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时辰养生法”
发布时间:2020-03-16 11:24:15作者:大众学佛网关于“十二时辰养生法”每一天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十二时辰养生法。12时辰流注图如下:
12时辰流注图
看“十二药叉曼陀罗”,也就是详细地来分解、来讲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把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的状况告诉我们了。
有一首气血流注时辰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以下是上师在讲十二时辰时,里面讲到的一些辅助保健养生的方法和方剂。
症:肺气不足,咽炎,喉咙不好。
方:用一点干的白木耳十五克,然后用水泡一晚上,第二天把它撕碎,再放三克西洋参,十粒红枣,把红枣劈开,然后就放一点点冰糖去熬水喝,这样炖服的话能够补肺降火,养胃生津。
忌:感冒很严重,流鼻水流个不停,这个时候不要喝了,热咳、有黄痰也是不适合。
症:腹泻,便秘,青春痘。
方:很简单按一下合谷穴,我们两个虎口相交叉,大拇指跟食指内外结合,像钳子一样夹住这个地方就是合谷穴,你夹住三分钟。你每天早上起来这么夹住三分钟,另一边也夹住三分钟,大肠经就通了。
症:肿瘤病人,经过放化疗后,白细胞急剧下降。
方:每天早餐的时候用六十克的薏苡仁做成粥,煮稀一点不加盐就这么吃,这个薏苡仁就能够健脾化湿,有抗癌的作用。
症:心脏功能就不太好
方:睡以前用几分钟来按摩一下原穴。
心经上的原穴就是神门穴。一边用大拇指按两分钟。神门在哪里?手掌朝天你会发现这个地方有一个小窝,你手掌朝天看到这个小窝就是神门了。还有一种保护它的心包经,心脏外面有层膜——心包膜。同样的,这个是刚刚说了是神门,是心经,你转到中间来跟这个中指相对,这一条在这个往后一点点,由手腕内横纹起,向手臂方向取二横指处,中线取穴,就是内关穴,这个就是心脏的门栓,它是心包经上的。这个地方按一分钟,左神门穴两分钟,左内关穴一分钟;右边也是一样,神门穴两分钟、内关穴一分钟,共六分钟。六分钟后睡二十分钟,睡到一点钟起来,精神百倍。
肾经的原穴,就是太溪穴。太溪穴在我们脚的踝骨外侧,在站立的状态之下踝骨背后有一个稍微窝进去的地方,那个就是肾经的原穴,就是太溪穴了。
肝经的原穴,就是太冲穴。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往上那个地方就是太冲穴,是属于肝经里面的。
1、下午5点至7点,每天按一下肾和肝的两个穴位。
2、杞菊茶。宁夏的枸杞子10克,杭白菊10克,泡水喝。
1、适当的运动,运动能健脾。动则生阳。
2、做善事。善能生阳。
3、运动小肠经。每一天下午一到三点钟可以就摆动手臂,站在那里前后这么甩手臂就好了,这样甩动五十次、一百次,这样就能够让小肠经的气血更加顺畅。
症:肾阳不足,肾气不足,耳听力不好。
方:两手扶着两肾,站立,然后脚跟抬起来,下蹲,但是头不能向前倾,一直是脚前掌用力,这样做六次就可以了,人要注意保持平衡。后面可以再放下去,这个脚跟顿在地上,这样能够健脑,让脑很快清醒起来。
症:下午的五到六点之间就发低烧,或者很心烦。牙龈肿痛、口干,晚上睡觉的时候老是出汗。
方:吃一点点知柏地黄丸。
症:肾阳不足,脚老是冷的
方:你买一点艾叶,每一天用五克揉碎的艾叶填在肚脐里面用胶布固定,一天换一次就可以了,很快肾阳气可以提起来。
症:肝阳上亢的人热气往头上走,上身热,下身冷
方:外敷肚脐的方法,也是很简单。买一点吴茱萸,买一点川芎就可以了。每一天都用三十克吴茱萸、三十克川芎,把它们打碎混合在一起,用一个瓶子装着(因为气味会挥发掉,如果不装的话),每一天你只要用五克就好了,每一天用五克填在肚脐里面,然后用麝香壮骨膏给它固定贴着,如果是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这个方法比那个降压药还灵,很快就降下来了。但是如果是其他的就效果不大。
症:口气大。
方:用薄荷脑。买一点点薄荷脑,也是磨成粉,每一天就取三克或者取五克都可以,它很容易挥发,没有用的一定要把它装到瓶子密封起来,每天取三到五克用一个纱布袋子把它包好,然后填在肚脐里面,再用胶布把它固定起来。像夏天热,你一天换一次,秋冬的时候三天换一次都可以,你在用上以后,晚上用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口气就会清新很多。
症:皮肤总是很痒
方:用薄荷十五克,然后用桂圆干六粒来煎水喝,喝长一点也能够治疗皮肤瘙痒,慢性荨麻疹都是可以。
症:阴虚,每天心烦,每天都有盗汗,天天想找人吵架。
方:甘麦大枣汤。更年期的人、容易心烦的人吃一吃就挺好的。浮小麦十八克,炙甘草十二克,大枣九粒,煎水喝就可以了。或者你嫌麻烦你就买一点中成药,逍遥丸或者加味逍遥丸都能够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方:五个步骤的推天河水。
症:脾胃虚弱,膀胱功能也比较弱,膀胱固涩功能不足
方:买两百克鸡内金,放在铁锅(铁锅最好)里面炒,炒到焦黄,然后把它磨成粉,磨成粉以后拌上白糖,然后用罐子密封起来,每一餐饭吃完以后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都给他吃一小勺,这有什么好处?这个炒鸡内金粉能够健脾和胃,让他开胃口,而且能够健脾,有一些腹泻,大肠不好,吃炒鸡内金也有固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