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山法师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20-09-07 16:35:38作者:大众学佛网整理茗山法师是一位佛学造诣深厚的僧人,为弘扬佛法,他不但创办佛学讲习所,还出国讲法,为佛法的传播做了很大的贡献。师兄在了解茗山法师时,可以去看看茗山法师的传奇人生,这样对茗山法师能有更多了解。那下面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佛门英才 爱国爱教
茗山法师生于1914年3月16日,俗名钱延龄。父亲钱宝森,字玉焯,清末秀才,盐城岗门人。母亲张善纯,兴化沙沟镇人。夫妇俩生有二子二女,茗山行二。4岁那年,茗山随父母举家迁到沙沟,在沙沟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茗山自幼聪慧,随其父学四书、五经,攻读古诗文,临池书法。母亲张氏贤惠善良虔诚信佛,常年吃斋念佛,是沙沟大士庵的居士。她常带着年幼的延龄去大士庵参加佛七、听讲佛经。菩提树下,小延龄耳闻目睹佛心日笃,他经常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正襟危坐在石墩上一字一板地诵经礼佛,常常得到庵主师太的称颂。
1932年虚年19岁的延龄在建湖收成庄罗汉院正式出家,他拜宏台法师为师,法名大鑫,号茗山,从此踏上了献身佛教事业的漫长旅程。21岁时,茗山入镇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并进入佛学院攻读佛学、古文等,每期考试成绩俱佳,,得到佛学院长智光法师器重,提前毕业,并任定慧寺的知客。
1936年秋,我国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来镇江讲学,他对青年僧人茗山的人品、佛学、求知精神十分首肯。得太虚推荐,茗山入武昌世界佛学院高级研究院当研究生,深入潜心研究佛学。
1937年冬,日寇逼近武汉,茗山受太虚大师之命,前往湖南衡阳、耒阳、长沙等地弘法护教,开办“僧众救护训练班”,筹集粮衣,支持抗战,曾任湖南佛教会副理事长、主任委员。这时的青年茗山虽为佛门弟子,却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山河破碎,佛门遭劫,他内心深处澎湃着一腔爱国热血。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李烈钧在他任方丈的庙中住过几日,听了李将军指点抗日形势,讲解抗日军情,茗山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爱国之志更加坚定。李将军离开寺庙的当日,茗山思想斗争激烈,最后决心投笔从戎。他脱下袈裟,换上便装,去追赶李烈钧,可惜的是李将军率部已走远了。茗山未能赶上,只好悻悻回到寺庙。许多年后,茗山回忆这段往事,感慨地说:“这也是我一生中的一件憾事!”
抗战胜利后,茗山返回焦山,任焦山佛学院教务长。对照自已的经历,茗山常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和信徒,没有国家的安宁,就没有佛教的安宁,没有国家的强盛,就没有佛教徒的信仰自由。
以戒为师 绍隆佛种
1951年,茗山任焦山定慧寺主持。196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被聘为中国佛学院教师。文革动乱,他被赶出寺庙,蜗居在镇江一间狭小的杂物房内。他扫过马路,摆过地摊。尽管遭受了身心上的摧残,但他以身侍佛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以惊人的毅力,凭着记忆用草纸默抄出一本《愣严经》,编写了《法华经》、《地藏经》、《心经》等经提要。1974年4月,茗山法师重回到焦山担任定慧寺主持。
改革开放后,佛教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茗山法师虽年事已高,他却焕发出青春的力量,为佛教事业的发展不辞辛劳地奔波,他不但是焦山定慧寺的方丈,还兼任无锡祥符寺、盐城永宁寺住持及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分院院长。
“以戒为师”是茗山行事的指南,多年的研修使他积累了深厚的佛学知识,他讲经说法的内容博大精深,包揽华严、楞严、法华、戒律、净土五经等,对善恶因果缘起性空等佛学理论均有独到的见地,因此深得广大信徒的信仰和尊敬。
