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26集

发布时间:2024-10-24 04:04:50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26集

请掀开经本,第三卷,第八面,请看经文: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请看注解:

【此节经文是结束前文。为自开口说至此处,千言万语之点睛结穴处。义趣甚深。】

一般同修们都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过去在五祖会下,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他开悟了,大彻大悟,后面就不要讲了。一悟是一切悟,不但《金刚经》的意思他明白了,大般若的意思他也明白了,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但出世间法,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明了。他向老师,就是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虽然言语不多,忍大师听了之后,点点头给他印证,证明确实是明心见性了。我们知道六祖能大师没有读过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做粗活之人,没有出家之前砍柴卖柴度日,那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在古时候那个时代,我们一般家庭燃料都是柴火,烧大灶都是要用柴火,有些人,穷苦之人在山上砍柴,挑到城市里面去卖,是相当苦的工作,他没有读过书。到五祖的道场,五祖的徒众很多,刚刚到那边去,他去的时候发心想出家,出家要具备出家的条件,有出家的环境,忍大师徒众学生那么多,惠能去了当然不能例外,也得按著顺序排班,他排在最后一名。这个道场,老法师徒弟几百人、几千人,他排在末后。所以他并没有剃度,没有剃头,先派到槽房里面去做工,槽房就是厨房里面的工作。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忍和尚的道场差不多有二、三千人,二、三千人吃饭,那个米要舂,柴火要有人去砍,要有人劈柴。所以他就分配在槽房里面,做舂米、劈柴的工作,做的苦行。别人看到好像是到寺庙里做苦工,我们现在说做义工,做苦工,其实他在那个地方修戒定慧,修六波罗蜜,他是真修。他的缘分,跟《金刚经》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之深。最初他因为卖柴,听到一个客人念《金刚经》,他在这个窗外听,听得很欢喜,就问这个客人,你念的是什么?客人就教他,客人对他很尊重,虽然他是一个卖柴的人,但是从他谈吐问答,知道他有相当的智慧,所以就告诉他,五祖忍和尚在黄梅传法,你要是对《金刚经》有兴趣,听得有心得,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参访,这才到黄梅。工作八个月,老法师年龄太大,要传法了,传法也有条件,必须真正开悟,法才可以传,没有开悟纵然跟老法师时间再久,也没有法子得法。老法师传法是相当的民主,公告给全寺这些信徒,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可以,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呈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看看他的见解有没有开悟,如果开悟祖位就传给他,忍法师是第五代,传到下面这就第六代,衣钵就传给他。这个衣钵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用的,一代一代传下来,衣钵就是证据,得到这个衣钵的,这就是一代的祖师。

世尊灭度之后,这个衣钵就交给迦叶尊者,一代一代相传,传到第二十八代就是达摩。达摩到中国来,把佛的衣钵也带到中国来,达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

在中国算是第一代,中国的初祖。代代相传,传到第五代忍和尚,这个故事我们不必多说,诸位都相当熟悉。从这一首偈,就是这一段经文当中,彻悟了,五祖将衣钵传给他,他是居士,没有出家,衣钵就传给他。由此可知,传衣钵不一定要出家,问题是你有没有明心见性,这个重要,剃头不剃头不重要,这是我们从这里看,很明显的这桩事情。诸位现在有很多想发心出家,你听听这个故事,你就晓得那个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是不是真的开悟了!

为什么惠能会开悟,神秀没开悟?神秀跟忍大师十几年,在那个道场里面他算是上首和尚,常常代替老法师讲经说法,有能力代替老法师讲经说法,他还得不到衣钵,原因在什么地方?诸位听了这二十几天《金刚经》,应该明了,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金刚经》就是教我们离分别执著的,神秀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你看他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他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不能见性。惠能大师高明处,就是他没有分别执著,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留意。

这一段经文,注子里说了,不仅是前面这一节,这一小段,可以说是自从《金刚经》开始,一直讲到这个地方,这一段算是一个总结;「千言万语之点睛结穴处」,点睛结穴是比喻,关键的所在。世间人常说画龙点睛,取这个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深。不少人以这两句做为日常生活当中观照的依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说,《金刚经》上任何两句四句,都可以做为观照的功夫,不一定是这两句,但是这两句的确是好。用这两句观照的人非常非常多,关键就是你能不能提得起这个功夫。禅家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妄念。往往我们妄念起来,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妄念止不住。经文虽然常常念,到那个时候忘掉了,把经文忘掉了,妄念继续不断起,这就叫功夫不得力。观照要紧!前面我们讲过,要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本来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跟《金刚经》这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讲都是整个佛法修持的总纲领,不能够局限这两句话一定是用在般若,用在禅宗的,其他的用不上,你就错了,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不局限在念佛,参禅、学教、念咒统统用得上,关键是观照要相继,不能断。一断,妄念就起来了,妄念起来那就是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用功是功夫决定不能间断,要把自己分别、妄想、执著统统打掉。

