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明如居士:大家一起来学《感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04:04:39作者:大众学佛网
明如居士:大家一起来学《感应篇》!

我们知道,在此轮回的长河中,没有一个众生不在苦苦地追寻着安乐,但是以佛陀的慧眼现量看见,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最后只能得到痛苦。宗萨钦哲仁波切所著的《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中说:“请您展开无尽的悲心之网,慈悲地拥抱这一切受苦的众生,他们无止尽地追逐快乐,却只带来不幸与伤悲。”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悲惨的结果呢?大悲的佛陀告诉我们:是存在于众生相续中的愚昧。所谓愚昧,就是对自己、他人乃至宇宙的真相还处在未知或谬知的状态。由于内心的愚昧,所作所为就背离了因果之道——明明是安乐因,却避之唯恐不及;明明是痛苦因,却趋之若鹜、万夫莫挡。正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众生不欲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又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大圆满前行》中更明确地说:“所有这些具有大恩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修持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所作背道而驰,入于邪道,就像盲人独留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非常迷茫,这些众生多么可怜啊!”

对照圣人的教言,反省当今时代的很多人,他们简单地将幸福与金钱、地位、美食、住处、美色等身外之物划等号,错误地以为只要拥有了这些,就可以拥有快乐。但是,当他们苦苦地追求这些外在的物质享受时,却发现自己离快乐愈来愈遥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安乐的因唯一是内心的善念,而不是这些身外之物;仅仅得到这些外在的物质享受,但内心缺乏知足感恩等善念,即便置身于黄金做成的宫殿中,快乐也永远没有有机会在内心驻留。此外,他们在“拥有了物质财富就等同于拥有了快乐”这个邪见的驱使下,不择手段地非理妄求身外之财富,于是造下了非常可怕的不善业,所以等待他们的就只有痛苦。

众生追求安乐的动机并没有错,也是一个智者应当竭尽全力所要做的事情,错就错在用错了方法。所以,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真正负责的人,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一下古今中外的圣人们所教导的真正的离苦得乐之道。

我们应当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宇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观察到的一切现象,都受着一个巨大规律的支配,我们只有按照这个规律行事,才能顺利地达成离苦得乐的目标。这个隐藏在一切万法背后的规律就是佛陀所宣说的因果律。佛陀所宣说的三藏十二部,都是在向人们昭示着这个宇宙间永恒的法则、恒古的定律——在小乘的经典里面,这个定律被称作“十二因缘”;在大乘唯识的教典里面,这个定律被称作“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大乘中观的教典里面,这个定律被称作“缘起性空”。因果律在这些宗派的教典里面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却被阐述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我们只有沿着佛陀所指引的离苦得乐之道前进,才可能真正获得安乐,远离痛苦。

也有不少修行人,虽然知道“因果律”这个词汇,对因果律的大致描述也略知一二,但对因果律的本质以及细微之处仍是似懂非懂。在这种状态下,要想获得修行的进步,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藏地高僧仲敦巴曾教诫说:“仁者!你的心不要太粗大,因果之相太细微了。”

也有一些修行人,热衷于谈论空性,而不重视因果。他们认为空性是高深之法,而因果只是浅显之法。从他们所执持的这个对空性与因果的见解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空性的理解实际上已经走入误区,将空性理解成了一个与因果无关的事。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完全是对空性的大邪见。麦彭尊者在《定解宝灯论》中说:检查一个人对空性的修持是否真正进步了,就看他对取舍因果的信心是否增上了。如果增上了,就说明所修持的空性是无误正确的;如果没有增上甚至减退了,说明所修持的空性已经堕在了断边,应当幡然醒悟,悬崖勒马。这是因为空性的“空基”就是因果,离开了因果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空性;而因果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是因为空性,离开了空性这个基础,因果律就根本没有成立的可能。

康垅巴尊者曾对朴穷瓦尊者说:“善知识仲敦巴曾说,唯有业果极为紧要,可是现今人们对业果的讲说、听闻和修习都不是那么重视,但我认为单单这个业果也是极难修持的。”朴穷瓦尊者回答说:“确实如此。”

所以,每一个智者都应当高度重视因果律的讲闻、思维与修习,将修学的重点放在因果的闻思修上。这一次,我们打算通过学习《感应篇》,来培养因果正见以及取舍因果的能力。

有人问:宣说因果的教典很多,为什么要选择《感应篇》来学习呢?另外,《感应篇》不是道家的著作吗?我们佛弟子为什么要选择道家的论典来学习呢?答:选择《感应篇》来学习的理由如下:

一、通常的因果典籍只是略说因果的原理与总相,像《感应篇》这样,将善恶之事进行详细例举的论典不是很多。要想仔细取舍因果,就需要对善恶之事进行详细观察,观察得越具体越好,越细致越好,这样就能对照自己的身口意进行善恶取舍。

这一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一些具体的善恶事相进行观察,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对照取舍。

二、《感应篇》虽属道教典籍,但是在汉传佛教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略。近代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一生弘扬此书不遗余力,他说:“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又说:“《感应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使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意思是说,《感应篇》直接陈述了善恶之事,让人一目了然,对修行人非常有益。从道理上大谈因果,但不涉及具体的善恶取舍之事相,这只是想在理论上高人一等,实际所谈的因果全部都落空了。又说:“儿女从小,即为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感应篇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此外,当代高僧净空老法师也竭力弘扬《感应篇》,谆谆劝勉佛弟子,日常要用《感应篇》来对照自己的行为。

三、《感应篇》虽是道教典籍,然印光大师教诫说:“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以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意思是说,我们不必在这部论典是谁所著之上纠结,只要取书中对人心有益的观点接纳即可,这就是不以人废言——不能因阐述真理之人的地位低下,就不采纳他所说的真理。此外,圣人佛陀说法,也没有规定一定要用他指定的语言来宣说,只要将其所宣说的利益世道人心的道理包括在所说的言语中即可。《感应篇》虽是道家老子所著,但其内容与佛陀所宣说的利益世人的因果律并无二致,所以我们不应因人而废言。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