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73集
发布时间:2024-10-22 04:03:06作者:大众学佛网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面,第四行,从注解第三段看起。
【必解深而后信深,解圆而后修圆,其於证入也不难矣。解渐渐开,执情我见便渐渐消。所以学佛重在解慧,所谓观慧也。】
在这一小段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学佛不但要读经,对於经义一定要能够有深入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现前这个社会,学佛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是学佛的人,真正有成就的人并不太多。原因在哪里?不解经义,这正是古人所谓盲修瞎练,现代人所谓的迷信。迷信就是不解经义,这才是迷信。经义难解,这是真的。第一个,古来注解经书的文字太深,义理尤其是难以体会,何况使我们感到佛的教诲、祖师大德的解述,与我们现前的生活好像接连不上,使我们直接觉得所学非所用,於是对於佛法修学的兴趣就淡了。这个原因很复杂。所以第二句讲解圆,解不但要深,要紧的还要圆,圆解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要达到深解圆解,最低限度要具备两个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要遇到好老师。这个好老师一定要善说,他有善巧方便,把很难懂的地方,他说得让我们可以懂、可以接受,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必须自己对於五欲六尘这些物质生活享受要能看得淡。假如欲情执著太浓,不但善知识来说法,你无法体会,即使是佛菩萨来也没办法。道理在哪里?自己业障太重。纵然佛菩萨有善巧,我们业障很重,依旧听不懂,这个事情是事实,不是假设。
这部经是世尊在舍卫大城讲的,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尊当年在舍卫大城说法的时候,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繁荣的大都会,人口繁多。而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讲过不少的经论,而能够接受佛教诲的只有三分之一;另外有三分之一,曾经听说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在某个地方讲经,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没听过。由此可见,这个业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这个地区讲经,讲了那么多年,还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释迦牟尼佛。所以消业障就要紧,业障怎么消法?我们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把它看淡一点,这个业障就消了。要把它看淡,要把它放下。你看得愈淡,放下愈多,你的业障就消得愈多。就是看破,看破还要看破,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彻底放下,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他成不了佛。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证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我们为什么看不破?为什么放不下?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搞清楚。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说的一切法,说什么?无非就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彻底明白了,这就是解深。你把这个事情认识得愈清楚、愈明白、愈透彻,你就相信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信就深了。
解圆,而后你修就圆。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换句话说,面面都了解,理了解,事也了解,对自己明了,对於一切众生也明了。修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不外乎身口意这三方面。身体一切造作,身的行为;一切言语,口的行为;起心动念,是心意的行为。行为再多,这三条就包括尽了。行为有了错误;换句话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看错了、想错了,意业的行为;做错了,身业的行为;说错了,口业的行为。把这些错误一桩一桩都修正过来,这叫圆修。圆修一定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证入。世法、佛法不外乎因果,这个你要了解,你要解得深,要解得圆。一切法决定没有偶然,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没有偶然的,没有偶发的。所有大乘经里面,都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而因果是通三世的。三世是「过去无始」,不是过去一生、二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善因遇到善缘一定结善果,恶因遇到恶缘一定有恶报,不定在哪一世,要看缘之成熟。什么时候缘成熟,果报就现前。果报能免吗?能免。要什么条件才能免?《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破了就免了。所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那就转了。如果还有我、还有人,你就免不掉。有我,我就要承受果报。所以一定到无我,他就免了。无我,诸位想想,纵有业报谁去承受?没有人承受。所以这是个标准,《金刚经》上是个标准。只要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因,你就要承受善果恶报;除非四相破了。四相破了,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这样的人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这是成佛。