《金刚经》一开端:「降伏其心」,这两句话很好。境界现前,想到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所有一切境界现前,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著,这就是应无所住的意思;也是前面我们所读到的,得无所得,行无所行。得,无论得什么,出家修行人得禅定、得智慧、得正果,前面说过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所,得八地菩萨的果位,人家不执著,心里面干干净净,得如不得,这是讲修行。无论在果位,无论在法门上,都是这个态度,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在世间法里面,譬如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们得财富了,得荣誉了,世间上得地位了,你学了《金刚经》,得无所得,你的心是平静的,没有得就没有失。得的时候欢喜,欢喜是烦恼,心要平静才好。欢喜,心动了。丢掉的时候,觉也睡不著,苦得不得了,又生烦恼。得也是烦恼,失也是烦恼,你看那个多苦,那个都叫搞轮回业。佛教给我们,我们要过正常的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在所有境界里头不动心,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生也没有灭,这是何等的自在!这就叫做观照。我们要把这个观念转过来,念念不能失掉,一失掉麻烦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了,业障就现前了,所以不可以失掉,念念都用这个功夫,那叫会用功。

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一段经文,就是穿衣吃饭,每天上班工作,就这个意思。佛的工作就是出去托钵,他上班工作。我们穿衣吃饭,所有一切工作,全用观照功夫。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饭,不执著吃饭的相,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都随缘,那就自在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很庄严、很慎重,认真去做,一点都不马虎。穿衣,衣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会是很凌乱,让人家看到起恭敬心;吃饭也有威仪,也吃得很规矩,我们现在常讲的,你能够讲求卫生,保持身心的健康,要少吃。我们通常讲,吃饭最好是吃七分饱就够了,狼吞虎咽,那个相也不好看,也不卫生,吃了一身的病来了。吃饭有吃饭的规矩,现在不太讲究了。从前我们中国人,吃饭规矩很大,诸位读《礼记》就知道,连菜怎么摆都有规矩的,都不能乱摆,菜也按阴阳五行来摆,这个很麻烦的事情,你摆错了,人家会笑话你的,你没有学问、没念过书,现在不讲求这些了,所以从前一举一动都有规矩,而生其心是说这个。换句话说,佛菩萨一举一动,都给我们世间人做榜样,做好的榜样。我们既然发心学佛,就要学佛菩萨的生活,学佛菩萨怎样过日子,也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在家庭是一家人的好榜样,在社会是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叫做佛法。学佛就是把我们从前那个凡夫的生活,六道轮回的思想,把它抛弃掉,我们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以大菩萨的思想,自行化他,自度度他,这样学佛才能得真实的受用,才能得真正的好处。

学佛,《金刚经》自始至终,我们才讲到四分之一,后面还有四分之三,愈往后面愈精彩,要紧的意思都在后面。《金刚经》不太好讲,难在这里,精彩的在后面,前面要是都讲出来,到后头没得讲了,所以前面含含糊糊的,愈到后面愈清楚,这就是讲的时候比较困难一点。我们因为听众同修们,不一定能够从头听到尾,有时候今天来了,明天他不能来,前半部他来听了,后半部他没有缘分,因此后面重要的,往往我们也提出来讲几句,虽然不能讲得很多,但是都透一点消息,使我们真正能够得到好处,知道怎么修行。真正发心修行,《金刚经》是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心地。心要真诚、心要清净、心要慈悲。应无所住就是清净,行於布施就是大慈大悲。布施涵盖一切法,行於布施,实在讲就是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经文上行於布施的意思。大家不能把这个经文错会了意思,以为行於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这就搞错了,大错特错。释迦牟尼佛没有到哪里去捐钱,他每天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他没去捐钱。这就是说明,行於布施就是日常生活,布施是舍、是放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样样放得下,样样看得破,这就叫行於布施,是这个意思。行於布施,实在讲就是说,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世间人看,让世间人看到之后,生羡慕之心,生仰慕之心,他来学佛。

佛法是师道,师道过去中国跟印度这是相同的,都是很尊重的,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看看大藏经,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拉信徒?没有。不但释迦牟尼佛没有拉信徒,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有没有一个人在外头拉信徒?也没有。宗教里面有拉信徒的,教育里面没有拉信徒的,学生怎么来呢?自己来的,来求学,学生要求的,你自己要来求,哪有老师去找你,没这个道理。这些人怎么会知道释迦牟尼佛有这样好的教导,我们应当去跟他学?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就是学生,佛的弟子们,做学生一定要把老师的道德学问,要向外头宣扬,宣扬的目的不是要人对老师恭敬,不是要人对老师供养,不是这个,宣扬让大家知道,真正发心想求学的,晓得哪个地方某一个人教得好,这样的。所以学生有义务去宣扬,但是不可以拉人。用什么方法去宣扬?方法也很巧妙,就是自己修持。你修得好,人家一问,你从哪里学来的?我的老师什么人,这样介绍的,并不劝他,他要真发心,他自己就去了。所以是自己认真修行,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这个方法。