1984年春,经国务院宗教局、江苏省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三方领导商定,由赵朴初会长兼任栖霞分院院长,茗山法师为第一副院长,主持教务工作。他义不容辞,全心投入,不负佛祖和古德,一心扑在教学上。来自18个省、市的184名学僧,因修持、文化水平、佛教知识参差不齐,茗山总是以菩萨慈悲的胸怀感化他们。他时时告诫学僧们“光阴一刻值千金,莫让堂中错用心;珍惜此行诚不易,前程万里始于今”。字里行间充满对年轻僧人的慈爱之情和无限希望。栖霞山佛学院的僧伽培训班,不仅是解放后的第一次,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所以在佛教史上是一件特别的大事。近二十年来,在茗山法师的辛勤耕耘下,已毕业学僧500余名,遍及全国各大寺院,他们中有的已是丛林的方丈,有的在国外攻读佛学博士,为中国佛教培养出一大批信仰纯正、德才兼备的僧才。
弘法不息 鞠躬尽瘁
茗山法师作为一代高僧,自觉地认识到佛教的国际交流的优势和重大意义。为弘扬佛法他不顾年老体弱,不辞长途跋涉,常应邀前往海外讲学、传戒、交流。在国内,他的足迹遍及各省市的寺庙,无论大庙、小庙,凡是请了他,他都尽力安排。在对外交往中,他处处维护国家尊严和祖国统一,积极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980年4月14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赵朴初会长的精心筹划和努力下,日本唐招提寺主持,鉴真大师第八十一代法嗣森本孝顺长老,为了鉴真大师的真身归国探亲来华专程到焦山。森本孝顺长老为茗山法师清扬儒雅、博学多闻的高僧风范所倾倒。挥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条幅相赠,茗山法师立即提笔写下“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回赠。使森本孝顺长老大受感动,感激不已。因为这十六个字是有来历的。在我国唐代,日本长屋王太子委托遣唐使赠送中国僧人一千领袈裟,每件袈裟上都绣上这十六个字,表达了中日世代友好的意愿。时隔一千多年,茗老和森本长老,心心相印,不约而同地写下这十六个字,留下了一段中日友好的美好佳话,对于促进中日邦交,加深中日友谊起了很好的作用。
1981年4月,焦山佛学院校友、香港宝莲、宝林二寺方丈圣一法师邀请茗山法师赴香港讲经说法,这是文革后,内地僧人第一次到香港弘法。当时,香港有人认为内地的宗教已被消灭,茗山是假和尚。茗山法师到了宝莲寺,首先穿袍搭衣上大雄宝殿礼佛。在众目所视下,他静心息气,清净三业,具足僧仪,头面作礼,对佛三跪拜。茗山法师正宗恭敬的膜拜礼佛法,让原先心存疑惑的人点头叹服:这是真正的和尚。茗山三拜一时成为美谈,传遍香港。1989年4月,茗山受香港佛教界的邀请去宝林寺主持开光大典,在香港讲经100余场,场场满堂,听众超过5000人次,引起轰动。这次讲经后,香港等地的僧人、信众,成批陆续不断回大陆来朝山拜佛,并捐款资助各地名山大寺的建设。为日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做了有益的贡献。
1989年9月,茗山法师与金山江天禅寺的慈舟法师一起作为中国佛教赴美弘法团成员飞往大洋彼岸,弘扬佛法。
1994年5月,茗山法师又飞越海峡,赴祖国宝岛台湾讲经、传戒和参访。这是至1949年以来,大陆佛教界第一次到台湾开讲佛经、传授大戒。在台湾弘法期间,茗山法师介绍了大陆寺院情况,使台湾广大佛教徒了解了大陆佛教现状,对大陆的祖庭、大陆佛教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茗山法师的宝岛讲经说法之行,给台湾佛教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两岸佛教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造诣精深 书僧诗僧
茗山大师是一位广受海内外尊崇的大德高僧,他在长达数十年的佛教生涯中始终保持清净戒体,定慧双修。他秉承太虚法师对大乘各宗平等融贯之说,毕生潜心于佛学研究与修持,静读经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遍览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等诸佛经典。通晓经、律、论三藏,尤精龙树、提婆、无著、世亲之学。茗山生前著有《茗山文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弥勒上升经讲义》、《佛遗教经讲录》、《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讲记》等。所著佛教论文和教义诠释在学术界和佛众中都备受推崇,是一位蜚声中外的佛教学者。
