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佛法在世间
发布时间:2023-10-17 04:01:42作者:大众学佛网
如今,虽然对佛法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懂得佛法要义的人却不多。在那些不学佛的人眼中,学佛是一些受了打击的人消极避世、寻找心灵安慰的一种手段,或者学佛就是通过烧香拜佛来求发财、保平安的一种迷信行为。不仅社会对学佛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观察很多“学佛人”的行为,不难发现也存在诸多偏差:对有些所谓的学佛人来说,学佛就是跑跑庙子,在功德箱里面扔一些功德钱,然后心安理得地在庙里吃吃斋饭;对有些所谓的学佛人来说,学佛就是愤世嫉俗,或者不理世事,似乎学佛也成了他们不好好工作、逃避家庭责任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在有些人那里,学佛似乎就是整天有口无心地念念经文、唱诵唱诵佛号,而对自心中存在的“贪嗔痴慢嫉”等五毒烦恼熟视无睹;而在有些人那里,学佛又成了他们沽名钓誉、假冒斯文的手段,在他们眼里所有不学佛的人或者其他学佛的人都是罪障深重的凡夫,只有他自己没有任何罪障;而在有些人那里,学佛又成了他们拉帮结派、背后对人说长道短的“正当手段”,这些人常常会将佛法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以此消磨光阴;在有些人格恶劣的人那里,佛法又成了对别人进行精神控制、谋求个人私利的工具。总之,种种偏差现象不一而足,这些人虽然表面上打着佛法旗号,而实际上所作所为与佛法毫不相干。
事实上,佛法就是佛法,佛法的真正的面貌并不会因为有些人有意无意的歪曲和蒙蔽而有丝毫的变化。所以,真正想学佛的人,不要被“浮云”遮住了智慧的眼睛。须知,乌云的背后就是晴朗的天空和灿烂的杲日,拔开乌云我们就能见到天日。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事实上,佛法别无神秘之处,太虚大师曾经说过:“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意思是说,学佛就是以佛陀的“行为、言论(佛法)、存心”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即“仰”)和目标(也即“止”),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彻底圆满了,那么这个人就成佛了,如果这样去理解和实践佛法,就是真正将佛法落到了实处。所以,太虚大师告诉我们:学佛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
什么叫完善人格呢?我们原来是自私的,现在渐渐将自私心去除,培养慈悲和利他的秉性,这就是完善人格!原来是贪得无厌的,并且拥有得再多也不快乐,现在知足常乐了,这就是完善人格!原来对家人和朋友动则得咎、为一点小事也会耿耿于怀、喋喋不休地抱怨,现在变得宽容了,这就是完善人格!原来是目空一切、处处以自我中心的,现在变得谦虚和顺了,这就是完善人格!原来别人得到一点财富和名声,自己内心也要无端刺痛的,现在变得“别人得到就像自己得到、别人失去就像自己失去一样”了,这就是完善人格!原来是“好吃懒做想发财”的,现在变得勤勉了,不去注重个人的享乐了,而是去关心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的痛苦了,这就是完善人格!原来是愚昧不堪的,对什么样的行为、言语和思想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根本不去加以分析和观察的,现在开始观察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并且知道如何善加取舍自己的“身口意”了,这就是完善人格!
《五灯会元》第二卷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是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有一次他去参访鸟窠禅师,请教鸟窠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鸟窠禅师回答他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小孩都知道这句话,难道佛法就这么简单吗?”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事实上,鸟窠禅师对佛法的诠释和太虚大师的说法完全是一致的。什么是“恶”呢?在自私心驱动下,心中泛起的种种“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心念以及在这些烦恼心念的驱使下所发动的种种行为和语言,是“暂时的恶”;对“诸法无我”实相以及对事物发展的正确因果关系处于“未知、谬知和犹豫”的状态,这是“究竟的恶”。什么是“善”呢?心中生起的种种无我、利他之心念,以及在这些心念驱使下的种种行为和语言,就是“暂时的善”;对“诸法无我”实相以及事物发展的正确因果关系洞彻了然,并且善于取舍,这就是“究竟的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也即将自己“身口意”中种种暂时和究竟的恶给去除,培养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善!
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也谆谆教诲我们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意思是说,无论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佛法,它们的落实之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以及这六根的对境去寻觅无上菩提,就好像寻找根本不存在的“兔角”一样。 世俗谛的佛法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时“身口意”的选择之法。因为世间的一切无不处在“因果”规律之中,“如是因”得到“如是果”,因果规律是最无情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律谁也无法改变。同样,世间的一切“安乐果”是由“安乐因”所致,世间的一切“痛苦果”是由“痛苦因”所致。所以学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时选择正确的身口意、去除错误的身口意,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选择自己的身口意,我们就能从安乐走向安乐。即便是胜义谛的空性,也不能离开世俗的显现,实际上佛法中所说的“空”是世间一切万法所具有的属性,离开了万法的存在去想象一个所谓的“空”,也好像去寻找“兔角”,如《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后,当你在佛堂里面敬香的时候,假如你的家人此时正在佛堂外伤心或者对你不满,你最好先暂时放下手头的香,用耐心和慈悲去安慰自己的家人,用好语去消除他们对你的不满。因为形式上的敬香不是真正的佛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训练自己的慈悲心、去除自私心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真正的佛法!以后,当你的佛友请你去“跑庙”、而不是为了听经闻法的时候,如果你家中的老母此时正需要你的照顾,你最好且先暂时拒绝东奔西走,因为家中老母是真正的佛陀,将老母当佛陀一样恭敬伺候,将累积无边的福德和资粮!假如你嘴上一边念着佛号,心中还念念不忘世间的享乐,或者心里还在为某件事情愤愤不平,你此时最好停下来认真地问问自己:“我念诵佛号到底为了什么?”以后,假如我们和佛友在一起谈论的不是修行,而是张三李四的过失,请问问自己:“我们是学佛人吗?”
所以,佛法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学佛就是按照佛法的精神学会正确地做人!
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完善人格去谈论或行持所谓的佛法,犹如纸上谈兵一样,没有任何实义。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