由此可知,我们学了佛,皈依三宝,或者是受了五戒、菩萨戒,你要做得很像样,让你的邻居、亲戚朋友一看到你,对你起恭敬心,你怎么会这么好?头一个让人家有个观念,你的日子怎么过得这么快乐?你怎么会这么幸福?我学佛,学佛就会幸福,学佛就会快乐,学佛就会身体健康,学佛就会相貌圆满,这个很吸引人的,用这种方法宣传佛教,用这种方法替佛招生。所以不劝人的,用实际的行动,用这个方法。在言语里面,就是赞叹。像我们今天这一开经,我们要唱炉香赞,这些赞是赞佛的,是不是要拿这个来供养佛?错了,这个赞就是招生的,赞叹佛的智慧,赞叹佛的德能,赞叹佛的慈悲,让别人听,听到之后,佛这么好,我们应该去亲近他,是这个意思。所以赞要唱得庄严,要唱得很稳重,要唱得字正腔圆,让人家听起来听得很清楚。如果唱的时候不晓得这里面的用意,跟著这个音调谱唱的时候,字句都分不开,效果就没有了,听到你呀呀呜呜的搞半天,不晓得在唱些什么,一个字也没听清楚,这个效果就完全失掉了。赞的用意,使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听到之后,佛有这样大的智慧,这么好的学问,使他感动,他来亲近。所以佛门里头招生有它一套方法,这就是不舍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门,我们必须要晓得。再看下面注子:

「是故」,这一段经文一开头,是故须菩提。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

这两个字是连接词,连接前后经文的。

【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紧与开经处总示呼应相通。正明一切无住,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於庄严佛土,亦无所住。】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交代得很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总结经文一开头到此地,这是一个总结,说明一切无住。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问了三个问题,这个我们必须要记住。第一个问题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发了菩提心之后,那个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三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太多了,妄念太多了,妄念要怎样把它伏住?问了这三个问题。佛的回答,都是在无住。

首先讲发心,佛教给我们,心量要大。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个一定是出家人;佛、菩萨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菩萨、在家佛,佛经里面维摩居士就是在家佛,在家的菩萨太多太多了。你们念《无量寿经》,贤护等十六正士是在家菩萨,十六个人,而且都是等觉菩萨,他们的地位跟文殊、普贤,跟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完全平等,一定要搞清楚。在家可以作菩萨,实在讲你学了佛,学了佛就应该作菩萨,什么叫做菩萨?过佛菩萨的日子,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菩萨。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从表面上看,没有两样。我们穿衣吃饭,佛菩萨也穿衣吃饭,我们每天工作,他也每天工作,我们迎宾接客,他也不例外,哪有两样?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无所住,我们是有所住;他生的心好大好大,我们生的心好小,就这一点不相同。我们所生心,得利益是利益自己,利益我家庭,利益我这个团体,我们这个心量很小。佛菩萨生的心利益很大,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差别在这里。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穿衣为自己,吃饭也为自己;佛菩萨穿衣,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菩萨吃饭,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那怎么会一样?这个话怎么讲?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活在这个世间,为自己活的,自己寿命看得好重好重,佛菩萨不是。佛菩萨是:我这个身体在世间是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的,为一切众生做个好样子;他不为自己,所以他穿衣也不为自己,吃饭也不为自己,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要学,在这里学。佛法的好处,不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不改变你的工作行业,就在你现前生活方式里,你的生活很富裕,你就做很富裕人的样子,给天下富裕人做个好样子;你的生活很清苦,你就给一切清苦人做一个好样子,全都是佛,都是菩萨。在你工作、在你行业当中,你给同行做一个好榜样;人家做事业为自己,为自己一个集团,菩萨的心为尽虚空遍法界,他心量不一样,心量广大,心地清净。心量广大、心地清净、心地慈悲,所以他的身心健康,他就自在、快乐、幸福,道理在此地,事实也在此地。所以,佛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无住,是《金刚经》修学的宗旨,贯穿整个经典,贯穿这全部经典。《金刚经》既然是大般若的纲要,由此可知,无住也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说般若经的中心。这两个字,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说上二十二年?实在讲,不要嫌二十二年多,我们感觉到二十二年太少了。二百二十年都不多,为什么?佛这样苦口婆心的说,我们还不肯做,处处还是要著相,还是要住,那能说佛二十二年说太多了吗?假如我们一听就照做,佛就省事,不必那样辛苦,不必说那么久,这就是说明,佛说法应机而说,这是苦口婆心!一切无住,要记住这个原则。

