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弟子如何传教
发布时间:2024-07-29 04:36:07作者:大众学佛网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打破了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主张教团不分种姓高低,只按受戒前后分长幼之序。
佛陀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他所创立的佛教通过他的十大弟子对他生前的教诲进行回忆、记录、整理,便产生了典籍,有了传教的根据,使佛教得以弘扬传播,越出印度半岛,流传世界各地。 据《五分律》卷30、《摩诃僧祇律》卷32记载: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在拘尸那迦城料理好佛陀的丧事之后,就率众比丘(传说是五百比丘,即后来所说的五百罗汉)到达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自任上座(上座的本意是对有德行的高僧的尊称,这里有领导者、组织者的意思,谓摩诃迦叶自己领导和组织了这一次结集),共同忆诵、确定佛教经典,史称这一次集会为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 会上征得众比丘的同意,首先会诵"法藏"(音译"修多罗藏")。因阿难陀长期担任佛陀身边的侍者,长于忆诵,称之为"多闻第一",于是被众比丘推选担任诵集法藏(佛教教法集)的人。阿难陀便根据记忆,把佛陀在不同地点对各种人所说的教法一一讲述出来,遵照佛陀临终的关照,开头先说"如是我闻",然后追述所传授的教法。在座的比丘对他所讲述的内容,凡认为符合佛陀原意的就表示认可,并确定下来;凡是认为不准确或者有遗漏的地方,就予以纠正或补充。这样,便会诵确定出最早的佛教经典--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阿含"意为"传承的教说",或"集结教说的经典。"这些经典都是佛陀上座弟子所留存的,所以又被称为上座圣典)。 接着,众比丘又推出"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集律藏(佛教戒律集)。用同样的方法集体会诵确立最早的佛教戒律总集,律藏按罪过轻重编排戒条和规则,一般由八大部分(八段)组成,这八部分又按内容被合并称为"五篇",在最后还附有僧团受戒、说戒及日常生活的规定。犯最重戒条(淫、盗、杀、妄语)的,要被逐出僧团;较轻的要在一定时期内被剥夺僧权,须坦白仟悔后才可留在僧团内。这些戒条都是当初佛陀根据僧团内发生的具体犯罪事件而制定的。结集律藏时,以优婆离为首的众比丘把它们按类编到一起,成为经典。在结集经法、戒律二藏之后,摩诃迦叶宣布:从今往后,不是佛陀所传的经法、戒律,不能自行妄定;已为佛陀所传的,不得违反。 除阿难陀诵经(即法藏)、优婆离诵律外,摩诃迦叶诵出论(意即对佛陀所传的自问自答式的法相进行解释和论辩。迦叶所诵的"论"是这种解释和论辩的总汇,即论藏)。若是这样,则第一次结集就产生了佛教经籍三藏(法、律、论)。 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入灭后第一年的雨季举行的。佛陀涅槃事件被当作纪元,佛教徒计算年历便从这时开始。就这样,在佛陀去世后,原始佛教教团以佛陀所宣说的教法、戒律等为依据,在佛陀的弟子的承继下,佛教得以继续向社会各个阶层传播,并不断扩大其传播的范围,辗转流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缅甸、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等国,现在欧美等地佛教也盛行起来,影响十分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