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13集

发布时间:2024-10-25 04:02:38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13集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倒数第三行,看经文: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在前面,世尊告诉菩萨,也就是修学大乘者,要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这一句是讲了一个大原则。今天我们念的这两句,略微具体一点为我们指示出来,像色、声、香、味、触、法,其实说这六桩事情,已经是将外面境界上全部都说尽了。『色』是眼根所对的,声是耳根所对的,也就我们眼功能的范围统统叫做色,你所能够见得到的。譬如在夜暗当中见不到的,那个黑暗也是色,色里面有明、有暗,有显色,有不显的,所以叫无表色,这里面范围包括的非常广大。耳所听的是音声,用一个『声』做代表。鼻所闻的,用一个『香』字做代表。舌尝的,用一个『味』做代表。身体所接触的,包括寒暑,我们感觉得很热,感觉得很冷,这都是『触』,都是用这个字来做代表。『法』里面的意思就更广泛,包括我们起心动念,也就是念头涵盖的范围,用这个法字来代表。『布施』是放下、是舍。所以这一句里面,实际上就是说,外面的境界统统要放下。我们看小注:

【举色等六尘】

这六个字在佛经里面,把它叫做六尘,六大类,我们六根起作用,总不出这六大类。为什么叫它做尘?尘是染污的意思,像桌椅如果一天不去把它擦干净,就有灰尘污染,佛用这个来做比喻。这六样东西能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污染我们的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尘。

【摄尽一切法】

它这个范围非常非常广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

【尘有众多义、有染污义。一有沾惹,即为所污。】

沾惹就是执著,分别、执著,一有分别执著就被它染了,被它污染了。如果对六尘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不碍事,它对於清净心,对於真如本性,都没有妨碍。看底下的注子:

【不住,即不执著。一无所住,方为波罗蜜。】

其实世尊不但是二十二年讲的般若,乃至於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甚至於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九界众生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出「无住」两个字。这两个字我们要深深明了它的义趣,它的意义、旨趣,要认真去修学,能得到就叫做佛菩萨。由此可知,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佛菩萨在一切境界当中,他无住!除佛之外,九法界都叫有情众生,也就是说对於境缘还是有住,不过住的程度上有浅深不同。凡夫深重的执著,声闻那个执著比我们要浅、要薄,菩萨的执著就更微薄,他还是有。我们常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为什么有?有就是他有执著,其他的都不执著、都放下了,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他还没有放下,所以他是等觉菩萨,他不能称为如来,道理就在此地。一无所住,那就是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还有所住。真的到一无所住,波罗蜜就圆满,功德圆满了。

【财施即前五尘】

这是讲布施。布施在前面曾经为诸位报告过,财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佛在《华严经》第六回向章里面,讲布施讲了差不多将近有七、八十种,讲得很详细,而这一章经也相当之长。

【法施即法尘。皆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又何必住。】

这一段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要细细的去体会。佛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放下,我们知道了,我们懂了,我们也很认真来学了。如果你心里面还有念头,我学佛了,我听佛的教诲,我每天都在修布施,我有财布施、有法布施,你这个念头还没断,你还没舍掉,换句话说,你虽布施,你住相。住相布施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教导我们的,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以要紧的是不住相。为什么不能住相?佛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不住相的所以然。因为一切法是缘生之法,我们修一切布施也是缘生之法,缘生性空,当体即空,你住就错了,不住就对了,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佛说法都是依据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的,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佛的意思,完全依据事实真相。底下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经文的总结。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金刚经》上讲「不住」这个意思,重复许多遍,句句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佛的真实慈悲。实在是因为我们凡夫,住相执著这个病根深蒂固,可以讲是太深太深了,决不是几句话能够真正提醒我们,真正叫我们觉悟,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听讲的时候一时觉悟,听完之后一出门又迷惑了,老毛病又现前,这才晓得习气之深,回头之难!劳累世尊四十九年不断在提醒,我们对佛的恩德,从这个地方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看底下小注:

【《华严》分「舍」为多种,舍就是布施。最后说究竟舍。须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边,方为究竟。】

也就是前面讲的,要一无所住,那才是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华严经》因为经文长,所以讲这些事情就讲得很多,举的例子也很多,理事都讲得很透彻。