最后更就菩萨修六度时,六度就是菩萨的生活,六波罗蜜都在生活当中,在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六波罗蜜。譬如我们就讲穿衣吃饭,我们说吃饭,吃饭怎么说是六波罗蜜?吃饭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是舍、放下。吃饭的时候,不要执著饭菜的好坏,不要去挑剔,这就是布施。好吃,也很好;不好吃,也很好,都好!这就是你修布施。一定要讲求怎么样,那布施就没有了;你在搞分别执著。你想想看,吃饭是不是布施波罗蜜?再细说,这个里头,财、法、无畏布施统统具足,就在这一口饭,夹著一箸菜,圆圆满满。你以为布施波罗蜜到哪里去修!吃饭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是守规矩。吃的时候规规矩矩,餐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吃饭的时候端坐,这些都是属於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蜜。吃饭要有耐心,慢慢的吃,细嚼慢咽,这是忍辱波罗蜜,不可以狼吞虎咽,那就没有忍辱。少吃,尤其现在,少吃肉类多吃青菜,少吃油炸的东西,多吃一些清淡的,你这个肠胃吸收养分没有障碍,这属於精进波罗蜜。我们吃饭的时候,规规矩矩吃饭,不为外面境界所干扰,保持著心地清净,专心在用餐,禅定波罗蜜。吃的色香味,甜是甜的,辣是辣的,不是说一切都不分了,不分那人就麻木了,分得清清楚楚的,般若波罗蜜。你们想想看,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具足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到哪里修?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哪一样里头不具足圆满的六波罗蜜!具足圆满六波罗蜜,你就过的是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夫。凡夫一餐饭吃完之后,他什么都不知道,迷惑颠倒,不一样就在这里。学佛跟没有学佛之前,不一样就在这里,这叫真正学佛。学佛的成绩,我也讲得很多,成绩在哪里?成绩在你容貌上,在你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上,知道你有没有功夫,你有没有得利益,这个不能瞒人!刚才我说,身心健康、容貌圆满,这是你修学的成绩。你看哪一尊佛菩萨,那个面孔是苦哈哈的?没有!阿罗汉虽然没有明心见性,还有分别执著,阿罗汉的相貌很奇怪,底下那五百罗汉你们去看看,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的容貌是健康的、是长寿的、是健康的,容貌古怪他不是病态,他没有病容。菩萨明心见性,一个个都很圆满。佛经当中常常赞叹,菩萨的容貌如满月,满月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圆满之相,这是你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受用。我们自己要是得不到受用,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如果不是理论上有错误,就是方法上有错误;理论方法上如果没有错误,修行一定得殊胜的果报,一定得很好的受用。这是讲菩萨修六度时,就是菩萨的日常生活。

「於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这里头,我们前面读过,最重要的是报佛恩。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得到这样的幸福,这是真实的幸福,这不是假的,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圆满,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怎么会得到?佛菩萨的恩德就太大了。我们报恩,唯一就是庄严佛净土。这是前面说过,用什么庄严?香花庄严,那是假的,前面说过,真正的庄严是心地清净。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佛菩萨教我们庄严佛净土,不是别的,清净心,教我们修清净心,我们的心清净了,真正庄严佛净土。形式上的庄严,表法的,这种庄严接引众生。道场布置得富丽堂皇,让人家一看就生欢喜心,很欢喜的走进来,这是接引大众的,真实的庄严是在清净心,这个要知道。如果只著重於表面,心地不清净,这个没有感应,没有感应是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得不到真正受用,换句话说,你还是有烦恼,你还是有妄想,还是有忧虑牵挂,依旧过六道轮回的生活,你就得不到受用。得真实受用,过佛菩萨的生活,诸位想想,过佛菩萨的生活,岂不就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佛法,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庄严佛净土。虽然修六度,虽然庄严佛净土,「亦无所住」,心里头还是若无其事。事上要认真,要规规矩矩的做,一点也不马虎,如法的去做,心地干净,决定不染,保持著清净心,这就是无住。因为你心不清净,刚才讲了,那个庄严是假的,心不清净,六度也是假的。一定要心清净,你所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真的,它后头那个般若,般若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那个是般若。诸位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自始至终讲无住,就是讲保持你的清净心。佛心清净。

【则非句,不住法相。】

这个经上讲的,则非,不住法相。

【是名句,不住非法相。】

非法相是空,不住空。不住空,我们样样如法去做,这是不空。虽做,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不住法相。这就是说明两边不住,两边都舍,空有两边都舍,两边都不住。