「其於证入也不难矣」,证就是证入一真法界,这个字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心地清净到了极处,境界自自然然现前,这个时候我们叫它做「证」。而在证入的这个人来说,他实在是没有起心动念。如果他要动个念头「我证入了」,你们诸位想想看,他能证吗?我证入了,有我相,我的对面就是人相,那么他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怎么能证入?由此可知,圆教初住以上,大乘法中常说「无功用道」。往后这四十一个位次,用什么方法修行?就是无功用道,很难懂!不能有一点意思,有一点意思就落在凡情,就是情见。不能有一点意思,自自然然的成就,那功夫渐渐深,智慧渐渐圆。他的功夫确实没有间断,但是绝对不会起一个我念,换句话说,绝对不会起一个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讲法还是难懂。我们今天修行都著相,今天我念了两部无量寿经,我念了一万声佛号;明天我精进了,我念一万二千声佛号,我有了进步。这些菩萨们没有这个念头。古人有个比喻,古时候的比喻,大概现在在大陆上还有,用风船,我们叫帆船,用帆船做比喻。初学佛的人,用功精进就像帆船帆悬满的时候,风吹得船走得很快,你看得见在那里进步。可是船快要到岸,快要靠岸了,一定要把帆收掉,速度减缓。距岸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用竹竿,用竹竿撑船;用竹竿撑船,不用帆。可是这个船快要接近岸边,那个竹竿也不要了,统统放下,这个船缓慢自自然然往岸上靠,那一段叫无功用道,诸位去体会这个意思。圆教初住以上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他们用功就像船接近岸,那个竿也放下了,自自然然往前去。所以此处用不得力,是这样的境界,真实的清净心。那种法身大士的用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情执,他没有情执。
「解渐渐开」,解渐渐开是讲开悟。开悟的样子,我们必须要知道。否则的话,自己懂得一点,就自以为开悟了,这个误会的人很多;自己以为开悟,还有自己以为证果了。我过去就曾经遇到一个居士,他跟我讲他证阿罗汉果,说得很真实,绝对不是骗人,他自己自信心很强,告诉我证得阿罗汉果。我也没有法子,那是他的境界。但是我看样子不像。最后实在不得已,我就跟他讲,证得阿罗汉六种神通都发现了,我说:你试试看,那个墙壁外面你能不能看得见?他说:我看不见。我说那保险你没证,他心里才服了。隔著墙你就看不见,你的天眼没有恢复。我们在小乘经里面都看得很清楚,佛都讲得很清楚,证得初果须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证得二果就有他心通,我心里想的事情你知道;证得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漏尽通。三果神足通就是能变化,可以分身,你有没有?「没有!」没有,我就劝他以后少说,没有证得!修行有一点功夫,很欢喜、很快乐了,身心得到轻安,就自以为证阿罗汉果,你说糟不糟糕!毛病在哪里?他这个不是骗人,他不是打妄语,误会了。经义不解,没有深解、没有圆解,误会了,所以他不是骗人。「执情我见渐渐消」,这就是说你悟入程度的浅深。你悟得愈深,你感情执著就愈淡,就愈淡薄。我们现在人所谓是,你对人对事你很少用感情,完全用的理智,在佛法讲智慧,你用智慧而不是用感情。感情很重的人,执著很重的人,纵然解,不够深,当然也不圆,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此学佛重在解慧,特别是大乘。小乘人著重在修,大乘著重在解;小乘著重在事上修,大乘著重在心上开解。那个来得快,这一觉悟了,事也就圆满。事上勤修,理上不明,还是隔了一层,这是小乘不及大乘之处。大乘著重在开慧,有智慧的观察,他的生活是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我们反过来看看凡夫,凡夫迷惑颠倒,我们生活在情执之中,生活在烦恼之中,诸佛菩萨生活在智慧之中,那怎么会一样?当然不相同。
【无上正等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净心。因其为万法之宗,故称无上。为一切众生所同具,故名正等。但为分别执著妄想所障,若能遣妄除障,则名正觉。】
这是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这属於佛学常识。我们对这个名词要正确的认识,梵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真如本性,禅宗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就是见到真如本性;换句话说,明心见性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净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一心不乱就是自性清净心,说的名相不一样,还是这一桩事情。教下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宗门称之为明心见性,净土宗称为一心不乱,一桩事情;名字不一样,是一桩事情。