【应无所住,是不住法相。】

这个地方的「法」是广义的,包括非法相,非法相也是法,法与非法统统都不能住。

【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学佛者,六尘固不可住。】

六尘是外面境界。

【然若断灭,即不能度众生。】

断灭就是底下讲的非法相,断灭是空,这一切六尘不要,统统把它空掉了,行不行?不行。在事上讲,空掉了就不能度众生。诸位要知道,不能度众生,这个众生包括自己。也许说,不度生不要紧,与我无关,只要我得度就行了。哪里晓得,众生里头,第一个就包括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众生,所以不能度自己,也不能度别人。这就是说六尘的事相是要的,要,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

【众生正住六尘境界,故应从此处度之。】

首先要度自己,如何度法?不住,不住就度了。譬如我们眼见色,如果我们在色相上分别执著,这就住了,这个色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这是凡夫,这不是佛菩萨。佛菩萨怎样?我们要怎样跟他学?佛菩萨眼也见色,但是他见色他不分别、他不执著,色不染污他的清净心,与他的清净心毫无关涉,没有关系、没有交涉,那他就得度,眼根在色尘里面得度了。同样一个道理,耳听音声,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音声也不能染污清净心,音声与清净心也没有交涉,耳根在音声里面得度了,其余诸根亦复如是。这叫做度众生,这叫做得度,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你自己有没有得度。时时刻刻观照自己,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从早到晚起这些作用,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得度了。

真正得度了,清净心现前,到这个时候,这六样东西就不叫六尘,为什么?尘是染污清净心,它不能染污清净心了,那这六样东西叫什么?叫六性。眼见色性,耳闻声性,乃至於意知法性,禅宗里面说的明心见性,这就见了性。性在哪里?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古德开悟的时候,求老师印证,老师往往问他,在哪里?他在地上拈一把小草,或者拿一个小石头,比一比,就是这个。对不对?对的,一点都没错。只要不分别、不执著,这六尘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

这个事情,如果诸位听了还不能够体会的话,我们再举一个比喻说。譬如作梦,梦中有境界,作梦当然有自己,不可能你做一个梦,梦中没有自己,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事情,梦中第一个有自己,还有别人,也有山河大地。梦从哪里来的?梦就是你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境界,整个梦中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变现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要是觉悟了,你反问自己:我的心在哪里?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要问心是什么样子?那你在梦中随便拈一物都可以代表,那就是心的样子。所谓是「全妄即真」,妄是什么?梦中境界是虚妄的,整个梦中的境界、虚妄的境界,就是你的心。「全真即妄」,心在哪里?真心变成了虚妄的境界。「真妄不二」,妄的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虚妄的境界,真妄是一不是二;这就是诸佛菩萨们他们的境界。我们在这个境界里迷了,这一迷,把真妄分作两桩事情,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不晓得它是一桩事情。虚妄境界里面,我不是他、他不是我,不断的辗转在分别、执著,愈分别愈多,愈执著愈严重,病根是这样发生的、这样发展的。

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我们迷在妄境之中,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处处执著,牵肠挂肚,永远放不下,这亏吃大了。放不下造成了六道轮回的现象,所以六道轮回那真的是自作自受,本来没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从虚妄当中超越出来。金刚般若的方法非常巧妙,教给我们就在事相当中恢复自己的本性,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用什么方法?不住。诸位要晓得,不住不是没有受用,不住的受用才叫真受用,为什么?没有副作用。我们住相受用,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如果你不住相,受用就跟诸佛如来的受用完全相同。你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就像佛在经上讲,大作梦中佛事,自己知道自己在作梦,梦中一切境界可以享受,怎么不能享受,千万不要执著,执著自生烦恼、自找轮回,那才叫真正的错了。所以悟了之后,决定与性德相应,不但度自己也度了别人。

【修行本旨是不住】

这是讲,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不执著。说实在话,分别还不要紧,就怕执著,分别的过失浅,执著的过失重,执著有六道轮回;执著没有了,单有分别,六道超越了。阿罗汉、菩萨,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人家那叫做四圣法界;有分别、有执著是六凡法界。

