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师: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反思(五)
发布时间:2023-05-01 07:09:53作者:大众学佛网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反思(五)
本来《禅苑清规》、《敕修百丈清规》对丛林的管理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与方法,兹作一简要说明。
寺院,古来称为丛林,。”《百丈丛林清规正义记》曰:“律中,凡四僧以上,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游事,如水乳和,皆名丛林。”所以丛林以平等修行为宗旨。丛林之产权,按照古来说法叫“十方丛林”,十方者,尽虚空界也,即寺院的财产不属于哪一个人的,甚至不属于僧团的,是属于十方所有一切众生的,僧团只是有使用权,没有占有的所有权。在管理上,丛林分班首与执事,班首分四大班首,执事总体来说有八大执事。八大执事是具体处理寺院僧团的日常事务者,古代寺院八大执事即分别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名纠察)、维那(寺院监察)、典座(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堂负责人)及书记等。各丛林根据自身的特点,所设的八大执事不尽相同。
四大班首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堂主的预备则是书记了。班首是寺院的表率与决策者,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首座亦云上座,是“表率丛林人天眼目,分座说法,开凿后昆,坐禅领众,谨守条章,斋粥精粗,勉喻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罚,老病亡殁,垂恤送终。凡众之事,皆得举行,如衣有领、如网有纲也”[1]西堂才德不愧为班首,他负有教化僧众、宣讲开示的责任。后堂则“辅赞宗风,轨则庄端为从模范”,堂主者,是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以代理和尚说法,后世便把堂主说法,叫作小参。书记则有文思敏捷、书法精良、词章通利的僧人任之,古来由书记而进升堂主,由堂主而进升后堂,由后堂进升西堂,由西堂而进升道座。丛林中有一句老话叫“千年的班首,万年的首座”,因而四大班首相当于寺院资历与修行的元老,他们不管具体寺务,但寺院有重大事情要处理时,住持亦须请四大班首们一起处理或决议全寺或大众的事。
所以古来丛林管理也是一种民主集中的管理,住持的任选一方面由四大班首共议中产生,住持则主持一方佛教,兼有负责总理全寺具体寺务的职能。从这个职能上可以看出,古来丛林的管理分为决策层与执行层,住持一方面是决策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是具体管理的关键。同时方丈也受制于四大班首,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体制,决策者不参与具体寺务,具体寺务的执行由另外的人执行,方丈起到了中心协调节器与关键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丛林的方丈一般三年一换,当前中国佛教协会规定方丈可连选连任不超过三届。那么,回顾中西方现今管理的体制,以董事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来说,那么形成对比:公司的产权是属于股民的,就相当于寺院的产权属于十方每一个人的;四大班首就相当于董事会,代表十方每一个人的利益,即是佛教的根本利益;方丈相当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现今称为CEO(向公司的董事会负责,而且往往就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在公司或组织内部拥有最终的执行权力。在有的企业中首席执行官可能同时又是董事会主席和公司的总裁),八大执事,则相当于各部门的负责人,即部门总经理。CEO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它的权力非常大。董事会成立小董事会,其主要职能是选择、考评和制定以CEO为中心的管理层及其薪酬制度——这与四大班首议事决策相应。此这种互相制约与监督的管理方式,在当今西方奉为就为优秀的办法,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寺院管理中早已实施。
由于寺院的随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发现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佛教协会提出新的办法,寺院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寺管会作为决策层,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进行管理。虽然中国佛教协会颁布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退职的规定》,取得佛教寺院管理上的一些成效,但是针对佛教界现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个人主义、一言堂等现象仍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改善,诚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老和尚在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中说:“寺院要在继承和健全丛林组织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管理,改变‘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宗法制、任人唯亲等有碍佛教事业发展的管理模式,绝不容许十方丛林重新沦为子孙庙。”2003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的报告中说:“汉传佛教寺院,都要遵照本会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办法、通则和规定,建立健全两序大众按期推选或礼请住持以及住持到期退位制度;执行住持请职制、僧团羯磨制、十方选贤制,住持请职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要把有较高佛教学识、德才兼备的僧人选到重要岗位上,防止将十方丛林变成子孙庙。”这个问题,1935年,也就是七十二年前,太虚大师在《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中说过:“中国民族以至中国佛教最大的弱点,则在家族性太深,中国佛教僧寺亦变为一个一个家族,此为中国僧寺没法整兴的症结处,若能医好此病症,中国佛教乃可重振。”[2]可谓语重心长,点明了中国佛教的问题的根结所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路上经历了风风雨雨,对佛教发展关注的有识之士也十分重视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好的制度也靠人执行,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相信中国佛教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好,佛教对社会与人类的精神贡献越来越大,成佛作祖、了生脱死者越来越多,太虚大师亦会含笑于常寂光中了!
--------------------------------------------------------------------------------
[1] 《禅苑清规》,《大正藏》第48册,P1131
[2] 《太虚大师全书》之《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
--------------------------------------------------------------------------------
本文发表于上海玉佛寺主办之《觉群》2008第2期总第38,收录于觉醒主编之《佛教与现代化》,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