为什么说它是万法之宗?万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时空,这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现象,佛教术语叫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都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它是能变,所有一切万法是所变的,这是能变。能变的是主,是真的;所变的是虚妄的,是假的。这就好比我们没有功夫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晚上睡觉会作梦。诸位要知道,晚上睡觉作梦是一回什么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要能做得了主,晚上就不会作梦。有功夫、心地清净的人,有定功的人,他不会作梦。我们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你们在一生当中曾经做过同样的梦吗?天天做的梦都不一样。你要晓得,能作梦的是心,所做的梦中境界那是相,那个就是万法;天天不一样,不就是万法吗?所以梦是心变现出来的,这个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说整个宇宙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这个不太好懂。其实那个道理,跟作梦真的非常接近。人生确实是个梦,昨天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不要说昨天不再回来了,我们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一分一秒永远不回头,跟每天作那个梦有什么两样?所以《金刚经》末后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会不会断掉?给诸位说,不会断掉。闭著眼睛你会作梦,睁著眼睛还在作梦,梦不会断的。这就说明相不会断的,因为体它不会断,清净心是体,体不会断、不会灭,所以相不会灭,不会灭是真的,但是它会转变,随著你的念头在转变;因此,佛才教给我们无住生心,生心就有道理了。
生什么样的心?要生清净心,要生善心。生善心,刚才讲,相不会断灭,它会变;生善心这个境界就变好,起恶念那境界就变坏。从哪里变起?给诸位说,从你的相貌变起,从你身体体质变起,因为身跟心是最接近的,然后才扩展到外面,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所以头一个起变化的,最明显变化的,就是你的身体跟你的相貌。所以说学佛有了功夫,功夫得力,不必挂在嘴皮上,你那一副尊容人家一看就知道了。看到你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身体一年比一年健康,当然是你功夫得力。我们世俗算命看相都会说「相随心转」,这个一点都不错!你看心地慈悲的人,相貌就慈悲;心地险恶的人,相貌就很恐怖,这个一定道理。你心里欢喜的时候,你相貌很好看;你心里不高兴的时候,你摆那个面孔就很难看,这很明显的,这变得好快。真正修行功夫能够受用,真是立刻就现前,这一点都不假。所以心是主宰,不但是我们这个身的主宰,一身的主宰,是整个宇宙一切众生的主宰,万法之宗,这称之为无上,是这个意思。
它又是一切众生所同具,所以叫正等。因为这个心,心不是一个人一个心;你是一个人一个心的时候,妄心,这是妄想,妄想是每个人都不相同的,一个人一个心是妄心。真心,不但一切人是共同的,一切诸佛菩萨,乃至於植物、矿物,连太虚空,都是相同的,真心是相同的。佛在楞严会上有个比喻,把真心比作大海,把我们每一个人比作海里面起的水泡。水泡很多很多,一个水泡一个水泡不相同,但是统统依大海而起的。水泡一破掉就相同了,不破的时候不同,不破的时候是妄心,一个人一个心。妄心要是破掉,真心现前,真心相同。正因为真心相同,所以见到真心的人,也就是妄心断灭了,真心现前了,一切众生心里打的妄想他知道。你说他凭什么知道?因为真心相同,所以你心里想什么事他知道,这一点我们要记住。不要认为我心里动个念头,没有人知道,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心里动个念头,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道,心地稍微清净一点的人,他知道,这就是所谓他心通。
我们念佛想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想一想自己起心动念,能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起心动念不但阿弥陀佛知道,观音、势至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你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形相、音声,他们都听得很清楚,他心遍知,起心动念人家全都晓得,没有一样事情能瞒得过人,你说多可怕!我们做的不敢告人的事情,做得那么多,你还想到极乐世界去?没分!极乐世界人怎么去的?清净心去的。心净则土净,只要真正修清净心,你就决定得生净土。因为清净心是它的条件,心净则土净,这个要紧!所以世缘要放下,我刚才讲的,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只要你有一桩事情不肯放下,这一生念一辈子佛,也不能往生。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不来接你,你这里有绳子拴到,你走不了!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财色名食睡」,叫地狱五条根。这五条铁炼锁著你,你怎么能走得掉!叫你放下什么?把这个东西放下。放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才顺利跟佛走了。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佛对你也没有办法,那就等以后的机会。什么机会?什么时候放下,机会就成熟了。你现在放下,现在机会就成熟了。往生不难,西方极乐世界随时可以去,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缘就成熟了。我现在身体还很健康,现在放下现在就走,那个走得才真叫自在潇洒。你为什么去不了?想想放不下,所以去不了。到临命终时还放不下,那就没法子了,那只好搞六道轮回,这非常非常要紧。所以它是一切众生同具,「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说这桩事情。三世佛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它是同一个体。所以诸佛菩萨破无明、见了法身,这个时候所谓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用现代的话来讲,无条件。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没有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因为同体,他有什么条件!所以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但为分别执著妄想所障。