【上来所说,皆是为生心无住、无住生心作张本。亦即为发菩提心者,指示方针耳。】

你发菩提心了,菩提心是自度度他,佛这才教给你怎样自度、怎样度他?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这样才是真正自度度他。怎么去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的身没有工作,坐在这里无事,没工作,那是不是也在修六波罗蜜?是的。怎么个修法?意对法尘,六根,眼耳鼻舌身,这外面的,外头都不动了,坐在这儿不动,心在动。心在起心动念,那个起心动念、思惟想像,法尘,心在法尘里面用观照的功夫,也是在行六波罗蜜,这才叫净念相继,没中断过。发菩提心要这样修法。

应,这底下讲,应如是生清净心。

【应者,决定之词。无论小乘大乘、果位因位。】

果位,像前面所举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所,那个时候他是八地菩萨,八地之前看他,是果位,他证了八地;可是九地、十地看他,他是因位,他还在修因,因位、果位这样看法。我们现在是凡夫,连小乘须陀洹果也没证,我们完全在因位上。不管你是在果位还是在因位,

【皆当无住】

换句话说,佛成佛了,后半部讲到,佛有没有住在佛的果位上?没有。不但在后面经文上明说,前面经文上,实在讲也很清楚的显示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每天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不住佛果相,他所表演的,跟我们一般凡夫一样。佛成佛了,跟凡夫一样,不住他的果位,这是用事实表演出来给我们看,不住果位。因位与果位都不执著,都不住。

「决定亦当无住」,这发大心的。因为小乘大乘、果位因位都不住,我们今天要想学佛,要是住相怎么行?跟大小乘圣者他们所修学的原则违背了,这个不行,一定要循著他这个途径去走,这是真正靠得住,真实能得成就。「决定亦当无住,非此不可。」稍稍有住就错了!

【生心比发心义深。清净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谓自性清净心。清者不浊,净者不染。】

我们常讲清净心,没有把清净心的标准说出来,这个地方说出它的标准,清的标准是什么意思?净的标准在哪里?这个很难得。清是不浊,浊是混浊,像水一样。所以我们供佛,家里有佛堂,供佛,我讲过很多,最重要的要供一杯水,香花没有都没有关系,最要紧的要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清净心,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一定要搞清楚。那一杯水是常常提醒我们自己,供在佛菩萨面前,佛心像水一样清净、没有污染,也不混浊,而且是平的,水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平等,心要清净,取这个意思。《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水表这个意思,给我们看的。有很多人都搞错了,都以为是供佛,供养佛的,那就错了,意思全搞错了。还有很多人不懂,供茶,那就错了。茶,你看看不清净,浊,浊染它统统都有,浊又染,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开水也可以,清水都可以,取清净的意思,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心,必须要两边不住,清净心才能现前。为什么世尊对於无住这样重视,就是因为你只要有住,你的心就不清净;换句话说,你的真心就不能现前。

后头好,后头佛教给我们,把我们的观念、思想转过来。世间法是一场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当真,你就好自在、好快乐!事情去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做了不执著,你看你多快乐!如果你执著,你的事情做得好辛苦,做得好累,佛菩萨在旁边看,可怜,真可怜!可怜悯者。你如果做而无做,无做而做,那做得多快乐!做,认真的做,努力的去做,不休息的去做,心里头干干净净,「做无所做,得无所得」,你就快成佛了,佛虽然没有成,快了,接近了,这才叫真正的幸福,才叫无量的福德。他称性,他跟自性相应,跟清净心相应了,这个福报就大,无有穷尽。《金刚经》上较量福德有六次,这经上,一次比一次殊胜,那就是一次比一次放下得多,你放下得愈多,心愈清净,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

【虽为无明烦恼尘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净本性依然现前。】

我们现在是被无明烦恼,尘垢是比喻,就是比喻无明烦恼,把我们的本性障碍了,也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我们有妄念,妄念就是不平等,妄念心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的,这妄念;我们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污染;这两种障碍都非常严重。《金刚经》专治这两种毛病,使我们的心恢复清净,恢复平静,平等清净,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就行了。这个方法,理上通达了,我们晓得了,事上有困难。为什么?事上去修,的确心要很细,粗心大意的人,难!因为不但要观照,微密观照,才真得受用。像我刚刚举的这个例子,吃一口饭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几个人知道?穿个衣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一举一动统统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叫微密观照,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没有法子,懂得这个道理,行,我们换一个方法,我们不用《金刚经》上观照的方法,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不必去理会微细的六度行为,我们只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这个方法简单,人人都会做。这一句阿弥陀佛,说实在话,也是圆满六波罗蜜,不需要一样一样去分析,你老实念佛就行了。一起心动念,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就成功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具足,这是佛法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个不漏。它的功德,功是功夫,修行的功夫,有功夫就有得,得什么?清净本性依然现前,就恢复了,这就是得。不能执著得的相,执著得的相就错了。

