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现代社会的孝道

发布时间:2023-07-27 04:05:48作者:大众学佛网

现代的人,喜欢“两个刚刚好”,可是,当他们年老时,又觉得两个是太少。

主办当局要我讲述有关“孝”这个课题,同时暗示我讲一些个人经历的故事,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受邀到电台作访谈录音,过后有一位电台职员问我:“您是否有经历过任何重大的打击?”她的用意是要知道我为何成为佛教徒,大概在她心目中,佛教是给那些经历重大身心打击,无法忍受现实生活的人所信仰的。我告诉她,我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就,也没有受过什么重大打击。我的答案当然使她大失所望。

今天,我在这里和各位谈“孝”这个课题,我一样要告诉各位,我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我与我的双亲是那么的疏远,又那么的亲切。疏远——因为我自十六岁就离家;亲切——因为我深知父母疼爱我,而我也敬爱他们。亲情,看来是那么的平淡,但又是那么的伟大。

亲情似海

“孝”,是我们华人精神文明的精髓。在华人传统思想里,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人生哲学的基础。古人说:“以孝治天下”、“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有子说:“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开始。”佛经里说;“父母是神圣的。”由此可见,华人是如何的重视孝道。

几千年来,华人毫无怀疑的奉行孝道。不幸的,现代社会里,竟有一小撮的人挑战“孝”的概念。这些人认为,父母生我,就有责任与义务养我、育我。父母养育我,只是尽责任与义务,并不算对我施恩。我也不亏欠他们什么。这种无情无义的论调,是相当危险的。胡适曾经写了<我的儿子>这首诗,他的用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即使父母养育儿女是天职,是责任,是责无旁贷;为人子女的还是要有爱心、孝心、感恩心。假如连这种心也没有了,人与禽兽有何分别?实际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深如大海,我们怎能以一句“这是他们应尽的天职”而抹煞之!《父母恩重难报经》里清楚说明,父母对子女有十大重恩:

第一 怀胎守护恩

第二 临产受苦思

第三 生子忘忧恩

第四 咽苦吐甘恩

第五 回干就湿恩

第六 哺乳养育恩

第七 洗洁不净恩

第八 远行忆念恩

第九 深加体恤恩

第十 究竟怜愍恩

父母养育我们,是附带爱心与感情的。这种恩情,是不可能回报的。但为人子女老,我们有义务聊表心意,取悦父母,这就是行孝。

孝是什么呢?孟懿子曾以此问题请教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不要违逆”依孔子所说?孝是以顺为主。有人因此断章取义,指孔子主张愚孝,主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事实上,孔子虽然主张“无违”,但并不是不分是非,一味依从的愚孝。孔子说“无违”,但他同时也说,“服事父母,如果我们觉得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劝谏。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要尊敬父母,但不放弃我们的意思;这样我们也许很辛苦,但我们没有怨恨。”孔子既说“无违”,又说“事父母几谏”,显然孔子所提倡的孝,是合情合理的孝。父母终归是父母,我们若因父母有所不是而难以依从,可以反对,如果反对无效,也不必放弃自己的意思,但仍要尊敬父母。父母与朋友不同,朋友合则来,不合则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则是永远的。

要孝顺父母,就得恭敬的扶养父母。《佛说善生经》里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负起扶养双亲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的本份。这扶养必须是出于恭敬心,不是像喂养犬马一般。孔子曾说:“…??如果只养而不敬,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还有什么不同!”

同时,为人子女者,不应使父母操心,而且要使父母感到光荣。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使到他的父母只为他儿子的疾病操心,那就可以当作孝子。”(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佛说善生经》也提出同样的劝诫,经说:“子女要守护双亲辛苦赚来的财富,勿令失散,要光大门楣,显耀祖宗。”这些传统的劝诫,到今天仍有其价值。为人子女”,若能品行端正,不使父母操心,应算是孝子了;若生为人子,作恶多端,使父母操心,则虽奉养父母甚丰,也难言孝。

父母在世,侍奉敬养,是子女应尽的本份;父母死后,连礼成服,妥为殡殓,也是子女应尽的本份。《佛说善生经》已经明确指出这点。孔子在解释“无违”时,对樊迟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过世后,要依礼葬他们,依礼祭他们。”曾子也说:“我们对亲长的丧事谨慎处理,对祖先的祭祀恭敬从事,那么风俗便自然趋向敦厚了!

”所以,祭拜祖先,并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迷信,而是如孔子所说的:“事死如事生,孝之至也。”当然,祭之繁不如养之丰,我们若平时不孝顺父母,死后才来大事祭拜,就毫无意思了。

行孝难

我们从传统的教导里,可以体会到孝的意义。我们许多人,也尽量的去实践这些传统教导。然而,时代的变迁为行孝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是:

(一)流动性的增加:随着工商社会的兴起,社会流动性( social mobility)增加了。许多人为了生活,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这样一来,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减少了,要亲身照顾扶养父母的机会也减少了。这些流落异乡的子女,一旦在外落地生根,一年难得几次回家探亲,心中不知有多少的无奈。

依以前的传统习惯,女儿嫁出去了,是拨出去的水。但也不过是拨到附近一带罢了。逢初一、十五或是什么大节日,女儿还是第一个回家探亲的。如今,流动性的增加,许多女儿作了远埠的新娘,甚至外国的新娘,她们再也不能随意回娘家探亲了。

(二)忙碌的生活:传统农业生活,虽然忙碌,但工作地点就在住家附近,一家大小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有的是。现代社会,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消闲区等划分得清清楚楚,迫使许多人早出晚归,再加上许多繁忙的应酬、社交活动等,留在家里孝敬双亲的时间也不多了。

