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佛教的苦乐观
发布时间:2023-10-17 04:04:34作者:大众学佛网
快乐和痛苦源于自心看待外境事物的思想和态度,而非源于外境本身,所以获得安乐的根本方法应当是调整自心而不是调整外境。这是佛教的苦乐观,也是佛教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一个人只有深刻理解了佛教的苦乐观所揭示的苦乐真相,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佛门并理解修心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理解了心灵的取舍对苦乐的作用,才可能真正珍视佛陀所宣说的一切修心的法门并自觉自愿地开始修心;一个人也只有对苦乐真相有了坚定不移的定解,才能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可以舍弃世人难以割舍的世间名利毅然走上修心之路,并在世人认为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自得其乐,内心保持安乐与祥和;一个人也只有明白了佛教的苦乐观,才能真正关闭痛苦之门,登入安乐的殿堂。
很多不懂佛法的人看到出家的修行人在物质上一无所有,穿吃住都很简单,于是心里生起悲悯,并说:“这些出家人多么可怜啊!他们没有家庭,没有像样的住房,每天只是吃一点素菜,穿得也那么简单,并且身无分文!”在《修心七要》中说,这些人对出家的修行人所产生的悲悯是“颠倒”的,显示了他们对佛法和心灵奥秘的一无所知。为什么说这种悲悯是“颠倒”的呢?因为在真正的修行人眼中,那些拥有很多外在财富、名声和受用并被其缠缚而使自心不得自在的人,才是真正需要悲悯的对象,因为这些人还不懂得心灵的奥秘,还不懂得快乐源于自心并且无需向外境“乞讨”而得的道理。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会一直在外境的苦海中流浪,他们一切趋乐避苦的行为最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大乘佛教大悲心的修法中,一个大乘菩萨也主要是通过观察众生因为不明白心灵奥秘而在外境苦海中追逐安乐的事实和现状而对众生生起大悲心。
那么如何调整自心呢?在华智仁波切所著的《屠夫真言》中,将“调整自心”分为“暂时调整”和“究竟调整”两个层次。
所谓“暂时调整”就是“取舍心念”,或者说“断恶行善”,也即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境之后,将那些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现在和未来痛苦的烦恼心念给去除,而只让那些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现在和未来安乐的善心生起。从暂时意义上来说,选择自心对待种种外境的态度,是我们获得人天安乐的根本。恶心断除,恶行和恶语就无由而生;善心生起,则善行和善语就会随念而生。仔细观察自心就会知道,善心生起的当下我们的心自然就是安乐祥和的,恶心生起的当下我们的心自然就是痛苦和不安的。不仅如此,善心所导致的善行和善语还会带给别人以安乐,恶心所驱使的恶行和恶语还会造成别人的痛苦。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即便我们处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内心也一定是祥和安乐的;如果我们的心是恶的,即便我们处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内心也必然是焦虑痛苦的。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告诫人们:“休将自己心田昧”,这是告诫人们不要让贪嗔痴慢嫉等恶心在心中生起,或者一旦恶心在自己心中生起了,就要迅速断除,不要让恶心长久驻留在自己的心田。为什么呢?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每个人的心的本性是善良的。这里“人之初”的“初”不是时间上的“初”,而是空间现象上的“初”,人之“初”是心,而心之“初”是光明、空性和大悲,所以“人之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本具的佛性——也即心的本性。犹如明镜蒙上灰尘之后,镜子的光明就会被蒙蔽,同样,如果我们任凭各种恶心念在心中驻留,久久就会将自心本具的安乐给扼杀掉。所以,一个希望得到安乐的人千万不要用恶心念来蒙蔽自己的心田,使之失去安乐和觉悟。如果一个人任凭恶心肆意停留在心中,这个人的心灵就会渐渐堕落到痛苦和愚昧的深渊中去,慢慢地这个人就会投生到三恶道中去,并且轮转无休。
那么,什么是“究竟调整自心”呢?所谓“究竟调整自心”就是认识心的本性并安住于心的本性之中。究竟调整自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深刻观察心念的来处、住处和去处认识心的本性;第二阶段是在认识心性的基础上安住于心性之中。
吾等至尊导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性犹如虚空一般一尘不染,又犹如日轮一样光明遍照,心性的空性与光明和我们“六根”所对的变化无常的“六尘”不同,是无有任何生灭的常法,犹如金刚一样无有坏灭。什么人能够安住于光明和空性的心性中,什么人就一定会得到究竟永恒的大安乐。众生之所以得不到究竟永恒的安乐就是因为他们将安乐寄托于无常迁变的外境之上,所以至今他们仍像乞丐一样,在外境的苦海中追逐。
能够痛苦的是我们的心念,能够快乐的也是我们的心念。无始以来,无数个痛苦和快乐的心念曾经在我们的心中生起、驻留和消亡过,可是奇怪的是,我们至今还不认识这些心念的本来面目!也很少有众生去认真检视过自心中生起的种种心念的本质——它是什么颜色?它有什么形状?在念头没有生起之前,念头是如何酝酿成熟的?
在念头生起来的时候,它到底停留在身体的什么确切部位?念头消失之后,它又去了什么地方?一个外境的恩人或仇人,我们可以用眼睛清楚地看到其身体,用耳朵听到其说话的声音;一朵在外境上真实存在的鲜花,我们也可以用眼睛看清楚它的颜色和形状,并用鼻子闻到它的香味。可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种种心念的“庐山真面目”,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所以,我们应当不断检视自心中所生起的种种心念,并试图认识其本质。十方三世诸佛皆是通过“观察心性、认识心性、安住心性”这个最根本的方法而证悟无上菩提的!
通过取舍善恶心念来调整自心,我们可以得到暂时的安乐;通过观察心性、认识心性和安住心性来调整自心,我们可以得到究竟的安乐。这就是佛教的苦乐观!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