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法师:《不理》文摘29
发布时间:2023-10-19 04:04:47作者:大众学佛网随顺世缘靠智慧
我们要想能够做到真正地随顺世缘,就要修行自己。要想最快最好地修行自己,参禅做功夫是最佳的途径。正是因为这个途径简捷,所以要求也特别高,需要有大气概的大丈夫汉才能做得来。这就要靠我们强烈的了生脱死之心,才能激励出这样的气概。
所以要想随顺世缘,要想好好地修行,必须先具有一个很强烈的了生脱死之心。这样的道理在祖师们的警策里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虚堂和尚的这一段话真是把我们的问题全说到了。新学老参不同之病,用功入手,精进勇猛无微不至,要好好牢记在心。我就不说什么了,大家看原文吧。
一句子,古佛说不到——玉转珠回。一句子,老胡不将来——填沟塞壑。说不到,不将来,笑指文殊在五台。便与么去,已落诸人窠臼里。所以古德教人参禅,先要参取涅槃堂里禅。其间传佛心宗,续佛慧命,且置之一边。何故?盖涅槃乃死生切要之地。眼光欲落未落,火风欲散未散,如刀割肉,似箭攒心。那时要得用万一,不觉不知,被他移入驴胎马腹里,卒难得出。出家儿尤宜着鞭,袈裟下失人身,万劫不复。每日不要只管理会他人闲事,尔自己分上,无量劫来,如洪波大浪,未尝休息。一日十二个时辰,阿那个一时无走作来?一粥一饭,无走作么。
开单展钵,无走作么。进退揖让,无走作么。语言谈论,无走作么。蓦然打个困来,便乃落在阴界中,头出头没。尔醒时,一段孤明历历底,阿谁作主?既无人作主,火风未散,阳魄未飞,早成隔生人也。大难大难,棒打石人头,剥剥论实事,节物速化,法道浸微。有志于此段切者,寻师择友,如救头然,终不为身衣口食,观山玩水,悠悠送日。尔若真个信得及,莫教一日被尔捱得透,百千法门无量妙义毕矣。便能成就一切法,破坏一切法,出三界二十五有,通一切有无障碍。春花秋叶,云腾鸟飞,皆吾藏中。无一事不契真如,无一法不顺正理,自是明暗相凌,不能得到无依独脱之地。乃有新学久参,致使丛林正气日消,佛祖慧命悬绝。且如新学比丘,才入门来,先以生死大事未明为辞,放下笠子,坐得一年半载,既不善用工,则无所入,便起错用心,辊入无明窠子里,以文言义句,为日益之学。岁月既往,豪迈之气日高,味道之心日远。殊不知,得失在心,煎熬万状,要如临济三年不出僧堂,无复得也。看他一旦奋发,惊群动众,临机通变,如俊鹰快鹞,搏风搏日,拟寻其影迹,了不可得。要到者个田地,急须扬却从前学解明昧两岐,捱教通身如热铁团子,与死为邻,拈一个古人话头,抛在面前,如生冤家,昼夜如坐芒刺,自有穿透底时节。切不得泥着坐相,坐时须要方便,里面既无主宰,徒尔劳神。古德道,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参禅须参活句,不参死句,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此是新学比丘之程限也。中间久参宿将发足超方,亦有打头不遇恶辣手段底宗匠,坐在见地,虽甘心枯志忘形,钻之仰之,淘之汰之,但装重己见而已。不能脱去鹘臭布衫,一旦时缘成稔,出来为人取与之间,应机不妙。盖从殊胜境界中得,被人盖覆将来,便乃辨他不出。所以性敏者多不得道,自高者多耻下问,此酌然之理。我记得刚出家的时候,就看到宏智祖师的《省病僧》:“访旧论怀实可伤,经年独卧涅槃堂。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病后始知身自苦,健时多为别人忙。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所以对先参涅槃堂里禅,特别在意。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很多了生脱死心切的居士,他们大多一直想出家,但是因为事业与家庭的关系而不能实现,所以就在家中非常精进地用功,其精进程度使得周边的人常常不安。很多人就对他们进行劝说,希望他们能把握好学佛与事业的关系。
我也常常通过交流之后知道,他们的精进程度很令人吃惊。他们总是规定自己每天要诵多少多少部经,不管事情多么忙,回家多晚,也一定要完成自己定下的功课,理由就是一部经不能分段诵,要一口气诵完。长久这样,他们的身体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精进用功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管这个色壳子或者说无尽地向这个色壳子索取,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常常说要以假修真,这个色壳子虽然是假的,但是,我们还要靠这个假的色壳子来修道,从而开发自己的智慧乃至开悟度众生。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地维护这个色壳子,让它为我们的修道做好自己的工作。
所以,我就告诫他们不要不安,一口气诵不完一部经是很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不安,即使是我们出家人,也不总能一口气诵完一部经。但是,精进的心是要保持的。应该知道,我们因为自己的身体能力有限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我们自己的业障,障碍了我们修道,从而要发起自己的惭愧心。把握好惭愧与不安的度,这样最多地保持自己的精进之心。这就是我们应该经常保持的状态。
应该知道,佛陀教导我们修道的三十七道品中,就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修道的,可见精进在修道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身体能力与精进的度量,既不能因为精进而用坏了我们的色壳子,更不能因为过度保护色壳子而放弃精进。这就是我们处理好惭愧不安与精进的标准。
所以,要步入正确的修行之路,我们除了需要有强烈的了生脱死之心以外,还要靠我们的智慧。用更高的智慧才能确保更精进勇猛去修道,去证果,去觉悟人生,去奉献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最后才能步入正确的修行之路,才能真正地做到随顺世缘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