世尊在《华严经》上也这个说法,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没有两样,「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华严》讲妄想、执著,这个地方讲得详细一点,分别、执著、妄想。所障,障什么?把我们自性清净心障住了。佛法的修学,实在讲,修什么?除障而已。古德教导我们,「但除其妄,莫求其真」,不要求真,只要除妄就行了,妄除了,真就现前。妄除了,还要求个真,那个求真又变成妄想,所以不用求真,去了妄就是真;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能够去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生活就在一真法界,跟极乐世界的菩萨、华藏世界的菩萨没有两样。华藏在哪里?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可是你有了分别妄想执著,一真法界不见了,被障碍住了,所显现出来的是十法界里头六道轮回。所以世出世间法在哪里?在那个一念之间的转变。这是讲的事实真相,所以生心要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我们相信。道理懂得之后,我们就肯定、相信了。念佛就成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声闻就成阿罗汉,念什么就现什么,那个相是随心所变的。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这一切现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念头。心能现相,这个相怎样变化,那是念头,念头是识;所以你念佛,当然就变佛的法界,你念菩萨就变菩萨法界。
现在的人念什么?念妖魔鬼怪,念地狱、鬼、畜生。所以那个相貌都是妖魔鬼怪的相,都很恐怖!什么叫妖魔鬼怪?我们搞要清楚,否则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个,自己还不晓得,你说冤枉不冤枉!中国古书上说「人弃常则妖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违反常道就是妖魔鬼怪。什么叫常?仁义礼智信叫五常。我们对人是不是仁慈?没有仁慈心对人,反常。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反常。义是什么?义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讲求回报的。我们今天做多少工作要计算代价,这就是没有义。礼是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今天讲理智,而非感情用事。信是信用,守信。现在外国,外国人讲信,有信用卡,有那个卡还有什么信用?信不要卡的。违反这五条,那就是妖,妖是这个意思。妖不是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个妖很可爱,你看到的时候,所以你才会上当。鬼是什么?贪心、吝啬,悭贪吝啬那是鬼。嫉妒、瞋恨那是地狱。邪正不分、是非颠倒,那是畜生,愚痴。现在是个人的样子,如果他的性情是这个,你一看,那就是恶道众生,他报尽就恶道投胎去了。我们想想,我们学佛,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的是什么心?假如用的是这些心,那就不好。所以修行,要把这个心修正过来,严持戒律。戒律里面最低的是五戒,叫根本戒,五戒它的精神跟我们儒家讲的五常相同,仁义礼智信。仁,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严格的遵守,那才叫个人,那就是人,是个正常的人,来生不失人身。如果我们人都没有做好,还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菩萨,哪有这回事情!那个讲不通的。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学生,先要把人做好,要像个人的样子。像个人样子,心里头有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有五戒十善,你才像个人样子。
由此可知,学佛的同修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成就?看到他对佛菩萨也很恭敬、也很虔诚,早晚课都不缺,礼佛、供佛那一副虔诚的样子,他为什么不能成就?他那个心是妖魔鬼怪的心。为什么礼佛那么虔诚?造作罪业太多了,希望佛菩萨保佑他、赦免他,还要多多降福给他,他求的是这个。他不是真学佛,不是真正的在改过自新,不是的!改过自新就是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他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只是在形式上讨好佛菩萨,巴结佛菩萨,还要佛菩萨帮他的忙,帮他多造一点坏事。这样的心态学佛,他当然堕落,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所以学佛没有别的,遣妄除障而已,这就是正觉,你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了,换句话说,你绝对不会做坏事,绝对不会存坏心,这个人真正觉悟了。
【觉至究竟,性德全彰,无以名之,不得已强名之曰,得无上正等觉耳。】
这一句是总结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是对什么人说的?对那个觉达到究竟,也就是达到圆满,自性里面智慧德能完全显示出来了。彰就是显明的意思,没有一丝毫缺陷。这个时候我们对这样的人,实在讲没有名称可以称赞他,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世尊所有一切的名言,都是不得已勉强而建立的。说这个人得无上正等觉,诸位想想,实实在在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他得个什么?所以「得而无得,无得而得」,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底下一段就说了,
【实则性是本具,安有所得。】
