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宽运法师:于色修厌 悟心空寂──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过堂开示

发布时间:2024-02-12 04:34:45作者:大众学佛网
宽运法师:于色修厌 悟心空寂──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佛教吃罗汉斋的目的,就是不让我们在味觉上有所贪图,就是平等地一菜、一饭、一汤。因为一般来说,我们的身心也就是感官,对物质世界的种种,都是有反应的;我们的眼对色有反应、我们的鼻对香有反应、我们的舌头对美味的食物有反应、我们的身体对细滑的触觉有反应;我们有那么多的反应,试问如何能了生脱死?

关于「离欲解脱」的问题,有一段释迦佛跟阿难的对话,讲得非常之好:

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说法。
佛陀问阿难:「如果有诸外道出家人来问你说:『阿难!佛陀为什么教人修诸梵行?』你要如何回答?」
阿难说:「佛陀!我将依您所教,告诉他们,是为了于色修厌,不起恩爱之心,就能离开欲望的摆布,进而灭尽烦恼,直至解脱,并悟到心空寂然,不生不灭的平等法性。从离色相后,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修行。一个不再受五蕴束缚的人,即能和佛心平等相应。佛陀!如果有外道出家来问我这问题,我将会如此回答。」
佛陀说:「阿难!善哉!善哉!应该如此回答。为什么呢?我确实是为了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的缘故,教人修诸梵行。」

阿难的回答中,提到「于色修厌」;我们都知道《心经》里头说「色即是空」,「色」是什么呢?一切现象界的东西,都可以称为「色」。那么如何才能于色修厌?其实我们一般人是容易生爱多过容易生厌的,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马上就会生爱。比如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好吃的东西,就是因为贪爱它的味道,但是如果我们懂得「修厌」,那么就不会起贪爱之心,就不会因为这个菜好吃而多吃,这样的话,自然而然慢慢地,就会离开这个欲望的束缚。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欲望在摆布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地跟着欲望走。

所以,阿难说,如果没有欲望的话,就会怎么样呀?就能离开欲望的摆布,进而灭尽烦恼,直至解脱。其实,我们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为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在面对色、声、香、味、触等六尘时,从而产生贪爱,令我们难以舍离。所以,如果能有所醒觉而生厌离想的话,就不会为物欲所缚,并领悟到自性的心空寂然,不生不灭的平等法性。而从离色相后,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修行。这样一个不再受五蕴束缚的人,自然就能能和佛心平等相应。

阿难向佛陀表明,如果有外道出家来问他这问题,他将会如此回答。

阿难这么说,对不对呀?答得好不好呢?当然是回答得非常好了。所以佛陀就说了:「善哉!善哉!」表示非常的赞叹。并说自己确实是为了上述缘故,教人修诸梵行。也就是以此来教育弟子于色修厌;生厌还不够,还要离欲,舍离一切贪爱、欲望,最后烦恼灭尽而终得解脱。

所以,我们过堂吃饭就是希望让大家怎么样呀?于诸美味不起贪念,假如说摆了八个菜、六个菜在你面前,那你就会起分别心,啊!这个菜好吃,我多吃几口;那个菜不好吃,我就不吃。但是为了修行,我们一定要吃,所谓「为疗形枯」,以假修真。因此如果我们有这种贪欲,我们就要改正。

其实,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心经》都会背,但真正的了解及体会却不多,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色,即物质、現象,包括我们的躯体;受、想、行、识,即心理活动,亦即精神活动;蕴,就是积聚虚妄物尘念相的意思,亦即执着颠倒以为真实而遮障真如本性之義。也就是说,因对物质与自我的错误认知與执着,从而使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这物质和自我对本性的遮障,可以从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来剖析解释,故称為「五蕴」,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身、心。而这些现象界、精神界所呈現的一切,其实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没有自性的;能够真正体悟这个道理,从而达到空寂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解脱了。好了,我们结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