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换一双眼睛看世界

发布时间:2023-10-31 04:04:04作者:大众学佛网
换一双眼睛看世界

读完《心,才是幸福的关键》,深深赞叹济群法师博大的智慧,将一颗“心”讲得如此透彻。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者可以改为“不识人生真面目,只缘心在迷惑中”。对于佛陀那样的高尚品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一直是高山仰止,觉得可望而不可即,而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方向,像极了黑夜里有人给点亮的一盏灯,照亮了我的人生,指明了前行之路。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什么样的认识,就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为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是被个人感觉改造过的。”至此,我才明白自己之所以看到的世界如此狭隘,狭隘到有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本质上是因为“认识”出了问题。

仿佛一只井底之蛙,能看到最大的天就是井口那么大。然而,我跟这只蛙的区别在于,我本可以跳到井外,看到更大的世界。只是,很长时间里,贪图于井内的享乐,或是根本找不到出去的方法,由于贪心、无知,自己把出去的路堵死了。而这本书中对于心的种种阐述,恰似给了我一架梯子,可以带着我跳出那口狭隘的井。

一、智慧没有烦恼。当认识在正见的引导下改变后,自己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心变了!“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佛菩萨的举身微笑,并不是因为得到什么,而是来自觉醒的心。”书中这样的金句太多太多!原来自己动不动就要发脾气,是因为“不接纳”。就像书中说的,不接纳是痛苦的放大器。比如,不接纳儿子的学习态度,怒目而视、暴跳如雷,收获的只会是无言的、甚至激烈的反抗。想想,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非得让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原来,接纳,真的可以让一切变得更加美好。不仅要接纳自己,同时也要接纳他人,进而智慧地接纳一切!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智慧真是可以让人做到减少烦恼直至没有烦恼!

“当内心没有烦恼,如一片无云晴空,幸福才会不请而至。”哇!这样的境界是不是只有佛菩萨才能达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所谓的烦恼,都是自己那颗“动荡的妄心”想出来的,所以叫做自寻烦恼。解脱心理学告诉了我们各种烦恼的特点,怎么形成,如何对治,讲得清清楚楚。

就像自己有时候会因为一件小事生气,而且会找多种理由来让自己“理直气壮”地生气,关键还不自知,真是愚不可及!认识到妄心的种种不堪,从而回归心的本原,请注意是“回归”,因为我们的心本可以跟宇宙一样,是无限的。在动荡的妄心背后,有着未曾启用的真心。只不过我们需要寻找调心之道,就是佛教的禅修。法师在书中的种种引导,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智慧的画卷,美不胜收!

二、慈悲没有敌人。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是佛教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话题。区别在于二者对于心理疾病的界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那些异于常人且带来各种障碍的心理问题,才被列入疾病范畴,至于常人都有的贪嗔痴,并不在需要治疗的范围;而佛教看来,只要我们内心没有摆脱贪嗔痴三毒,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都属于轮回中的患者。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亚健康者,多数跟心没有调整好有很大关系。

以前对于“利他就是自利”有着诸多不解,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佛教告诉我们,慈悲不仅是利他的善行,更是一种使人格得到提升的自利行为。”生活中确实如此,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慈悲,内心是调柔而开放的。而以这样的方式去为人处事的时候,对方的回应也会是调柔的。只是自己没能仔细观察到而已!原来这是一种慈悲的修行。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之下,哪里还有什么“敌人”?所谓的“敌人”,也不过是自己的假想敌罢了。

对于人心、人性的阐述,让人发现自己的生命原本是有如此的深度。对于书中的种种精妙阐述,不能尽言。

“我们放弃很多认识自己的机会,却把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时间都用来加固一个破绽百出的假我,这是多么奇怪的游戏啊”!感恩有这样一本智慧的书,可以让我们换一双“慧眼”看世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