能变的体是本具的,体所变的一切现象,说老实话也是本具的。体上不能说有所得,再给诸位说,相上也不能说有所得。但是我们明明在相上看到有所得,某人今天发了财得了多少钱,某人没有得到,不是明明有得失吗?你这个看法粗心大意,你只看到表面,你没有深入去观察,你没有圆满去观察。如果深观、圆观才晓得,原来相上也没有所得。怎么没有所得?相是心变的,相随心转。这个意思如果再不能体会,我们说得更浅一点,这个世间算命看相人所说的,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注定了,你还有什么得?这几天《了凡四训》印得很多,外面有很多结缘的,我想你们同修都要拿一本回家去看看。袁了凡先生他明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今天吃了多少粒米,喝了多少滴水,都是命里注定的,你得个什么?命里没有的,我得到了,那叫真的得到了。命里注定的,你得个什么?所以你才晓得,理上无有可得,事上也不可得。你要是把这些理事都搞清楚,你的心平静了,攀缘的心没有了,妄想的心没有了,希求的心没有了,你看,你的真心马上就现前了,马上你就会成佛、成菩萨,快得很!实在就是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不明白,一天到晚打妄想,患得患失,全是妄想,与事实真相毫不相干。这样的人就是不安分,不守本分,理与事都明了了,心就安了。心安是因为理得到了、明了了,理明了,心一定就安。所以说是理事俱不可得。
【所以虽得而必归无所得。明得此理,便知不应存有法想、不应存有得想。】
《般若心经》那是般若的总纲领,《金刚经》是纲领,《心经》是《金刚经》的纲领,而《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是「无智亦无得」。世尊把事实真相,的确圆圆满满的告诉我们。无智,你何必求智?无得,你何必求得?智不要求,你要是把求智的念头舍掉,真智慧现前了。为什么?般若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头来的。你要求智,到外面去求,哪里能求得到?外面所求得来的,全是障碍。什么障?所知障。你去求,你所求得的叫所知障,你所求得的那些名闻利养是烦恼障。不求,障碍就没有了,称性的般若智慧、称性的万德万能都现前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向自性当中求。佛法称为内学,称为内明。内就是向心性求,不向外面求。心性是什么?向能变的地方求,不要向所变的地方求。向所变的境上求,就错了;要向能变的性上求,那就是有求必应了。我们今天求,对象搞错了,不知道向自性当中求,这个道理要知道。纵然是求得,也是无所得;得无所得,《金刚经》里头讲得很透彻,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
【欲性光圆照,须令净无点尘。有一法在,有一得在,依然是分别执著的老习惯,本性依然在障。】
这个话说得的确相当精细。这是显示出后半部跟前半部的确不同,前半部是有浅有深,后半部唯深无浅。我们要希望,欲是希望,希望我们自性般若光明能够透出来,能够显现出来,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受用,必须要叫心地净无点尘。心要清净,不能有一丝毫的污染,尘是污染,那么你自性里面的光明德能就显示出来。智慧光明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德能显示出来之后,是无所不能。诸佛菩萨、小乘圣者的神通妙用,那就是无所不能。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统统是自性里面具足的。我们学佛唯一的期望,就是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这都是本有的。可是有一法在,你还要执著有一法,有一得在,念头里面还有一个得。「得」字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属於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第一个。所谓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纯粹是抽象的名词,不是实在的东西,完全是抽象的,完全是虚妄的。现在哲学里面讲形而上,抽象的东西。你有这么一个念头在,这就是障碍。依然是分别执著的老习惯、老毛病、老习气,会有这么一个东西在,我们的本性还是在障,自性的智慧德能依旧是透不出来。世尊为我们说经,古德为我们这样解释,我们读到此地,的确深深体会到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今天修学的大障碍、大毛病就在此地,这个毛病要不能够把它革除,要不能把它舍掉,我们的功夫想往上提升一级,想再进一等,太难太难了!无论你怎么用功都没用处,这个不能不知道。
【故不但一切法不应住,即菩提法亦不应住。】
一切法是讲世间法,四圣、六凡,十法界的法,不能住。菩提法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也不能住。於是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为什么要为我们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舍得干干净净。「众生可怜!佛法衰微,我们要发心来挽救」,听起来不错,很难得!其实佛菩萨看到,唉,还在打妄想!难道你的慈悲心超过诸佛菩萨吗?诸佛菩萨为什么不来救?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现在这么多人受苦受难,佛菩萨为什么不来?看起来好像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佛菩萨不来,是大慈大悲。来了之后,众生苦难又不晓得要受多久。为什么?他正在迷惑颠倒,佛菩萨来说正法,他毁谤佛法,那就造更重的罪业,他将来受苦就更长久。众生没有觉悟,众生不能接受,佛菩萨不来是大慈大悲。众生真正觉悟,能够接受佛法,听了生欢喜,那佛菩萨不来是不慈悲。佛菩萨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不来,有时节因缘。来,慈悲;不来,还是慈悲。我们学佛要学佛菩萨,哪里我们可以去,慈悲;哪里不去,也是慈悲。哪些人该给他说法,哪些人合掌令欢喜,不给他说,免得他毁谤造业。没有智慧,你怎么能应付得了!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今天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弘法利生最好的方法有两种。如果有缘分,电视台讲经说法,这个好!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家里去。如果没有这个缘分,像我们现在做录音带、做录相带,我们把这个送给你的亲戚朋友、认识的人,也把佛法送到他家里,希望他看了之后、听了以后,至少要转录一套送给别人。自行化他,这才叫报佛恩。我们听了不肯给别人,那叫吝法,法要流通。如果你自己听了之后,能多录几套,那你的功德更大了。我们从这一方面来鼓励,把佛法这样推广,佛度有缘人。
