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良法师:正信与迷信
发布时间:2024-08-06 04:31:02作者:大众学佛网正信与迷信
什么叫迷?什么又叫觉悟呢?末必众生皆明了,应居士们的请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正信与迷信”的话题。
“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
——选自【坛经】。
若问佛与众生的区别?委实一念间,迷者凡夫,悟者佛陀也。
所谓迷信,就是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进一步说,就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正信就是悟,就是觉悟。确切的说,是智慧的成就。
明理开智而悟之,正信也!
愚迷不明而信之,迷信也!
“愚迷不明”的成因是什么呢?简单的划分一下,有两种——
一个是对佛学文化没有一个“正信”的认识。
一个是世间的烦恼丛生,总想在佛学里找到一个“短平快”的解决方法。
“迷信”,意思为迷失的信仰、低级的信仰、顽固执着地追求错误的东西。迷信的反义词为“正信”,正信即离却烦恼、升华境界、完善人格、获得智慧的意思,佛学文化追求的是正信,而不是迷信。
佛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求离苦得乐,使身心灵能自主、自由、自在,如果反而以迷信来束缚自己,使自己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和烦恼,那就太过盲目了。
佛学文化在我国已经存在2000多年了,在我们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文化并存,有着5000年文化史的国度里,繁衍发展于“三教”之间,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类乎寻常的严谨、超脱的精神实质,很难想象能够植根在这片广大的国土之上。
佛陀告诉我们,人世间的福祸决定于因果,因果是自作自受的,所以人的福祸决定在自己的手中。我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用不着把自我的命运交给鬼神,甚至愚昧的任由巫术之流牵着鼻子走。佛经中很明白地传达着这样的理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公理。因此,把佛学文化和迷信“人为”的扯在一起,不但毫无道理,也亵渎了佛学文化的宗旨。这也是我们弄清楚“正信和迷信”之间关系的缘由。
笃修佛教的目的,不是在追求眼前短暂的利益,而是要止息烦恼、了断生死、开发本有觉性。不过,人总是现实的,如果全盘忽视现世的利益,无疑会吓跑大多数人,造成弘法的障碍。因此,以现世利益做为一种接引,是方便、权宜,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信徒导向真正的宗教理念中。所以,佛教是否是一种迷信?就得看个人在行为进行中,头脑是否清醒,有否迷失宗教精神和教义而定了。
大多数宗教都认为神可以支配人,神与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尊卑关系。唯独佛学重视人的自主性,不认为神可以支配人,因为佛学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众生都是未来佛。佛学虽然与其他宗教一样相信有神通,但佛学谈到神通时,都是与教义的阐示、修行的精神密切结合的。因此,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研究佛学教义的人。情绪化的人云亦云,本身其实就是迷信的产物。
迷信的危害在于误导人生,让人背离生活的正道,产生负面的影响。正当的佛学教育,是指引我们去发现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的;当一个人愿意投注全部生命,向这种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前进时,才可称之为正信。
妙法莲华经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陀降生,是为了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让众生破执去烦恼,见性成佛。所以,佛学是没有迷信的,只是人们在信仰时,把佛学的教义依着人类贪懒的劣根性给扭曲了。许多执迷于表相,不分是非迷信佛法,其实与佛陀理论的实际内容正好恰恰相反。
达到佛学的正信有三个必备条件:
第一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
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
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
从正信的三个必要条件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学提倡的信仰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正信,正信归于开悟后的明理和智慧,这才是真正的佛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