【下手又不能灭境】

不能离开境界,也就是刚才讲的,六尘境界不能离开。

【如念佛】

这举一个例子。

【观想佛像,色境也。】

今天我们修念佛法门,许多同修来告诉我,念了几年,心还是定不下来,妄想、杂念还是那么多,当然功夫不得力。有没有方法帮助我们一把?行!观像是个好方法。我们念佛看佛像,念阿弥陀佛看阿弥陀佛的佛像,这里面有观想、有观像。这个地方讲观像,观想佛像,确确实实我们塑造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画的佛像都行。我平常也贡献给诸位同修,选择我们最喜欢的佛像,因为你最喜欢的,就与自己有缘,有缘成就就比较容易。我喜欢这尊佛像,我供养他,我常常看他,常常想他,因为你常常看就不看别的,常常想就不打妄想了,这是很好的方法,对於初学来讲,能帮很大的忙。这是色境。

【天乐水鸟,声境也。】

修净土的人,一般读《弥陀经》的比较多,《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讲得都很详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世尊在经上给我们描绘著,西方世界天乐盈空,水鸟都说法,我们读经想这个境界,放下经本,我们看到水,就想到西方世界的水会往上面流,流水的音声会说法。我们看到小鸟飞,想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些禽鸟,都能够说法,我们想听什么法门,它就给我们宣说什么法门。这是声境。

【莲花香洁,香境也。饭食经行,味境也。但受诸乐,触境也。忆念弥陀,法境也。】

可见得净宗的修学,六尘境界全都用上,一样也没有把它舍弃,一样都没有把它断灭,样样都用上。净宗跟其他法门不一样,其他法门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纵然你有甚深的禅定,都不能算成就,这是我们同修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为什么?实在讲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到今天没出轮回,我们决不是这一生才修行,这一生才闻到佛法,不是的。要查查我们修行的经历,无量劫之前,我们就闻到佛法,就在修行了,生生世世,这中间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到今天还落到如此地步,成就在哪里?这就是说明,不出轮回,来生来世顶多还跟现在一样,这个问题严重。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知道非超越不可。有没有办法超越?有!净宗这个方法,叫我们在一生当中决定超越,好处在此地。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赞叹。诸佛为什么赞叹?诸佛希望我们早一天超越六道轮回,早一天得到成就。

【不住二字须认清,决非断灭。】

不是舍弃这些境界,就在境界里面去修行,就在境界里面去超越,方法就是不执著就超越了。我们一般常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就超越了,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上没有这个东西。为什么没有?它本来没有。

【断灭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摄一切法相,亦摄非法相。】

我们讲布施、讲舍,一切法我们要舍,要不执著;非法也不能够执著、也要舍,非法是空,法相是有,空有都要舍,这叫两边都不执著,两边都舍,是这个意思。

【修行不得受用,不外二病。】

这一条也很要紧,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正是说的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们修行为什么不得受用?我们先要了解,修行怎样才叫得受用,受用什么,这个不能不清楚。修行最要紧的清净心第一,我们的心有没有清净?果然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忧虑牵挂少了,你就得受用。你的心清净,心清净一定智慧增长,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受用。烦恼轻、智慧长了,这是说你里面的,里面一定会表现在外面,表里是一致的。外面怎么样?看相算命的都会说相随心转,现在人时髦话叫改变体质,你的体质改变了,心清净了,生理一切的组织恢复到正常,正常就是没毛病。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身体常常有病痛,所有一切病痛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里面生的,这是病根。修行人得受用就是这病根拿掉了、没有了,所以他的生理恢复正常,恢复到自然。今天科学家说我们现在地球病了,地球怎么病了?自然生态被破坏了,不自然、不平衡了,所以许许多多的自然灾害我们常常看到。我们身体是一个小型的宇宙,这个宇宙里面的复杂状况,跟太空、太虚空、大宇宙一模一样,不要看这个小身体,就是大宇宙的缩小,大宇宙怎么复杂,我们身体里面小宇宙同样复杂,真的是不增不减。我们今天晓得大的环境里面,自然生态破坏,后果严重不堪设想;你就晓得,我们自己的烦恼、忧虑、牵挂,破坏我们自己生理的组织,让它也不平衡了,那个后果也是严重不堪设想。这就是你要得病,严重的病,命就保不住了,一样道理。真正你修行得受用,心清净、身体健康、法喜充满。