【须彻底觉悟,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这是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根身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根是讲五根,眼耳鼻舌身。器界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小,我们贴身穿的一件汗衫,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大,整个太空宇宙,都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叫器世界。这里头所有一切的境界相,要知道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空中之花、水中之月。经文里面讲,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露跟电是比喻它存在的时间很短,像闪电一样,不是真的!诸位如果这个经一直听下来,我相信应当有相当深刻的印象。我们的事实真相是什么?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确确实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往下还会讲到,往下会讲到三心不可得,你能执著的心不可得,一切境界是缘生之法,空花水月,了不可得。你能执著、所执著都是一场空,都是不可得。所以你是迷了,你不知道事实真相。迷了,你才执著、你才计较。有什么好处?一点好处都没有,只是增加烦恼而已。除了增加烦恼之外,你想想看,你有什么好处?果然明白了,一切都不计较了,你的心安了,心定了,心清净了,这是觉悟的人。知道能执的心、所执的法俱不可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什么?我再也不打妄想,再也不计较,再也不执著,这就叫放下。这一放下,你这一生就幸福、就自在!你只有受用,你没有烦恼。凡夫迷执,虽有受用,付出那个代价太大太大,付出的代价是妄想、烦恼、执著,他要付这个代价。
【并须持戒修福,断其染缘,除其贪瞋。】
这就是生心。前面讲的无住,看破了自然无住,无住而后生心。生心不但是自受用,真正是大慈悲,这个理跟事前面都说过。我们一个人修行,一个人认真修行,能够影响别人,能够影响这个世界。不要认为好像影响得不显著,不显著是因为你功夫力量还薄弱。如果你要是老实修,时间长了,这个力量大的时候,就有很显著的影响。「须」是必须,必须要持戒修福。底下两句是具体为我们说出来,怎么持戒怎么修福。「断其染缘」,凡是染著心性的这些事,我们都要把它看破,都要把它放下。三皈依里头,净而不染,染污里面最严重的无过於贪瞋,这是举出两个例子。贪瞋这个染污最为严重,我们从哪里下手?断贪、断瞋。断贪,修布施;断瞋恚,修慈悲,用慈悲心待人接物。要肯施舍,诸位要知道,这个修法就是持戒修福。为什么?舍贪得大富,那个福报不是现前了吗?舍瞋得圆满,我们讲幸福美满、健康长寿,你用这个功夫,这个果报你就得到。所以持戒就是修福,真正的修福,修福就是持戒,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如是观行久久】
久久是有一段长的时间,「观」是把你那个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以前我的观念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想自己,这个观念错误了,把这个观念修正过来;因为错误的观念,顺境起贪心,逆境起瞋恚。「行」是行为,言行也修正过来。能够长久这样去做,这么去修。你的情执,情是感情,执是执著,情就是迷,这个不是个好东西,诸位一定要知道。世间人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所以他永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六道,六道的升沉,佛只讲一个字「情」。情愈重的人往下堕落,情愈轻的人往上升。所谓是纯情,情重到极处了,就堕阿鼻地狱,那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情转变成智慧。佛家讲慈悲,世间讲爱情,慈悲跟爱情是一个意思,佛为什么换一个名词?情里头觉悟了,就叫慈悲;慈悲迷惑了,就叫爱情。情是迷,悟了就叫慈悲。再跟诸位说,迷的时候那个情靠不住的,假的!你们要不相信,你每天看看报纸,看看电视新闻,前几时好得不得了,这两天打得头破血流,还得杀人放火。这是什么?他变了,他不是真的。所以要知道,情重的人,虚情假意。我们学佛的人头脑清楚,你说「我很爱你」,我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上当,不是真的。为什么?过两天他就变了,他就改变主意了。「我很恨你!」你也不要生气,假的!过两天就好了,气就消掉了。所以全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佛菩萨那个爱是真的慈悲,你尊敬他,他爱护你,你恨他,他也爱护你;你杀他,他还是爱护你,永远不变,真心。
世间人都是用的妄心,他所讲的、所做的统统不可靠,你用这个态度来处事,那你就很自在,你就会显得很潇洒。统统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的情执自然就薄,妄想亦随而减少;心清净了,清净心,妄念就少了。这个就是修行的功夫,这就是修学的受用,真正的享受。你得自在,你得安乐,你得智慧,你得圆满。
【无始来习气之深,虽知相皆虚妄,而攀缘不息。】
