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发布时间:2020-07-30 09:44:46作者:大众学佛网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中国佛教能够经得起二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并成为中华文明儒释道三大精神主流之一,其因缘虽然众多,诸如佛教文化的精深、中华大地特有的大乘气象以及佛教四众弟子忘我的传教精神等等。所谓不懈的传教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法利生事业,这是我们奉行的大乘菩萨道积极利他精神的主要实践项目,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化、教育、出版、环保、传播、信息、慈善事业等等。而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国佛教先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下面我将探讨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根据及其史实,并为中国未来佛教慈善事业蓝图,作出合理的设计。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五,一是菩提心理念,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一个佛教徒的基本任务——力求完善自我人格和心灵的升华,最终成为觉悟宇宙人生的圆满境界;视一切生灵皆我六亲眷属而愿将圆满的佛法教授给他或为他提供学习佛法的方便,不遗余力地传播佛教。而下化众生的种种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二是佛教的慈悲度世理念,《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中,慈心观及悲心观,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三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四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经论上一般称之为八福田,即造旷路美井、水路桥梁、平治险路、孝事父母、供养沙门、供养病人、救济苦厄、设无遮大会等。对八福田思想进行分析,其大致可分为二,即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五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关于福利事业的开展,在《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论说有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贤首法藏大师在《梵网戒本疏》中开示佛教福利事业为八福田,即“一造旷路美井,二水路架桥,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大会。”这些都是开展佛教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中国佛教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贡献巨大,现根据震华法师的《僧伽护国史》及与佛教慈善事业相关的资料记载,略述几点,求教于方家。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专门用以救济贫穷等。到隋唐时的三阶教,无尽藏的规模空前,影响之甚,令统治阶段眼红到强行没收的程度。然而,慈善基金会的形式却仍然在寺院里保存下来,在宋代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流传到日本叫“无尽会社”。

  二、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自北魏创“僧祗户”始,至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则天武后长安年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全国性的佛教慈善组织,影响最为深远。),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悲田院的名称虽有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即有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

  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医院——养病坊、疫病坊。南齐时佛教“设六疾馆,以养贫民”,(《南齐书》二十一卷)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梁书》卷三)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养病坊和疫病坊则始自隋唐,还流传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医院型态。

  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的菩萨行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语,所以佛教有大量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善举,其表现主要有二两面:一是护生止杀,以及对稀有物种的保护。放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其动机在于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现代佛教的动物保护、生命关怀、动物救助等组织,皆应运而生。二是功德林(即佛教徒的义务植树活动)的种植,仅以《洛阳伽蓝记》的记载,佛教植树造林活动在南北朝时期已初具规模。如景乐寺的桑林,并州(山西)武德寺慧觉法师带领信众种植的枣园,苏州通玄寺慧旻法师植梓树十余万株,泗州(江苏)开元寺为除水害而植松、杉、楠、桧等万余株……

  五、公共设施的建设。《佛说诸德福田经》的七福田,就有六项属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在佛教徒的实际行动中,他们修建塔寺亭台楼阁,公共浴池,造船义渡,修桥补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设公共厕所(古代称为圊园)等常见的公共事业。佛教在历史上作了大量服务人群,造福大众的事,因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爱戴。

  除此之外,佛教尚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藏经楼)、开设义庄(即免费存放尸骨的地方)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

  历史的足迹遍布,当我们走在一段清幽的林间小道,也许这是我们祖师曾经用血和汗彻成的路和功德林;当我们品尝一口甘冽的清泉,也许正是我们祖师曾经为方便行人设置的义井;当我们畅游于祖国大好河山时,也许是我们祖师曾经精心设计的园林美景……

  历史的已经成为历史,我们需要再次创造历史。可以肯定,我们现在诸如有厦门慈善基金会等等慈善组织的形成,为社会主义的福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需要,以及传教事业的需要,成立统一的、现代管理化的佛教慈善组织已迫在眉睫。下面我将根据古代先哲的经验结合现代社会的特色,为中国佛教现代慈善事业设计蓝图。

  一、完善佛教慈善事业的调研,并开出合理有效的设施方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慈善事业部,研究佛教慈善事业理论,调剂全国佛教慈善基金,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为佛教慈善事业的有效开展和对外宣传,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完善佛教慈善事业的组织化管理,以使之有序化、高效化。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中华佛教慈善总会,各省市分会成立佛教慈善功德会,各省市分会下辖寺院成立慈善部,慈善部以会员制的形式筹集善款。总会——分会——寺院慈善部——会员,完善四极科学化管理制度,并根据需求成立佛教孤儿院、养老院、职业培训中心、医院、佛教院校等等。成立慈善快速反应组织,诸如佛教救灾团、佛教医疗队、佛教赈灾团、佛教救灾物质筹备中心、佛教慈善考查团等组织,力求管理灵活有效,以备应急所需。

  三、应多方位筹集善款,并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每一分善款都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筹集善款大致有五个途径,一是会员费用,我们有一亿多佛教徒,还有数亿与佛教有深厚渊源的亚佛教徒,只要宣传到位,得到社会的支持应是常理中的事。以会员费用的方式筹资,厦门慈善基金会做的非常成功,也可以参考海外的相关经验。二是现代财团化管理,成立董事会,将社会富有阶层佛教徒的善款吸收进来,并接受其监督与指导。三是成立佛教福利企事业单位,得到国家的免税等相关优惠支持,以自筹善款。四、接受社会人士及佛教徒的临时捐款。五是与国际相关慈善机构合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引进国际慈善基金。

  四、畅通佛教慈善信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等),大力宣传佛教慈善事业,让世人了解佛教慈善事业,唤醒世人的爱心,并树立佛教的正面形象,引导社会的参与,为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及以德治国的精神做出积极的贡献。

  佛教慈善事业的像过去历史一样的兴盛,我将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这是佛教再生的希望。我相信,在诸位佛教徒及有爱心人士的努力下,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佛教徒的救济;哪里有困苦,哪里就有佛教徒的支援;哪里有心灵的渴求,哪里就有佛教徒的慈悲的声音……

\

  我希望,我愿意,将我的三业——身口意参与到佛教慈善事业中去,因为这是我为现代佛教发展设想的种种蓝图之一。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