【凡发无上正等觉心之人,应令清净本性现前。故曰应生清净心。言下有回头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

经文上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是总指前面所说的,要像佛所讲的,你要生清净心,清净心要现前,这才是佛菩萨。在日常生活行持上,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实在讲没有两样,你很难分得出来,用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混浊之心;佛菩萨的心,清净之心。混浊的心是妄心,清净心是真心,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这一句,应生清净心,佛这句话含义很深,有叫我们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不是在生活上回头,不是在事业、工作上回头,是在念头上回头,把从前那个观念转过来就行了。以前你的想法、看法这个念头,是凡夫的想法,凡夫的念头,也就是佛常在大乘经上讲的轮回心。诸位要晓得,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叫轮回心,所造的是六道轮回业。实在讲,我们穿衣吃饭,干的是什么业?六道轮回业,佛菩萨穿衣吃饭,圆满六波罗蜜,那怎么会一样,差太远!我们穿衣吃饭搞六道轮回,他们穿衣吃饭圆满六波罗蜜。所以诸位同修,你要真的把佛法搞会了,不要说别的,《金刚经》搞会了,你真是快乐无比!你也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人,我最快乐,真的,一点都不假。你的生活,表面上人家看不出,跟人家一样,实际上完全不相同,真的过的是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回头是从这里回头,这也是很深的警惕。

【说一句生清净心,无异说明发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谓发菩提心?曰,一心清净而已矣。】

这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是觉悟,不迷不染,那个心就叫菩提心,觉悟的心。因为染、迷,我们的心就迷惑颠倒,这是妄心。

【当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是教人,世间一切皆应不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儒家所讲的,世间圣人所讲的。人心是妄心,妄心的确很危险,妄念一个接著一个。儒家的圣人实在讲也很了不起,他的话讲得非常含蓄。危的是什么?一不谨慎就堕六道。六道的心是贪瞋痴,贪瞋痴这个念头太重,来生就是六道,人心惟危,没有讲错,很正确。道心惟微,非常之微细,一转念就是道心。实在讲人心跟道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体。这个意思都是教人,世间法不应该执著。我们再翻过来看:

【觉照即是在起心动念处,微密用功,乃为切实。】

这刚才说过了,此地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用功非要心很定、很细的人,才能用得上。这个心里头妄想多、杂念多、烦恼多,用不上功,教你也没用处。即使禅堂里头坐禅,盘腿面壁倒很像个样子,心里头还是妄想一大堆,那有什么用?没有用。禅定是叫你心定,不是叫你身定,身定没有用处,心要定。所以真正用功在哪里?起心动念之处。我们这个方法用不上,刚才讲了,念佛,起心动念之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就行了。比这个方法方便,收的效果比这个方法还要殊胜,用这个方法完全靠自己功夫,自己功夫达不到这个标准,要成就就很难。念佛有佛力加持,那个不一样,功夫达不到,佛力还是加持,不但阿弥陀佛加持我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加持,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念佛要得到感应,要诚心念、一心念,不能有怀疑,不能有夹杂,那个功德就很殊胜。如果念佛当中生了疑惑,像平常我们生病了,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天没效果,大概要念药师佛,药师佛是管治病的,观音菩萨管消灾的,一个人分配一个职务,这就是什么?你的心有疑惑、有怀疑,所以念的没有感应,夹杂,没有感应。一定要专心念、一心念,诚诚恳恳的念,一定得感应,而且感应很快,很显著。前面实在讲得很多,我们身体有病痛,不健康,毛病很多,如何把它去掉?修清净心,只要清净心得到了,什么病痛都没有了,什么毛病也没有了,这实在!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真的很可怜,我们所吃的东西、喝的东西都有毒,蔬菜都有农药。从前李老师讲,现在人生活跟从前人不能比,从前人吃的真的有色香味,现在三餐服毒。天天服毒,大概肠胃有了抗生素,有了抗体,还能应付,但是诸位要晓得,日久天长,毒素累积在那里就变成病毒,慢慢累积就变成病毒,病毒一发作这就没救。什么方法解毒?大慈悲心。你真的有大慈悲心,什么样的毒到这儿来都化解掉,不要去找解毒药。清净心、大慈悲心是最好的解毒药。我们看诸佛菩萨吃毒药他都不怕,他也没有去找解毒药,到他那里自然就化解,就是慈悲、清净、慈悲,我们要养这个心。

【发大悲心,广修六度,利益众生。】

这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都是。「多读大乘,解慧增明」,多读大乘经,开智慧,「增长戒定」。夏莲老净语教人,夏莲居老居士他自己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净语》,实在上就是莲老的法语,这个小册子我们都印出来了,流通很广。