这什么原因?习气,老毛病又犯了。我们学佛,佛法你要想功夫得力,难,非常非常难!我自己有个经验,功夫怎么得力?天天讲经,天天劝别人,劝别人当然也就劝自己,劝的遍数太多了,劝了三十七、八年,这个印象有那么一点,所以才能够把习气伏住。没有这么长时间不断的薰习,老毛病说不犯,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普通人。你要是普通人,不可能不犯老毛病,伏不住!何况现在外面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你怎么能受得了!真正想功夫得力,一个方法就是每天讲经。没人听,没人听对桌椅板凳讲,那也很有味道;再不然,摆一个大镜子,对著镜子讲。知道多少讲多少,天天不断的去讲。为什么?薰习,劝自己。这个很有力量,时间久了,你就能够见到效果。所以我们懂得佛法,听过经,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谁不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背得很熟,可是事实摆在面前还是一样都放不下,这就是老毛病犯了,攀缘不息。
【必须於动念处著力,向心源上返观。】
这是教给我们一个办法。可是这个办法,我们又未必会用。这个方法的确是很有效,单刀直入很有效,比我刚才讲的方法有效多了,但是很难得力。如果功夫不得力,我这个方法有效,长时间的薰习。换句话说,天天不断的唤醒,听经、读经一天不能松懈。一部经听完之后,重复再听。你听的时间愈长,薰习的力量愈大。除了我们工作之外,有时间就听经、就读经。为什么?假如你要是不听经,不听经一定就打妄想。打妄想是造轮回业,听经念佛是修净业。这两个力量互为消长,轮回力量强,净业的力量薄弱,不能往生。必须净业的力量强,轮回的力量弱下去,这样往生才有把握,这要真干!所以在起心动念处著力,起心动念处,就是我们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一定要把时间拿来念佛读经。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最好念得能够背过。因为念得背过之后,你读经就方便,不要看本子,随时都可以读经,也不影响任何一个人。你坐在那里静坐,心里面在背著经典,不妨碍别人。喜欢听经的,你读出声音出来,他也能得利益。他要觉得你讨厌,吵他,我们自己就默念,不出声音。所以一定先要把经本读熟,读到能够背诵。时时刻刻你都可以读经念佛,你的光阴不会空过。打妄想那叫空过了,那个不好!向心源上返观,返观是上乘功夫,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这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用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用得上的。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
持戒在此地是广义的,就是守法。世尊所有的教诫,我们明了、接受了,要知道遵守。世间所有一切法律规约、道德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没有离开世界,要跟社会大众相处,和睦相处一定要守法,要尊重别人。我们到别的国家,要守他那个国家的法律,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跟他们相处就和睦。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修福要断恶修善,六度、十愿是持戒修福具体的纲目。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清净心现前。能够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就是佛弟子,这叫学佛,佛是清净心。「持戒」是守法。「忍辱」是有耐性,要能观察时节因缘,要能够知道等待。佛看到一切众生,什么时候来,有一定的时间,时机没有成熟,他很有耐心在等待。众生在这个时候,正是迷惑颠倒的时候,唤不醒的,执迷不悟,那就让他去,让他造业,让他受报。果报快受尽了,苦尽甘来,他有一点觉悟了。他要不吃那一番大苦,他不会回头,不会觉悟。等到苦头吃尽,有悔过之心,那时候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了,来帮助他。现在执迷不悟,佛菩萨不来。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知道我们在现前,应当做哪些事情,不应当做哪些事情,这就是智慧,这才叫做如法。
「精进」就是进步;不但进步,一门深入,这叫精。精是精纯,纯而不杂叫精。而不是一般人乱进,那就错了,杂进也收不到效果。所以东西不可以学杂,不可以学乱了,一门深入。特别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心意识,意识里面流出来的东西不一样,这就刚才讲的妄心,每个人一个心,每个人一个想法,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所以世间东西,你学这一样不知道那一样,正是所谓隔行如隔山。佛法是心性里面流出来的,所以无量无边的佛法都一样的,它从心性流出来的,心性是一不是二,这就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它道理在此地。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一经通一切经通,那我一部经就好了!等我这部经通了,所有经都通了。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学一样不能通那一样,佛法学一样能通一切法。说实在的,不但一切佛法通了,一切世间法也通了。为什么会一切世间法也通?因为一切世间人心,都是从真心变现出来的。这就刚才讲了,你这个一法里头通了,通了的时候,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现前了。智慧是般若智慧,德能是什么?天眼、天耳、他心、神足,这都现前了。人家心里起心动念,你知道。真能够了解妄,妄不了解真。古时候的修行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所以人家成就快。现代人不知道。