一般人的生活,活得很苦,学佛得受用,生活很快乐。无论什么环境,你的环境好很快乐,物质环境不好也很快乐,确实是法喜充满。换句话说,与我们物质环境不相干,再贫穷他也快乐。我们读儒家的书,孔老夫子有一个学生颜回,家境清寒、贫苦,吃饭一个饭碗都没有,喝水连茶杯都没有,你看夫子说的,他喝水用瓢,舀水的瓢,一瓢饮;吃饭用竹子编的篓子。一箪食、一瓢饮,别的人过这个生活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快乐得不得了。什么原因?他修行得受用,身心清净。对於人生,人生是自己,宇宙是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迷、不邪、不染,他怎么不快乐!这是我们一定要认清楚的。

我们学佛,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升官发财,不是,那个错了。升官发财不能断你的烦恼,不能破你的执著,那有什么用处!地位再高、财富再多,你的心态、你的生理一样被破坏,一样要受痛苦,那个富贵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这是说真实话,富贵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唯有不住相,能解决我们真正的问题,能带给我们这一生真实的幸福。不得受用,不外二病,这是江居士他老人家说的。一、不得扼要,也就是说你修行不如法,你不懂得方法。二、道理不明,理论不清楚。这也就是平常讲的,你的修行不如法、不如理,不合理、不合法;如理如法的修行,一定得受用,而且得受用还非常快、非常明显。

【离修说性则空谈,离性而修则盲进。】

性是讲的理,修是讲的事,要用本经世尊的话来说,性就是不住,修就是布施,修在事上讲的。「离修」,我不肯在事上做,单单讲理论,诸位要晓得,这个理论会落空,所谓是谈玄说妙,无济於事,讲得再好你自己不得受用;换句话说,你的业障消不了,你的烦恼断不了,你的生死不能解决,空洞的理论没有用处。「离性而修」,在事相上肯修,不明道理,也就是讲著相而修;进是讲进步,著相去修,盲进!盲目在走,虽有进步,他依旧迷惑颠倒,所修的只是福报而已,所谓是六道里面的福报,修的有漏的福报,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所以叫它做盲进。由此可知,理一定要明了,事上一定要认真去做,这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发大愿行大行,方能入佛门。】

一般的同修,尤其是初学的同修们,一看到经上讲的大愿、大行,他就莫名奇妙,什么叫大?我发的这个愿够不够大,我修的这个行大不大,大的标准到底在哪里?这要是搞不清楚,就是前面讲的盲进,纵然认真努力在修行,自己以为是精进,其实是盲进,没搞清楚。什么叫做大?给诸位说,无住就大,不执著就大。你要问为什么?你想想看,你一有分别就有界限,就画圈圈了,一有执著这个圈圈就牢固,就不大了;离开分别、执著就大了,没有界限了,那个大是这个意思。

大愿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尽虚空遍法界这就大了,真能做得到吗?真做到,现在就做到,没有分别执著就做到了。起一点点分别执著,小了,就做不到。口里说发大愿,我要像佛一样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际上自己有分别、有执著,心量很窄小,那个不是大愿。离相、离一切相,愿就大;一切不执著,行就大了。

什么行?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表现给我们看的,穿衣吃饭这是大行,穿衣没有分别执著,大行!普度一切众生,做出这个样子叫一切众生看,给一切众生做示范,不要分别、不要执著。吃饭也没有分别执著,吃饭是大行!修大行。你以为大愿、大行是什么?就是这个。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要明道理,你要得法,桩桩件件都是大愿、大行。诸佛如来之行,法身大士之行,就在此地,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不明,你的修行无下手之处。这也是我们在前面,不断的提醒同修们,必须念念都要想著,我们要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事上固然重要,理上更重要。理是实质,事是外表,实质重於外表,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不分别、不执著,这个真的是大愿、大行。这就是入佛门了,入大乘之门。

【前云,降伏即发大愿。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

这个地方的布施,我刚才跟诸位说了,布施是舍、是放下,把一切分别放下,把一切执著放下,这叫真的放下了。

【必无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

这个话的意思细心去体会,这句话里面意义深广无量无边,无限的深广,包括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为,都在其中。

