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诞辰丨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发布时间:2024-11-12 04:34:32作者:大众学佛网
六祖慧能诞辰丨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中国美学史上,至少有过两次意义巨大的突破,一次是在先秦,由庄子完成,另一次是历经魏晋至唐宋,又分为两波,一是玄学美学,一是禅宗美学。到了六祖慧能,更是把人的主体性推到了极致。 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创始人,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638年2月27日,六祖惠能大师出生。他的一生充满神奇:先悟佛道以入佛门,先成佛祖后落发为僧,凭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传得了五祖的衣体,使佛教禅宗思想和禅文化发展在中国达到了巅峰。 何为坐禅?……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随其心静,则佛土净。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在佛教经典中,“慈”和“悲”并不是一个意思,慈是指与众同乐,悲是指去众生苦。《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将“苦”视为世间万法的根本相状,修行的目的在于脱离苦海。 王维笃信佛教,热忱禅宗,拜慧能嫡传弟子神会为师。一生追求一种玄妙空灵、清淡悠远之美。他曾撰《六祖能禅师碑铭》,高度赞颂慧能。到晚年,他的艺术达到了诗、画、禅三者圆融无碍的境界。多次表示要“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送蔡毋校书弃官还江东》),于淡泊空寂的生活环境中,获得解脱。他认为,只要抛却了自身的尘念,就能断除一切烦恼,求得心灵的安宁:“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与魏居士书》)指出,世人之所以会产生人生如朝露之感,乃是因为自己的尘念未除,“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人们之所以会感受疾病和贫苦,乃是因为自己恋生与贪求之欲未灭,“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如果无所追求,除却烦恼,也就无所谓痛苦了。 烦恼因人的欲望而来,无外乎贪、嗔、痴。惟有布施可转化贪欲,慈悲用以应对嗔怒,智慧来化解愚痴。慧能把定慧比为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顿悟没有阶级,人人皆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自由是禅根本的追求,以生命为主体,洞察人生命的本性,将人从奴役的状态解放到自由。这里没有消极自由,也就没有真正的积极自由。只有当你拥有不做某事的自由时,才会拥有做其它事的自由。只有当你有权利拒绝某事的时侯,你对这同一件事的接受才会是真正自由的。换句话说,只有当你能说“否”的时候,你所说的“是”才是真实的。 世上人们的自我本性常呈现浮动漂游的状态,就好像在天空中时常盖覆的浮云,一切法都存在于自我本性当中,如同天空永远清堪,日月永远光明,而被浮云覆盖后,上面虽明亮,下面世间却遁入黑暗。忽然遇到风起吹动,浮云驱散,则上下全部通明透彻,一切景象全部呈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教认为,为了显露自己的真,就必须破除自己的种种妄,才能解脱生死烦恼,觉悟生命的本来面目,回归生命的本源。其实妄即是真。因妄起真,有真才有妄。好比必须有水,风吹才起波浪。若无水,只有风吹,波浪从何而起呢?真和妄的关系正如波浪与水是一样的。这个真不在别处,而在妄处。世人只需一念之间的转换,妄即可成真,而往往因为世人不能认识到真,才会被妄,妄念无休。而真就藏在自性之中。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本性原本就是清净的:无生死、无是非,不増不减,不来不去,无凡无圣。慧能充分意识到本性中的邪见、愚痴、正见、智慧,提出众生应该自己度自己。“各须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是者,名为真度。就是要摆脱和擬弃一切与本性对峙的感性的虚妄和理性的偏误,拥有一种解脱烦恼后的澄明清净心。 【书籍推荐】
[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