佛法要开智慧,智慧怎么开?要去读《大藏经》,什么都学,以为智慧开了,其实什么都学是开了,得了所知障。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头讲得好,「有解无行」,行是真正放下、舍,那是行,一味去求解,广学多闻,不能真正修行,「增长邪见」,邪见就是所知障;「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有过失。所以解行要并进。我们这个地方讲观行,观是解,观行要并进。净宗的确有它的特殊状况,跟其他宗派不相同。其他宗派要不能够深解、圆解,没有法子起修;换句话说,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净宗没有深解、圆解也行,老实念佛他也能往生。正因为如此,十方诸佛都赞叹。什么原因?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原来他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听到这个法门他生欢喜心,他能够放下万缘、一心称念,他往生了。他那个是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他成佛的机会在这一生当中成熟,那个不是偶然的。世法、佛法都没有偶然的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六度里面的「禅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胸有主宰,不会为外境所动摇,那就是定。本经后面所说的「如如不动」,那是定;「不取於相」,那是慧,那是般若智慧。不取於相,今天外面这个境界,我刚才讲,环境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么?我不沾染,我的心里决定不沾,决不为它所动摇,这就是不取相。
十愿更高一级,十愿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因为十愿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愿不好修。十愿的基础是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那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们还可以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修六度,可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愿。什么原因?十愿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愿,都叫做普贤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贤是清净。我们今天心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普,就不清净。不普、不清净,我们的行顶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权教菩萨所修的。普贤行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心向往之,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向往之;虽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点,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贤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
「礼敬」,我们的确要学,学把自己对佛的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从这里下手,先学这一条,把心量拓开。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菩萨看待,这是修普贤行的第一条,修礼敬。凡夫只有我一个人,普贤道上是一个人修的,没有两个人的。善财五十三参只有一个人,善财没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么?你跟我一样,那他的礼敬就不圆满。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佛,这个礼敬才圆满。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是如来、是老师;所有一切动物、植物,「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都是佛、都是如来、都是善知识。
这些无情的善知识教了我什么?《华严经》上说:「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这什么意思?当我们看到蜡台,它教我什么?教我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是蜡台教给我的,它怎么不是善知识!看到花,花教给我什么?修因证果。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表这个意思,决不是说佛堂上摆这个花是表法的,外面就不是,那你就错了。所有一切处看到的花,无论是草本、木本,甚至於彩画的花,现在有些衣服上穿的花,都表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善知识到处都是。你才幸运!人家一尊佛都遇不到,你一天到晚是成千成万的佛伴著你,你怎么不成就?佛法修学要从这里修学。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普贤行是这样修法的。「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事是什么?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琐碎的事情,点点滴滴琐碎的事情炼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慈悲心、炼真诚心,这就成功了,这叫真修。我们今天修行,把这一层完全疏忽掉,都讲求表面,都讲求在事相上敷衍,真用功的人是在心地上。
【若打得念头死,则一切分别执著自无。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
有相无相的确毫不相关!
【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也】
上半部讲的是离相,后半部讲的离念。离念才是究竟,但是离相是离念的方便,相粗,心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