【能不执著即大智,行於布施即大悲。悲智愿行无不大,方是菩萨摩诃萨。】

小乘人对於世间法不执著了,对於佛法还执著,所以他没有大智。大乘菩萨不但我执他破了,不执著了,於一切法他也不执著了,法执也放下,这叫做大菩萨,大智慧!「行於布施」,在事上说,就是我们一举一动,一切的作为,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是大悲,这样度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言教,说法是言教,身体做出来的是身教,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是意教,身语意三业都在那里教化众生,度脱一切众生,这跟诸佛如来有什么两样,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习。「悲智愿行无不大」,样样都大,这不但是菩萨,大菩萨!大菩萨我们称为摩诃萨,摩诃萨是梵语,摩诃是大的意思,大菩萨。世尊说《金刚经》的对象就是大菩萨,为大菩萨所说的。那我们现在是什么人?凡夫。如果我们念头一转过来,想学菩萨,依照《金刚经》上所讲的原则真的去做,那就恭喜你,你不但是菩萨,你已经是大菩萨,虽然你还没见性,但是你的的确确走的是大菩萨走的路径,这个是没错的。

【发心要广大,非广大不能化我见。】

这前面已经说得很多,心量愈大,我执自然就化解,我执不要破,自己就没有了。为什么没有?心量大。心量狭小那就是坚固的执著,那才叫做真正的病根,佛这个方法是把我们的毛病习气从根拔除。

【修行则要细密】

要细心、要绵绵密密。

【先观一切众生是缘生、同体、本寂。】

这些话前面都说过,能这样去想、这样去观察,这是智慧,是大智慧。观察外面境界比较容易,人要反省找自己的毛病,不太容易,这很难!想想自己没有毛病,找不到,看别人的时候都是毛病,看别人的毛病,再回来反省自己,那就容易多了,不看别人,单找自己,找不到!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观察外面境界,然后回来反省自己,教给我们用这个方法。

【知道自己习气之重而潜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说行於布施之精意也。】

般若经上教给我们,的的确确是从根本修,不从枝叶,枝枝叶叶太难了,太繁、太琐碎了,直截了当从根本修。枝叶上修,从事上修是枝叶上修;从理上修还算是比枝叶强一点,还不是根本;从心性上修,那才是根本。《金刚经》是直截了当教我们从心性上去修,虽然说的事,虽然说的境,到后来都归到心性上,决定是以心性作主。

但是一定要先知道自己习气之重,怎么知道?常常想著佛在大乘经上说,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我们不想别的,只想佛说我们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只想这个,这个话《无量寿经》上讲得很详细,《金刚经》上也讲得很明显,这不是假的。多生多劫这个因缘我们都错过了,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教导我们,我们怎样错过了因缘?没放下!虽然跟著佛学,依旧执著、依旧分别,这就是习气之重,这是根本的习气,要在根本上著手。这一生因为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我们这个殊胜的因缘又现前,绝非偶然,一定要珍重,一定要重视,这才能潜移,才能够修行。修行先除病根,病根就是在分别、执著。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布施要放下、要舍。佛说法的真正的用意在此地,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

照佛讲的方法去行,就是而行布施。

【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这几句已经说得很透彻、很清楚。佛教给我们的,应当要做的,同学们当中有不少念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当中,特别是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里面所说的就是五戒十善,佛讲得很详细,事理、因果都说到了,说得好!哪些我们要断的,哪些我们要修的、要做的,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去做,这都是讲的事,非常具体。

而在行法的大根大本,无过於《观经》上讲的三福,世尊说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净业就是清净心。如何能够在事修上得清净?还是《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此地讲的「心中虽无其事,依旧精进去行」,这才是。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不仅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身,许多畜生都会养父母。人为万物之灵,除养父母身之外,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这个重要!养父母什么心?清净心、欢喜心,让他一生当中没有忧虑、没有烦恼,生活过得欢欢喜喜。这样是不是就能尽孝了?没有。一定要帮助父母,了生死出轮回,不要再搞生死轮回,那才行!这个事情太大,这不是我能办得到的。其实不然,你可以做得到,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父母真的往生极乐世界了,你才算是尽了孝道,孝养父母算是你有了成就,你要是没有把父母真的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孝养父母没做到,这是真的。