【教人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正是此意。】

教我们要持戒念佛、要看经,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知道之后一定把它改正过来,这叫真正的修行。

【本性活活泼泼地,无相无不相。】

无相是从体上说的,本性之体没有相,本来无一物。它能够现相,现相是清净性体起作用,起作用能现相,所以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

【经云不住色等,又云生心,以示发菩提心者,不应住於尘相,非令心如死水也。】

这一段的开示很重要,有很多修定的人错了,认为什么?定中的境界,一念不生了,那就叫定,那个错了。佛法里面讲一念不生,是讲妄念,妄念不生,他有正念。一念不生的时候,一个妄念都不生,他还有正念,可见得他不是没有念,他有正念,正念不是妄念。正念是什么?正念是无念,无念就是不执著的念,一切都不执著,那个叫正念,不是没有念;没有念,外面相就没有了。相从哪来的?相从念头生的。佛在大经里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没有想,哪来的相?十法界都是从心想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从心想生的,想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现前,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不可以叫心如死水,心如死水那叫无想定,无想定实在讲也很难修,修成了之后,他的果报在四禅,四禅有个无想天,专收无想定的人,无想定成功就都到那里去报到去了,那个天我们佛法叫做外道天。学佛,好心学佛了,最后学成外道,真冤枉!真的好不容易!如果拿那个定、那个心来念佛,给诸位说,上上品往生,马上就花开见佛。一念之差,就是前面所讲的道心惟微,你看那么一点点,果报相差太远太远了。所以这是无住又说生心,道理在此地。是教我们要活活泼泼的去做,决不是死呆板的,虽然去做,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快乐。心里染著就是六道轮回,心地不染著,超越六道轮回。如果超越六道轮回,什么都不做是小乘,堕到空里面去了;一切都做,大乘菩萨,广度众生。所以说穿衣吃饭,点点滴滴,统统都是广度众生,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你看这个范围多广多大。

【清净心是真心,住尘攀缘心,即是妄心。】

尘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你住就错了,住就是攀缘,那就是妄心。

【楞严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外道等。】

这就是修行修错了,好心发的心,想学菩萨、想学佛,结果学错了,学错了如果学成声闻、缘觉还算不错,路是走岔了,但是还可以回头。如果搞成外道,那可麻烦大,回不了头!那就错得太离谱,像刚才讲修定,你修成无想定,这就太离谱,完全错了。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这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错乱修习」,不晓得二种根本。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误会了,把妄心当作真心,攀缘心就是生灭心,妄念。妄想杂念这个心当作自己的真心,用这个心来修行错了,用这个心修六度万行都不行。这前面说过,用这种心修六度,还是六道轮回业,戒定慧、六度、十大愿王,好事情、善事,果报在三善道,不能出轮回。原因在哪里?你是用的攀缘心,你是用的妄想心,用这个心修行,出不了轮回。可是诸位要知道,不用这个心,难!真的比登天还难,我们没办法,这才知道非念佛不可。用这种心念佛可以往生,往生就超越轮回,这叫第一方便。用这种心修别的法门,不行,只能修三善道,不能出轮回。用这个心念佛叫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底下这二层就是这样的人去往生的。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

这是真心。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如果要讲的话,这四句两个小时讲不完,这《楞严经》上的,我们不说了。这是真心,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如果我们用清净心念佛往生,给诸位说,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那个不一样,那完全不相同。可是要跟一般人比较起来,念佛的功德是无比殊胜;一般人除念佛法门以外,用清净心来修六度万行,可以超越六道轮回,可以明心见性,证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能证到这个果位,不能跟往生的人比。往生的人,你们诸位想想看,实报庄严土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换句话说,他是真正的八地菩萨。你自己要修行修到八地,《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老实话,证到圆教初住,明心见性,要修到八地,要修二个多阿僧只劫。二大阿僧只劫修到第七地,再往上进入到八地的时候,已经入第三个阿僧只劫,你说这个时间多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马上就得到,不能比!所以,这些佛菩萨都教我们多读大乘,你多读你才知道,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对於这一切法门,才知道如何去选择。世尊在《楞严经》上教给我们,跟此地所讲这个意思相同,特别引用到此地来。

【须知住尘之心是识】

就是八识,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

【因其攀缘,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变现。云何变,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分别人我故也。】

他不知道法界原本是一体,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具足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了,这样变成凡夫。

【无所住,含有不执著亦不断灭二义。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后二义。其字指菩提、六度等。】

