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是社会人伦的基本道德价值
发布时间:2023-10-26 04:06:19作者:大众学佛网 敬是社会人伦的基本道德价值
早期儒家把“敬”视作社会人伦甚至生之为人的基本价值。《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游问“孝”的义涵,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言“孝”,当然不是继续恪守“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信条,而主要是做到“持敬”。《论语》“八佾”篇也说:“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强调“执事敬”、“修己以敬”、“行笃敬”。孟子在解释“义”的概念的时候,也说“行吾敬而已”。程朱等宋儒深悟此理,更大张旗鼓地提出“主敬”的观念。
“敬”既是道德伦理,又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普遍持久的人文指标。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话语里面的具有永恒价值的道德理性。先秦的儒家和宋儒提倡“主敬”,目的是使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庄严起来。如果说,在宗教与信仰层面,儒家思想尚留有一定空缺的话,那么“主敬”思想应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补充。“敬”虽然不是信仰本身,但它是中国文化背景下通向信仰的直接桥梁。
“敬”也是礼仪的核心和内涵。在一个礼仪活动中,如果没有敬,就没了庄严的美感。礼仪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主体的对象化之间的关系,所需要掌握的距离、法度和尺度,或者说是处理这些问题所体现出来的规则和态度。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表达礼仪的内涵,那就是“敬”。所以孔子明言:“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朱熹对此语的解释是:“礼以敬为本”。礼敬,礼敬,如果没有了敬,礼就不存在了。敬还须诚,还须恭,还须肃,不诚之敬、不恭之敬,不肃之敬,都不是真敬。而非真敬则无以成礼。马一浮括而归之:“‘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开讲日示诸生”)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主要是有“敬”存焉。如今社会习俗,非圣去贤,由“敬”转“肆”,其为“礼”者,早已空洞无物。
晚清迄今一百多年来,已往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资源在今天怎么发用的时候,有各种说法。有人说中国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内圣”之学,今天需要要开出“外王”,但怎样开出“外王”,不免困惑。“三纲五伦”的基本价值能不能简单照搬到今天?我觉得“敬”是一个很好的入口。而且“敬”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朱子说“涵养须用敬”。
因此当我们重建百年以还业已流失的文化传统的时候,特别是礼仪传统的恢复与重建,“敬”之一字的提升、倡导、布化、推展,最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