第二,我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脱离三界,决定要超越轮回,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自己做不到,不孝!我父母希望我也脱离轮回,他到西方,你怎么还在轮回当中,你这怎么能算孝?你才晓得,你要真正懂得孝道,那个人怎么不作好人?怎么他不作菩萨?他一定要作好人,要作菩萨,他才算是尽孝。他要不作好人、要不作菩萨,他就不孝。所以孝这一个字,不可思议,在佛法里面讲,可以说这个字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在佛法里面说,整个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就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菩萨戒、大乘戒,「孝名为戒」,世尊讲得这么清楚。什么是菩萨戒?孝就是菩萨戒,菩萨的戒条都是根据孝道建立的。我们要问,什么人把这个孝字做得圆满?成佛,成佛才做得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父母看起来还有忧虑。你还有一品无明没断,还让父母忧心,你还是不孝!成了佛,父母没话说了,一点忧虑都没有了,孝道才做到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要想做佛的学生,你要不依教奉行,那哪里是佛弟子。在孝道上讲,样样都做得圆满,样样都做得没有遗憾。

自己做人品德要紧,生活不必求奢侈,也不必求丰厚,能过得去就行了。职业一定要正当,不能够做伤天害理之事。譬如佛法里面讲杀生的事业决定不做,纵然赚钱,但是你要晓得,你要残害多少生命,违背理的事情,妨害众生的事业,决定不做,这是选择职业不可以不顾虑的,不能不知道的。在家庭当中,一家要和睦。我们举很简单的,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所看到的,夫妻不和,父母忧虑操心,不孝!兄弟不和,不孝!如果你家族大,堂兄弟、表兄弟当中不和,不孝!朋友无信,不孝!你踏进社会,无论是公家机构、私人公司,办事不力,不孝!不能处众,不孝!不敬你的上司,不孝!你看这一个字,世出世间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你在学校念书成绩不好,不孝!身体不好,不孝!哪一桩事情最后都归结到孝道。谁来教孝?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大。父母,小孩小还好,长大就不行,长大你就不能教了,你要对我孝顺,说不出口。谁说?老师说,第三者教。老师对学生也不能要求,你是我的学生,你应该尊师重道,这个话也说不出口。谁教?父母教。父母教儿女要尊敬老师、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要孝顺父母,所以那一个小孩是两方面把他教成的。

现在这个社会麻烦了,老师不教孝,父母不教尊师重道,你说那怎么办?这天下怎么不乱?佛门里头要不从这上认真著手去修行,佛道就衰微了,佛法不但不能跟佛住世那个时候相比,跟古时候的佛教也比不上,原因在哪里?教育丧失掉了,连孝字都不认识,这才是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文字,我常说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都没有的,我们的祖先造这些文字,高度的智慧,教导后世的子孙,文字是符号,符号里面充满了智慧。这个孝字是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其中的道理,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起来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体的,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是孝的意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外国,还有一些过年的时候祭祖先,外国人感觉到奇怪,祖先几百年、几千年了,你根本认都不认识,你为什么还要纪念他?这是孝道。这就是要念著是一个整体。诸位想想,古代远祖我们还念念不忘,还要纪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夫子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你能够纪念远祖,现前这个父母尊长,一定是尊敬,一定是孝顺。你能够纪念孔子,这是古代的老师,你对他都尊敬,对他都纪念,现在教导你的老师,你怎么会忘掉,不可能的,你会念著老师的恩德,会记住老师的教诲,会认真去做。这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中国儒家、道家,可以说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学术,都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佛法传到中国,为什么被中国朝野这样热烈的接受、欢迎,正因为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而比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得更详细、更明白。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来这些典籍,我们展开来读一读,他只讲的纲领、原理原则,没有佛经讲得那么细密,两个合起来,真的是相辅相成。从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孝字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心量就扩大了。

从这里面生慈悲心,这个慈悲,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为什么?没有分别、没有界限,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佛法里面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是一个自性,从这里面生起慈悲。「慈心不杀」,不杀,举一条事来说明,慈心是从心上讲的、从理上讲的,不杀是从事上讲的,有理有事。「修十善业」,十善,理事具体为我们说出来了。这是第一福,四句。

从这个基础上再建立佛法,佛法是超越世间。第二福里面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就是我在此地常常讲的,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三句话总而言之,就是这一个意思。然后再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的大愿大行,这样建立的,这样圆满的,这就是我们应当事事依照佛说去行,这是佛给我们讲的根本法。

