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法显从长安出发 西行佛国天竺求经后取海路独自回国

发布时间:2023-08-19 04:02:13作者:大众学佛网
法显从长安出发 西行佛国天竺求经后取海路独自回国

法显,东晋高僧,隆安三年(公元399年),65岁的法显从长安出发,与十余人西行求法,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十三年后,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思念故土,携带所求佛经,取海路独自回国。鲁迅曾评价法显是 空前之伟人,中华之脊梁 ,余秋雨也曾在他的书中感叹, 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65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对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也说明一种信仰会产生多大的生命力量 。

据资料记载,法显俗姓为龚,关于法显是哪里人存在较大争论,有记载称法显为 平阳沙门 人,山西临汾人认为平阳就是临汾。为此,临汾召开了两个关于法显的高端学术会议。2009年10月17日,法显纪念馆在临汾落成。但长治人认为法显是襄垣县人,据当地人称,法显出生于该县龚家沟村,村里也一直有此传说。

2019年2月2日,徒步第三十三天,我来到襄垣县虒亭镇,去镇政府保安室咨询得知,虒亭镇有个牙医诊所是法显研究会联络点,位置在镇中央十字路口,我随即前往。

当推开诊所门后发现,是个特别简陋的地方,空无一人。只能稍事等待,没过一会儿回来个衣着寒酸的大爷,但看样子应该是诊所的负责人。经简单沟通,大爷得知我在找寻法显故里线索,异常高兴地指着挂在墙上的牌匾,说这就是他们研究会在民政局申办的社会团体证书。

随后大爷从办公抽屉里拿出几张A4纸打印的会员通讯录,一一和会员进行联络。没过多久,这个小诊所开始热闹起来,聚了很多衣着简朴的老乡,七言八语地谈论起来他们对法显的认知。正在大伙热烈地议论时,又进来了一位身材有些发福的大爷,有人给介绍说这是他们法显研究会的老会长。于是跟老会长咨询,得知了法显研究会的缘起。

做完采访之后,有位副会长提出可以去法显的出生地看看,那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个小型纪念馆。我听闻此言连声说好,此时恰逢中午时刻,在和副会长吃完当地特色拉面后,副会长在镇上租了辆车,我们驱车前往龚家沟 法显的出生地。

车在村间小路行驶了十几分钟,我们来到龚家沟一个偏僻的小山坡旁,道路狭窄面包车无法再继续行驶,我们只好徒步前往,在翻上一个小山坡后,有一孔典型的北方窑洞映入眼帘,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显然许久没有人来过了,窑洞旁边有一组红砖砌成的墙,上面镶嵌着 法显故居 四个大字。

看管大爷在换了几把钥匙后,终于打开了锈迹斑驳的锁,推开门后,眼前是一孔残破不堪的窑洞,正中央案台供奉着一尊用劣质颜料涂抹的有些简陋的塑像,塑像上沾满了灰尘,塑像背后还供奉着一个小塑像。据看管大爷讲,那个小塑像是他从旁边山坡上搬下来的,原来法显的故居在离这个窑洞不到50米的山坡上,但是坡高路陡,不便于参观并且房屋也早已破败不堪,于是看管大爷捐出自家的一孔窑洞用来供奉法显。

言谈中,我有些好奇并询问大爷为何要义务看守法显故居,大爷提及在很小的时候,他和他爷爷一起住,他爷爷常跟他提 咱们村出过一个了不起的大和尚,还去过外国。 虽懵懵懂懂,但大爷还是记了下来,后来大爷逐渐知道了这个大和尚名叫法显。

法显自幼家境贫寒,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送他到寺院当了小和尚。法显未成年时,父母先后去世。二十岁时,法显在寺院受了戒律。三十多岁的时候,法显来到当时的北方佛学中心之一,后秦统治下的都城长安。在这里,法显的佛学造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法显学佛所处的时期,正是诸国纷争的局面,而此时佛典大都由新疆于阗传入,并非梵文原本,在传译经典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以及对佛教义理的理解偏颇等情况,使得僧人修行环境非常恶劣,以致同时期的高僧慧远也感叹 律藏残缺,远慨其道缺 ,而这迫切需要律学经典来规范当时的佛教以及僧人的行为,故法显立志要西行佛国天竺求经。

其实写到这里,我亦有所感悟。查过很多资料,发现文献和媒体都认为法显是西行求法第一人,但严谨来说并非如此。

在法显之前,还有一位僧人踏上漫漫的西行路取经。他的法号是八戒。你没看错,这个名字和西游记里八戒名字一样,但他比西游记里的八戒要早出现一千多年。

八戒,本名朱士行。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西安长安区)出发,走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进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圆寂,享年79岁。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朱士行去西域取经比法显还要早100多年。不过你再认真推敲,就会发现,朱士行虽然西行求法,但他没有走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他只是抵达了今天新疆和田地区,在那里求得佛经,而法显是到了佛陀的故乡。所以更严谨的表述应该是:法显不仅是西行求法的创辟者,而且是从陆上丝路 西越紫塞 而往,从海上丝路 南渡沧溟 而归的求法第一人。

你看吧,历史带给我们的就是重重迷雾。所以行走的好处就是,实地探访,拨云见日。

好了,言归正传,法显从长安出发时已是65岁高龄,他们一行数人,经行流沙河时(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带),大漠如雪,茫茫一片,举目四顾,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能以人的枯骨来认定道路。行至葱岭(今昆仑山、天山一带),更加难走。岭上终年积雪,风雪不断,沙砾满天。与法显同行的众人,有中途返回的,有客死他乡的,有留在当地的。纵使法显意志坚决,也难免有孤独之感,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法显取经的初心,他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和道整抵达了佛陀的故乡。

法显在外历时数年,历经30多个国家,包括今日我国的西北地区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法显经过了千辛万苦,在印度确实找到了他寻求的戒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摩诃僧祇律》四十卷。法显决心将这些佛经带回中国,但和法显同行的道整法师,看到印度戒律齐全,适合修行,决定留下来,法显只好独自踏上回乡的旅程。

这一年,法显已经70岁了。

经海路归国后,法显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并写作《佛国记》。这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春天的及时雨,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梁启超评价法显: 横雪山而入天竺,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我们经常提到不忘初心和坚持信念。

初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正是因为初心和信念支撑,法显一路西行,渡海东归,九死一生而在所不惜。初心和信念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摸索,在失败中不断奋斗,在挫折中不忘追求。

大师虽远去,但他不畏艰难,坚守使命的精神,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心神往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