(三)女人踏出厨房:现代的工商社会,女人也是主要的生产资源。女人纷纷走出厨房,到社会来工作。男女都出来工作后,留在家中的老人,假如还健壮,能自我照顾,甚至帮忙照顾小孩(写意的安排)的话,那倒不成问题。但假如那老人体弱多病,需要别人扶养照顾的话,谁来照顾他呢?四小家庭的盛行:现代社会,小家庭盛行。传统的三代同堂、多子多孙多福的大家庭没落了。核心家庭的成员不过是一对夫妇及他们的子女。这些子女,将来长大成婚、搬出去自筑爱窝时,这对夫妇将会何等的孤独寂寞。假如这对夫妇仍然健壮,能自己照料自己,而子女新建的核心家庭就在附近,那他们还可以时常到子女家“作客”,共享天伦之乐。但假如这对夫妇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或子女的新家庭建立在百里之外,那谁来扶养孝敬他们呢?

(五)代沟的产生:一般人把代沟定义为“因年龄差距,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隔膜”。这个定义是许多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也因此否定代沟的存在。我认为代沟是存在的,但代沟的存在,并不是由于年龄差距所产生,而是因为上一代与下一代吸收了不同的知识,经历了不同的体验而产生的一种沟通障碍。

这个问题在古时代是不显著的,因为古时代的一切社会变迁都很缓慢。有时候,整百年没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家庭制度等的变化。这样一来,上一代与下一代的沟通也比较顺利。

今天,时代不同了,社会变动急促,短短的十几廿年,整个社会似乎变得完全不一样。以前是顺民,现在是公民;以前是走路或踏脚车,现在是驾车或搭巴士;以前吃中餐,现在吃汉堡包;以前是“多子多孙多福”,现在是“两个刚刚好”;以前看大戏,现在看录影带;以前玩玻璃弹,现在玩电子游戏;以前。。。。。。

这些变动,由资讯科技加以激化。每一天,家庭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外面世界零碎的文化讯息。这些零碎的文化讯息,可以称为“文化碎片”(Cultural fragment)。父母亲、孩子以各自生活圈子中所接受的文化碎片拼凑出自己的小世界。问题是,这许多小世界可能是互相冲突、不协调的。代沟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了。

有了代沟,老一代的与年青一代的难以沟通,难以相处。代沟的问题,带来了许多磨擦与不愉快。

提倡孝道

行孝虽难,并不等于不能行。只要我们仍保有一片孝心,许多难题是可以解决的。要保有这片孝心,我们应努力提倡孝道。

有关如何提倡孝道,我愿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鼓励大家庭:现代的人,喜欢“两个刚刚好”,可是,当他们年老时,又觉得两个是太少。现代的忙碌生活,两个子女所能抽出来陪伴父母的时间,凑起来也是不足够的。假如子女成群,每人只须抽出几分钟,就可以减少老父老母许多的寂寞。

从经济观点来看,两个子女扶养双亲是相当吃力的事。假如由一大群子女来扶养双亲,那每个子女所承担的就不会那么沉重。

我们应该配合政府所推行的七千万人口政策,大事生产。放弃“两个刚刚好”,重举“多子多孙多福”的大旗。

(二)发扬华人传统节日:“孝”是华人精神文明的精髓,华人的每一个传统节日,也因此和“孝”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发扬这些华人传统节日,可以启发人们重视人伦,力行孝道。

华人的传统节日,如除夕、农历新年、端午节、清明、中秋、孝亲节、冬至等,都是值得加以发扬光大的节日。华人社团可以在这些节日裘,主办一些活动,突出孝道的意义。每个华人家庭,也应该在这些节日里,回恢团圆共享天伦的传统。假如我们能培养大节日必须团圆的观念,那生活再忙碌,我们也会放下工作,回家团圆。

有些华人传统节日,其意义已被忘记。我们应努力恢复这些传统节日的原本意义。

(三)认识生日的意义:我们要提倡孝道,就要认真的了解生日的意义。目前一般人把生日当作吃喝玩乐的日子,忘记了生日的原本意义。生日,是我们出生的日子,也是母亲受难的日子。母亲生我们那天,就像在鬼门关外徘徊,母体血流成河,痛苦不堪,如千刀搅割,万箭穿心,死去活来,惨不忍睹。我们庆祝生日,固然为自己的岁月增长而快乐,也应把这一天当作是父母亲日。我们应当在这一天特别照顾父母,逗他们开心,而不是逗自己开心。

(四)改善老人福利:我们的社会,应该多关注老人的福利,培养孝亲敬老的风气。老人在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后,应该享受一些特权。目前一些政府部门、马航、铁道局等机构已开始在这方面作出努力,我们希望更多公、私机构也能参与这项工作,协助塑造一个福利社会。

(五)所得税扣除父母奉养费:这个建议曾被许多人提出,但都没被政府接纳。政府若能接纳这项建议,当有助于肯定孝道的价值。

(六)缩小代沟:代沟使到许多人无法相处。我们这一代没有必要重复上一代的毛病。我们应该慈爱子女,多与子女沟通,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不断的加强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紧跟着时代走。这样,当我们老时,我们是一块宝,而不是废物。

小结

“孝”本是人之本性,华人把这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道德系。这道德系统的价值到今天仍然有效。但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孝道的履行,显得越来越困难。我们必须正确的看待这问题,努力提倡孝道,培养我们的孝心,以期能克服新时代所带来的问题。(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