【境与心,法与非法,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

对待就是相对的,境跟心相对,法跟非法相对。像《心经》里面讲的,我们一般人把色跟空相对。本经里面四相也都是相对建立的,我跟人相对,人跟众生相对,只要这个观念还存在,还没有忘掉,就不能超越世间。诸位想想,这个道理在哪里?因为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所有一切相对的,都是从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离开分别执著,相对就没有了,才是一个整体。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诸位要知道,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才有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变成了十法界。我们的执著特别重,堕在十法界里面的六道;十法界分染净,四圣是清净法界,六道是污染的法界。我们的执著非常非常的严重,堕落在六道轮回,这是未能出世间,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故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

真正想在这一生脱离生死轮回,脱离生死苦海,你要常常提高警觉,不分别。分别心才起,就知道错了,我又搞轮回业了,天天在做轮回业,怎么能出得了轮回!那怎么办?分别的念头才起,执著这个意念才动,立刻警觉到,高度的警觉心,他警觉到了,念头马上转过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掉,给诸位说:这叫真功夫!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个分别执著念头起来不怕,怕的是你能不能第二念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只要你真的能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功夫得力,那就管用了。

所以第一个,这个觉悟就是觉悟生死轮回可怕,我决定不干这个事情了,不但是我来生不干,诸位要晓得,现在就不干,现在有分别执著,现在你就做轮回业。我现在没有分别执著,我现在就不做轮回业了。所以不要说我来生不干,来生不干,还是继续要干,你自己做不了主,由不得你。真的来生不干的人,现在就不干,那才可以说他来生再不干了。现在就不干,这个要紧。

【转凡夫观念】

什么叫凡夫观念?就是一味的分别执著。所以在此地,已经不给你讲贪瞋痴,不给你讲五欲六尘,那是枝枝叶叶,给你讲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根本。人离一切分别执著了,那还谈什么贪瞋痴,还谈什么五欲六尘?那都不要谈了。那些是枝叶,这是根本。从根本上,像一棵树一样,砍树,连根把它拔掉,那个枝叶还管它?不必管它了!从根本上下手。念佛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转过来,把它换过来,观照就观照这个,修行就修这个,用功就用这个,就成了。

实际上说,这是《华严经》地上菩萨用功的方法,我们读《华严》看到了,「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就这个办法。十地菩萨是从初地、二地一直到等觉,一共有十一个位次,他们用什么方法,就是用这个。世尊在般若会上,把这个方法传授给我们。我们凡夫,这是《华严经》上常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华严经》上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说明了地上菩萨用功那个方法,我们初学的人也能用。等觉菩萨用功的方法,这个初学的方法他也用得上。譬如佛教给我们初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觉菩萨还是要学,还是不能够离开。这就是讲圆融当中有次第,次第里头有圆融,跟我们世间教学不一样,世间教学只有次第没有圆融。大学生不会念小学课本,小学生也不能念大学课本,佛法里头不一样,它里面有次第有圆融。要转凡夫观念,先要认识什么叫凡夫观念。

【证性须要无念】

证性就是明心见性,我们一般讲证果、一般讲得道,都是这个意思,得道、证果、成佛,都是这个意思,须要无念。

【心中若有无念二字,仍是有念。】

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你是不是真的无念了?不是,你还有念,因为你觉得你现在无念,你还分别无念,你还执著无念,你还有一念,有一个无念,那还不行。无念这个念头也没有,那才叫真无念!无念,诸位要知道,这个意思的确很难体会,是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我们现在的凡夫叫颠倒,哪个地方颠倒了?我们现在有妄念、无正念,这叫颠倒了。诸佛菩萨有正念、无妄念。

我们要问,什么叫正念?什么叫妄念?譬如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佛在《观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直到「劝进行者」,这十一句,这是正念。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行於布施,这是正念。如果这里面再加上分别执著,就变成妄念了,你明不明白?无妄念就是没有分别念、没有执著念,不是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念,利益众生这个念都没有了,那还得了吗?那就变成魔,不是佛了,那还有什么慈悲?正念跟妄念要清楚,佛纵然是大慈大悲、孝亲尊师,利益一切众生天天在做,从来没有放松过,认真努力在做,但是心里面干干净净,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那个念就叫正念。如果做这些事情,有分别、有执著,不叫正念,正是没错,跟佛菩萨讲的没错,里头掺杂著妄,分别执著是妄,那就不叫纯真。是世间的一个好人,世间的好人,不能出世间,因为有分别、有执著,尚未能出世间。他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好人、好事,不能出三界,它里头带著妄,带著妄就不能叫真。

