他就能将师父所讲内容发挥解析出来,在讲习过程中,众僧推举玄奘升座复讲,都能博得好评,由此,玄奘出了名,而这个时候他才13岁。

玄奘出家没几年,在他15岁的时候,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洛阳僧人四处逃散。玄奘随二哥离开净土寺,来到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后来听说蜀地比较安定,他们又来到成都空慧寺。在这里,玄奘潜修苦读,向各地来川的名僧虚心请教,并在成都受具足戒,获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在短短的几年中,几乎遍习了四川所能见到的佛教经典。其佛学造诣,在当时入蜀的数百僧众中首屈一指,包括他二哥在内没有一人能比得上他。

但是,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希望外出游学,遍访国内名师,求得进一步深造。而他二哥却不愿意玄奘离开成都东奔西颠。玄奘没办法,只好瞒着哥哥,私下和一群商人结伴,出三峡,沿长江东下。在湖北荆州天皇寺住了半年后,玄奘又游学河南相州(安阳),从慧休学经。玄奘游学时,沿途道俗人士,慕玄奘高名,纷纷请他讲经。于是,玄奘一面讲学,一面求学,广收博采,学业日益精进。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玄奘再度来到长安。此时,国内大规模的战乱已基本结束,外出避难的僧人已陆续返回。玄奘到长安后师从法常、僧辩两位佛学前辈,在他们门下继续深造。法常、僧辩二位法师精通大小乘经典,名驰海内外,是当时佛界权威。尽管两位大师门下负笈求学之徒甚众,但他们慧眼识金,对玄奘刮目相看,把他誉为“释门千里驹”。在两位前辈的褒扬提携下,玄奘很快成为长安佛坛的知名人物。问人人不懂找书书不够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后学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到公元一世纪前后,一些青年学者和佛教信徒提出了与原始宗教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佛教哲学家龙树等宣扬“一切皆空”等学说,创立大乘空宗,后来,无著和世亲两兄弟提出了“万法唯识”,创立了大乘有宗《喻伽宗》的理论体系,他们提倡“救渡一切众生”,自称“大乘”。而把原始佛教只求“自我解脱”的各部学派称为“小乘”。

当时在佛教各派中,大乘和小乘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互相争辩。

源自于印度的中国佛教,也囫囵吞枣地将这样的派别之争接纳到了中国。

当时中国的佛教也处于一派混战之中。

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钻研思考,玄奘的佛学修养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水平越是提高,他的苦恼也越是增长,因为他发现各派学说往往互相矛盾,取流传的有关汉译经典来对照,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些译籍隐显有异,莫知适从。

而遍访全国著名寺院和大德高僧,得到的,是愈益加深的失望。

对于他的问题,大德高僧不能解答,现有的书本没有答案,真可谓“问人人不懂,找书书不够”。

另外,唐初崇道抑佛的政策,全国各地大量佛寺的被毁和佛教徒尴尬的处境,也让玄奘心急如焚,想找到一条光大佛学之路。

这一切,促使他发誓西游天竺佛国,去问学解疑。

唐朝初年,玄奘邀集了一批同伴,向朝廷提出出境西游的申请。但当时国内统一战争仍在进行中,时局不稳,国家严禁僧俗百姓越关出境,玄奘等人的申请未获批准。同伴们碰到阻碍,都打了退堂鼓,放弃了西游的打算。但玄奘没有放弃,他又先后两次提出申请,结果同样被拒绝。机会总是光临有心人,贞观三年(629年),恰逢河南陕西等地遭受雹灾,大灾荒之下,朝廷允许僧俗出外逐食,百姓也可以逃荒要饭。逮着这个机会,玄奘辗转来到凉州(治今甘肃武威)。

逃难者的逃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飘零;有志者的飘零,是一种志在必得的征程。

战乱中的流浪,求法中的飘泊,没有终止玄奘的思索,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在凉州,玄奘应邀讲经,他西行求法的意图也被凉州官府发现。迫令他东还长安,不得延缓。玄奘在慧威法师及弟子的帮助下,迅速逃离凉州,昼伏夜行,风餐露宿,好不容易才到达西部边境城镇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打听清楚西行路线后,玄奘准备出境后先到伊吾国(新疆哈密一带)。但玄奘还未出发,凉州方面已经发现他的西逃,缉拿他的公文很快到达瓜州,公文上写:“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幸亏瓜州具体办案的衙吏李昌信奉佛教,当着玄奘的面撕毁捉拿他的文书,曲法徇情,催他赶快离去西行。但前路茫茫,谁人引路?

也是天助玄奘,这时恰巧有个石槃陀的胡人前来礼佛受戒,交谈之下,愿意做他的徒弟为他引路。第二天黄昏时分,石槃陀带一骑赤色瘦马的老翁来见玄奘,老翁常往返于西行路上,劝玄奘不要冒险西去,他说:“西天路途险恶,在沙海里都以尸骨为路标,成群结队的人说迷失就迷失说没就没了,何况你一个人?”

玄奘说:“我既然发誓西行求法,是决不会东退一步的,即使死在西行路上,我绝不后悔。”

老翁为玄奘的精神所感动,就将自己的赤色老马赠给了玄奘,说:“这是匹识途老马,已随我西行15次了,它也许会帮助你的。”

也许是受白马寺白马驮经一事的影响,在《西游记》里,吴承恩把陪玄奘西行的马设置成了一匹白马。

就这样,玄奘和石槃陀夜晚动身,绕过玉门关的关口,欲渡瓠卢河(今疏勒河,流经玉门关)。

再往前几十里,就是玉门关烽火台监视巡逻区。每个烽火台相距百里,戈卒日夜守备,严防出境之人。除烽火台附近外,中途绝无水草。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同行一夜后,带路的胡人石槃陀变了心,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石槃陀蹑手蹑脚,悄悄来到玄奘面前,突然拔出尖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