也许是佛门的清静无为,加之出生书香门弟,临碑帖不辍和旧学功底,茗山写得一手好字,并写得好诗,被人们称为“书僧诗僧”。他以佛之心境,书写出沉穆空寂,清明平淡,质朴离俗,园深神化极其高逸的书法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被视为珍宝。
在焦山定慧寺及镇江城里,多处可见茗山法师敦厚秀丽,蕴含禅意的墨宝。关于法师书法成名还有一段佳话。1979年重修定慧寺时,诸事顺当,就是“大雄宝殿”四个字的书写遇到了麻烦。要求每个字要有三尺见方,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要想把字写好是不可能的。而殿名写得好,对大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工期紧,一时又请不到高手,工匠们十分着急,就请茗山法师试试看。茗山法师借了一把漆匠用的刷子,提神运气一挥而就,“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让在场的行家里手拍手叫好。茗山法师的字写得好,从此就传开了。
1996年、1997年连续两次在新加坡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引起轰动,日本、印尼等国也多次力邀法师去办个人书画展,通过书法艺术架起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
茗山法师一生写了数百首诗作,除了讲述佛教有关的内容外,还有很多盼望国家统一,赞美祖国大好河山、鼓舞后来者勤勉做人、歌颂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友谊的内容。
他数十首诗在诗词界里有一定影响的《华夏之友》和《法音》等刊物上发表,他写的匾额对联遍及全国各地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名山大寺。
菩提佛缘 情寄故土
说来神奇,茗山这位名扬中外的高僧,他的佛教徒生涯长达六十多年,竟缘于兴化市沙沟大士庵。茗山幼年随母在大士庵拜佛,听法师念经,在家亦伴母念佛,受到佛教的熏陶,为他以后献身佛教事业奠定了基础。
沙沟,地处泰州最北部的一个千年古镇。旧时镇子面积不足一平方里,盛时佛教兴旺,庙宇多达二十多座,大士庵就是其中的一座。大士庵地处镇北,山门前有明代虹桥(原名“三星桥”),庙内有开山长老广善和尚亲植菩提佛树一株,此树距今已有800多年,菩提佛树枝繁叶茂,年年结果,被佛家称为神树。
1994年茗山法师应台湾台北市弥勒内院之邀请赴台讲经,巧遇台北法华寺的住持性海师太,性海是沙沟大士庵第11代传人,1949年春去了台湾。性海向茗山叙说了思乡之情和回乡复建大士庵念头。茗山向性海介绍了党的宗教政策和家乡的变化,鼓励她回国回乡复建大士庵。之后,性海师太怀着爱国爱教的热忱之心,不顾89岁高龄几度来往于海峡两岸,在政府批准和群众热心支持下,大士庵复建奠基仪式于1996年10举行。大士庵复建收到的第一笔捐款就是茗山法师以他已故母亲张居士名义捐赠的6000元人民币。
复建大士庵初期,筹委会一班人出于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的考虑,曾拟将“大士庵”改名为“石梁寺”(因沙沟古称古梁),后经茗老决定定名为“大士禅林”,他老人家亲书四个古仆雄浑的大字作了禅林门匾。禅林建成后,想不到2003年4月,寺院东邻蔡姓居民建房,在挖地基时出土一方刻有“清道光乙亥年荷月重建”的门匾石,上书“大士禅林”四字,众人惊叹,这于茗老之意巧同,实属罕见神合,令人不可思议。
茗山法师前后四次亲临沙沟指导禅林的各项复建工作。他为沙沟大士禅林留下了很多墨宝,庙门匾额“大士禅林”、“大雄宝殿”及诸殿堂匾额均由茗山老法师亲笔题写。他还写了“杨枝净水”四字书赠性海师太,高度赞扬她为复建“大士禅林”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2001年 6月1日,一代高僧茗山在上海广慈医院圆寂。6月10 日在焦山举行了茗山法师追思荼毗法会,凌晨3点,天穹一片漆黑。缸下点火开始后天现瑞相,只见空中突然飞来三颗金色的光圈,顿时众人一片惊呼。金色光圈有的看似三朵莲花,有的看似曼陀罗花,有的看似白鹤、有的看似吉祥鸟......光圈直落夜空,连成一串,竟与莲花缸前的两支蜡烛相连。一会儿又从西方飞来两个金色飞行物,来回十多遍,把万佛塔照得遍体通明,而后向东飞去。
“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一代高僧茗山静静地走完了他88岁的人生历程,示寂生西,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