佛法里头常有比喻,比喻醍醐。古时代食品里面最好的是醍醐,醍醐是奶制品里面精炼提炼出来的,奶品里面的。在佛经里头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最好的,醍醐。佛在经上常讲,奶经过提炼就是酪,酪再提炼就变成酥,酥里头有生酥、熟酥,然后再提炼就是醍醐。所以,醍醐是奶品里面最好的食品,佛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醍醐里面要是掺杂一点毒药,整个醍醐都变成毒药,一丝毫都掺杂不得。佛法掺杂一点分别执著在里面,所有的佛法都变成世间法了。那就是说,哪一法是佛法?一法都不是。因为你里面掺杂分别执著,就都不是了。

如果我们心地清净,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给诸位说,所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这你就懂得,佛法跟世法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有执著,一个没有执著。在《金刚经》上完全显露出来,释迦牟尼佛穿衣是佛法,持钵、吃饭是佛法,走路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为什么是佛法?释迦牟尼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法法皆是。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今天在这里念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是佛法,世间法!诸位要懂得这个真正的道理,世法、佛法不是在外头分,在念头里头分。转凡夫观念重要,这一转那就是佛菩萨的观念,也就是转一切法成佛法,这个不可思议。在一念之间,看我们能不能转得过来。所以,无念的这个分别都没有,这个执著都没有。如果自己修定,定功极深,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了,他很欢喜,一个妄念都没有了,其实他还有一个妄念,「我一个妄念都没有了,我什么都不想了」。他也了不起,他生天,生到四禅叫无想天,他执著无想,分别无想、执著无想,他到无想天去了,还在六道轮回之中,还出不了三界。那个微细的念头、微细的分别执著都要不得!所以,还是有念。

【并无念之念亦无】

这才成功,你的心才真干净,那个时候,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里头智慧现前,才照见一切法。《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是事,「皆空」是理、是体,对於一切法的相,体、相、作用,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白,什么能力?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可见得这个能力,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修得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有的能力,这个能力现前了、恢复了,如此而已。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这些能力被障碍了,并没有失掉。自性本具的德能,怎么会失掉?没有失掉。佛经上常讲失掉了,那个失掉是迷失,是你迷了,不知道,不起作用;虽然没有失掉等於失掉,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真正的失掉。真正失掉,那哪里能够叫做真?真就是永远不变,永远不会失掉的,叫真性、真智慧。现在这个失是迷失,怎么迷了?就是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分别,世尊在华严会上,在《华严》出现品上讲的,一句话把我们众生根源、迷失的根源,一句话说破了。我们看大乘所有一切的教诲,无论是从理上,还是从方法上,都不离开《华严经》上讲的这个原理,就是要除妄想、要除执著,妄想就是分别。

分别、执著,转!转过来。除掉很难,难就是难在习气太深,无量劫来就是搞这些事情,习惯成自然,想断也断不了。所以最妙的方法是转,转识成智,这是大乘所有宗派修学的原则:转识成智。当然也不是容易事情,净宗之妙,教我们转,统统转成阿弥陀佛,这就容易太多了,转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转求西方净土,这就成功了。纵然我们妄想执著还不干不净,也不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办法了,这是阿弥陀佛、一切诸佛统统帮上忙,为什么?我们跟佛的障碍没有了。我们今天在六道,习气烦恼深重,我们求佛求不应,不是佛不慈悲,我们本身有障碍,严重的障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障碍没有了;换句话说,随时随地都能够跟十方一切诸佛见面,都能够接受一切诸佛亲自指点,得这个好处,得这个利益。所以首先,要把这一重的障碍突破。能够相信的人有福,基督教传福音说有福了,你能相信,你能依教奉行,你有福了,你这一生决定成就。所以念佛第一要紧是转念头,起分别执著这个念头,心一动马上转成阿弥陀佛,这是我们最要紧的一桩大事。对於经教的研究随分,有这个机缘多听听,好!心地更踏实,道理愈来愈清楚、明白、更踏实,疑惑渐渐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好!实在没有机会听经教也不怕,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到底,自自然然会念到心开意解,会念到得定,会念到开悟,因为心一清净就开悟了,开悟的秘诀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本性里面般若智慧光明现前,那就叫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