也就是指一切佛法。

【如是则所发修行六度之心,方为菩提心。以其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故。】

真的到这个地方,把这个中心给我们说出来了。中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清净心,无住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所以不执著、不断灭,不执著是不住有,不断灭是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无所住里头是两个意思。而生其心这个而,也是两个意思。虽然一切不住,他又生心。也许有人会问:我既然一切都放下了,我一切都无所得了,我为什么还拼命工作,做得那么辛苦。这个人不糊涂吗?不是自找苦吃吗?这个念头这叫妄念,这叫妄想,他不晓得自己错了。如果清净心现前,一切都放下了,你每天工作二十四个小时,累不累?一点也不累。为什么不累?没做,心干净,一点分别执著没有,就这个道理,只有快乐,只有欢喜,法喜充满。一般人心地污染,用妄心,工作几个小时就累得不得了,妄心会累。真心不累,真心里头空空洞洞,真心不累,愈用愈自在,愈用智慧愈增长。妄心愈用烦恼愈增长,烦恼增长怎么不累?累死人了。佛菩萨工作,他智慧增长,他不是烦恼增长,所以他不会累,这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里面真正的状况,愈做愈欢喜,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而又不著相。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两句贯彻全经。此中之应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不应取法两句之点睛处。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也。而生其心,不应取非法也。】

我们可以看到经文前后的照应,意思非常的精细、微妙!

【但清净不生心,便是死水,佛法所不许。】

心清净,什么事情不干,我们讲学佛消极,不但世间人不欢迎,佛也不要你,佛要的是积极为大众去服务。

【清净要在生心中显现】

清净心在什么地方显现?在一切工作里面显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现,愈是繁忙,愈是繁杂当中,愈显示出清净平等,这是真功夫。那个刀一样,愈磨愈快,离开磨刀石,那个刀怎么能说锋利?要在事上去磨炼,叫历事炼心,绝对不离开众生,绝对不离开社会,这就是正确的,这就没有错误了,是佛法对我们要求的、希求的。

【生者,任运而生。】

生是自然的,任运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不是我们有意取的,有意思取的就错了,那叫妄心。只要老老实实依照佛的教训去做。不会做呢?老实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什么是功夫成熟?心清净了。还是这一句话,念到心清净就是功夫成熟了。清净心现前,就叫做一心不乱。只要这样老实去念,就生心,就生了。

【无住,无妨随缘而住。】

生活随缘就快乐,攀缘就不快乐。攀缘是什么?心里头有妄想,我们讲有忧虑、有牵挂、有烦恼。随缘,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得失心,样样都自在!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没有一样不好,一切都随缘。随缘而住,就是无住。

【虽住而实无所住】

随缘就是无住,攀缘就是真的他有住。

【任运而生者,法尔显现。】

法尔是自然的意思,比自然来得还自然,就叫法尔,这是佛学名词,自自然然的,自然显现,没有一丝毫勉强,没有一丝毫的做作。

【生而实无所生】

连那个生的相也不分别、也不执著,这就是生而无生,不是它真的无生,它真的有生,不执著,心里头若无其事。

【果能如是,则法法都显无住生心,物物莫非般若实相。】

这个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像穿衣吃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具足圆满六波罗蜜。法法是一切法,不仅是佛法,包括世间法,包括我们生活当中,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都是无住生心,都是实相般若。大道在哪里?眼底全是。我们读了《金刚经》,这些真实的事相要是没有看清楚的话,这个经叫白看了、白读了。果然看清楚,果然看明白,这个心念头一转就回头,一回头,恭喜你!你转凡成圣,你本来是六道凡夫,现在一转变,你就是佛菩萨。如果一心念阿弥陀佛,你笃定是菩萨,绝对不是凡夫。这一转变的时候,求生净土毫无障碍,什么障碍都没有了,这都是真实话。所以说,实相般若就现前。

「学佛必须依教奉行,教义幽深」,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义真的是深,「必应得其纲领所在」,深不怕,抓到纲领就有办法了,《金刚经》是纲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这两句话是《金刚经》的总纲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两句话的总结。无论修何法,参禅也好、学教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这是说的佛法,这个法里头还包括世间法。世间法里面,不管你学哪一种学科,你在大学里面所选的学系不一样,你在社会上工作行业不一样,都是法,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无论你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从事於哪一种行业,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才有入处。入什么?入佛菩萨的行列,入幸福快乐圆满生活的系列,你入这个进去了,真的得大自在!而自性清净心,才能透露出些消息。无论是佛法、世法,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定要把清净心露出来,就在你生活当中,就在你工作当中,就在你事业当中,透出你的清净心,你就不是凡夫了。换句话说,你就离开苦恼,离开烦恼,清净心里头没有烦恼,你就生智慧,你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我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所修之法,亦可望有成就之期。你所修的佛法有成就,你能得禅定,你能开智慧,你能修行证果,在世间法里面,你能够建功立业,成就你辉煌的事业,统统有帮助,你这才晓得《金刚经》的价值,才知道大乘佛法是无价之宝!我们称它作法宝,这个是名副其实。今天我们到这里告一个段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