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以安身,寂寥以行道
发布时间:2020-02-15 16:31:40作者:大众学佛网修行人需要有才能,否则无法自在安身;安身之后,不可痴迷于才能,更不可炫技以博取名利,否则,大道远矣。
才能从何而来?一者善于学习;二者精益求精;三者注重细节与创新;四者不求名利,则器量自然宽广,堪成大才。
所谓“善于学习”,首先要虚心向高手请教,知晓其大致要点;其次必须落实基础,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都要过关;第三则勇于实践,不怕献丑,有机会就上;第四肯于付出辛勤劳动,不计报酬,白干也心甘。
我从未读过佛学院,受戒后竟然就开始应邀做“法师”,在佛学院讲课。敢于发出邀请的那两位法师固然气度不凡,敢于接受的本人那也是相当大胆。不过,咱心里有数:首先,自己的发心确实与道相应;其次,咱向来“善于学习”,不愁;再者,咱有读经的基础,文字和讲说都可以胜任。
经过二十天的静心学习,把《童蒙止观》学完,并列出了提纲,教学思路已然清晰。为了讲学生动起见,特意为每节课配了一则典故,与法义密切相关。试讲相当成功,整个学期的教学也一直颇受大家欢迎。
就这样,咱勇敢地混迹到了法师的队伍当中。
此后,佛学院凡有讲学交流之类,别的法师大多推辞,没人去了我就去,何以故?多锻炼,多提高;多劳动,多收获。懒人是没前景的。
去的地方多了,慢慢发现,自己通常属于最受欢迎的那类讲学者,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大都听得兴高采烈,一片欢喜赞叹,竟然还有人呐喊叫好。像这样忽悠了几年以后,我决定命令自己刹车,尽量推辞,尽量不去讲课了。
为啥呢?对我来说,出家以后做法师纯属偶然,学修储备明显不足,不能光靠才能去忽悠,那会荒废了自己的真实修行。
在修行上,在才能上,咱都需要“精益求精”。
如何是“精益求精”?就修行来说,首先需要见道,见道之后随分消融种种分别习气,随力潜修密证,随缘宣扬正法。期间,不要说什么“难”与“不难”,只看自己“肯”与“不肯”。
就才能来说,总需要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方才可以逐步提高,最终抵达炉火纯青之造诣。期间,不可轻易止步,也不可转向交际应酬之类,那就把自己荒废了。
任何才能,要想到达炉火纯青之造诣,都必须“注重细节与创新”。才能之卓越,技艺之精湛,艺术之绝美,都在于其细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方能造就整体的超凡脱俗之呈现。
至于“创新”,那需要不凡的眼光,究其根本则来自于内心的敏锐观察,而敏锐观察,恰恰离不开宁静其心。诸葛先生所谓“宁静以致远”,无论才能、技艺,还是修行,都是这样。因此,时常“宁静其心”的人,不需要别人教,自然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由定发慧,真实不虚。所谓的“定”,不见得非要进入某某禅定,时常宁静其心,便会发觉心地本来常定不乱,乃至于非定非乱。如此觉悟,则天然妙智慧,尽在其中矣。
为何大家都觉得国人缺少创造力?只因内耗内斗成风,再加上物欲泛滥,大家普遍心思极其混乱,人人自危。心乱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创造力呢?于是,只剩下了抄袭、模仿和造假。
才能是用来谋生的,但不应当仅仅用来谋生。在谋生之余,如能“不求名利,则器量自然宽广,堪成大才”。原因何在?求名求利,都属于狭隘的妄想执着,整天想那些东西,心量便会狭小,才能也就被局限了,难免会江郎才尽,以至于鼠目寸光。
曾有法师善于写作,偶然遇到,却总是叹苦,说是“爬格子”太累,身体都不行了。其实,我明白,不是“爬格子”太累,是追求名利太“心苦”。因为不是至交,不好说破,只得好言劝慰几句了事。
就我本人来说,从未觉得写作辛苦,即便是写大部头的佛经注解也是如此。因为,我是彻底轻装上阵的,别无所图。无论住在哪个寺院,基本生活都已经有了,这要感恩十方三宝,感恩住持的慈悲和一切护法信众的慷慨。
基本生活有了,写作宣扬佛法就是自己份内的自然之事,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此乃家务,又没人逼你,理应高兴而为,轻松而为,自利利他而为,何累之有?
但你想出名,想因此而发财,左想右想偏偏得不到,那就把自己累死了。怪不得别人,且须自省。
先有基本生存,后有学习和修行,乃至于宣扬佛法,等等。因此啊,先安身,后安道。即便是出家的修行人,也是如此。至于如何“安身”,苦行僧们山野当中就能够潇洒度日;咱不行,打小儿没生就那般大自然筋骨,不可盲目效仿,以免不堪其苦而退失道心。
那咋办?咱靠才能安身,不靠人情安身。不仅要安身,还要安得轻松自如,理直气壮。这是需要相当积累的,每到一个新地方,肯定需要先做几年贡献,而且必须学会只是踏实做贡献,风头统统留给领导们。
但有一条必须坚持,那就是,自己的修行时间绝不允许被侵占。事情尽可能少做,只把自己“绝对分内”的那部分做好,其它,要么坚定拒绝;要么,就和他们耍太极。
等到有了一定资格和资历之后,哼哼,必须学会摆谱。咋摆谱呢?以出家人为例,千方百计要给自己谋个闲职,待遇越低越好,待遇越低越没事儿,而且不容易发生是非。最好是啥都不干,专门学习与修行。
其实,僧人本来就应当“啥都不干,专门学习与修行”。寺院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安僧”。啥叫“安僧”?那就是,作为一个寺院住持,十方供养基本都会冲着你来,那你就应当尽量为大众僧创造一个安心居住的地方,让大家安住修行,这才叫道场。像这样的住持,真可谓是遵佛遗嘱的菩萨应世,功德无量也。
如今,这样的寺院越来越稀有。这样的闲住专修之角色,也不可能靠别人恩赐,而只有靠自己争取。
才能以安身,寂寥以行道。大体安身之后,更需要安于寂寞,人际交往越少越好。闲谈终究不离是非,何如静心独处,常随佛学呢。
也不必在乎以后如何,出家人只怕心不在道,不怕没法养老。若识得心性不灭,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真要是临终恶业现前的话,不要紧,常住自性如如,冻死饿死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