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喜欢世间热闹场所,对修行人会有哪些障碍?

发布时间:2024-09-30 04:05:24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喜欢世间热闹场所,对修行人会有哪些障碍?

初业菩萨当观愦闹过失有二十大类

①长行

底下这一段是弥勒菩萨为我们启请,观察愦闹的过失,有二十类。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此地的“观察”就是彻底的明了,知道愦闹当中的过失。“愦”是昏愦;我们一般人讲糊里糊涂啊!热闹的环境里面糊里糊涂,这叫愦闹。对于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他让你迷惑颠倒,不能帮助你觉悟。前面的利养是增长贪、瞋、痴的烦恼,这个愦闹是增长无明,都是麻烦事情。菩萨明白之后,他就能够独处闲静。许多同修到外国去住了几天就发现了;

发现什么呢?

太寂寞了、太无聊了;就住不住了,赶紧要回台湾来。台湾热闹啊!台湾的亲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张家长,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讲废话,他以这个为乐啊!以此为人生乐趣。到外国去了,没人跟他讲话了,邻居外国人言语不通,又不会开车,自己儿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个人坐在家里,你就觉得很无聊了,这就是这一条所说的,你不能够安于闲静。如果你明白这一条,喜欢过一个很安静的修学生活,实在讲国外的环境比我们国内好。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不生热恼就是不生烦恼啊!诸位要知道这个话的意思,不生烦恼就生智慧,这一定的道理。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愦闹二十种过。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

你看这一开端,身、语、意三业犯过失了。而《无量寿经》上,佛教我们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个总纲领也是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护语业,那就是天天讲人家的是非长短;“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不护身业,律仪全废了;“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能护意业,换句话说,你的烦恼污染天天增长啊!这是愦闹对我们的伤害,对道业上的障碍啊!这三条摆在前面。

四者。多饶贪欲。

他能够助长贪欲。

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着世话。

与大众接触,一切言谈都是六道轮回的业障啊!世俗的言论,范围很广,凡是不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思想、言论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里头有正论、有邪论。邪论是堕三恶道,正论是三善道啊!儒家的教学是正论,但是他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话,它不是佛话。

七者。离出世语。

“出世语”是佛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今天我们所修学的,是佛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他把这些话,这些佛的教训舍离了。“离”的意思也很深,我们大家天天都念佛、诵经、想求生净土,其实我们是“耽着世话,离出世语”。因为我们没有真干,虽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几点钟的佛,说几点钟的废话,这两个一比较,一天念两个钟点佛,说二十个钟点的废话,你想一想你的果报在哪里,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所以这个离的意思就很深长啊!

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

你天天在修、也在学,你学的是些什么东西呢?

学的是非法。

这非法指的是什么呢?

增长三毒,增长世务,你天天干的是这个啊!增长贪、瞋、痴啊!贪、瞋、痴的念头没有减少,身增长杀、盗、淫,口增长的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你对这些法很尊重啊!很认真的在学习啊!你有这个意思,外面环境也如此。你看看哪个地方没有这些诱惑呢?电影、电视不必说了,连报章、杂志上,所有一切广告上都是这些诱惑——贪、瞋、痴,十恶业的诱惑。里面有烦恼,外头有诱惑,你还得了啊!你就尊重修习了。

修这个是什么?

这叫修三恶道啊!这不是修西方净土。

九者。舍离正法。

正法是三宝。三学、六度这是正法,把这些东西忘掉,不认真的学习;对于三毒、十恶,他很认真的在学,这就错了。这都是愦闹中过。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为你有这些把柄在魔王手里,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来,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来障碍啊!

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

“不放逸”就是恭敬、谨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愿很难生起来。

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着。

轻慢、随便、马虎啊!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诸觉观。

“觉观”在此叫杂念、妄想,都是妨害清净心。佛门里面常常用“觉观”多少,来判断定功的浅深。定功深的人,觉观就少,定功浅的人,觉观就多。觉观就是他里面有杂念,杂念过多那定功当然就浅,杂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讲四禅八定,是用觉观分浅深的。

十四者。损减多闻。

“多闻”是要勤学啊!喜欢愦闹的人必定耽误学业。

十五者。不得禅定。

喜欢热闹,于定于清净心决定有妨碍。

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

这个是什么?

他贪;现在人所讲的求新、求变、求快,这是现代人所谓科学的精神。在佛法里面“速疾而得”这不是梵行、不是清净行。纵然你得到时,你心不能清净。

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这就是违背了三宝。你看我们一入佛门,先受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丢得干干净净,去搞热闹去了。

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这是世尊把染着愦闹二十种过失,为我们说出来了。

下面是重颂,佛再将这个意思重复,以偈颂再说一遍。这个偈颂里面不但说愦闹,而且也说到前面所讲的利养。重颂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牢牢的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②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向下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颂,多半都是属于重颂,也就是前面在长行里面佛说过的,再用偈颂的方式重说一遍。重颂的目的有两种,一个是佛门里面讲经说法,跟学校学生上课不一样,学校学生上课人数是固定的,讲经的场合则有先来后到,佛非常慈悲,对于后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的,用偈颂再简略的重复说一遍,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便利于记忆。佛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训,如果不能常记在心上,就没有办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诲记住。偈颂便于记忆,所以会学的人,一定要把偈颂念熟,熟记在心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观照工夫,这个修持就得力了。

舍离诸贪瞋。不住于愦闹。

偈颂因为受到文字的限制,没有长行说法那么样的痛快淋漓,因此这里面的含义,我们要能体会。“舍离诸贪瞋”,这个烦恼只说了两种,下面还有痴、慢、疑,那是因为这个句子只有五个字,所以后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认为省略就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意思还是圆满的,我们要能够体会。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这就是你心里头不能贪着愦闹。如果常常想着这一些热闹的场合、境界,对它产生喜欢,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说这是过失,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下面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说出来了。

憍慢及觉观。

你看他为什么不用贪、瞋、痴呢?

前面说了贪、瞋,这里是憍慢及觉观,可见得这个贪、瞋里面是有慢在里头的,贪、瞋、痴、慢都包括在里面了。“觉观”就是心里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这一些都是由愦闹生的。愦闹是增上缘。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哪些人喜欢这些呢?

不持戒的人、不认真修行的人。“坏行”就是破坏正当修行,以及不持戒的这些人,他才喜欢热闹、才赞叹热闹啊!这两首说一桩事情。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

“第一义”就是前面长行文里面讲的“观实义”,观察诸法的实相。一个人喜欢世间的这些论议,必定把出世间的这一些道理、教诲忘失掉了,这“退失”啊!

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这也是修行人的过失。不应该去作的,不应该去染着世论。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

佛在此地举一个例子——出家比丘舍多闻。这一句话是个双关语。如果是说世尊的讲经说法你也不听了、你也舍弃掉了,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说,出家人要求多闻,多闻佛法啦!可是虽说多闻佛法,也有先后次第,四弘誓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广学多闻。但是你一定要先断烦恼,如果烦恼无尽你没有断,你就不能多闻,那就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帮助你得定、帮助你舍觉观,智慧开了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学的。因此,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们要通达、要明了。如果“舍多闻”,就是不常闻佛法,言论当然就有过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说的真理。佛给我们讲的一切法,都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 现在人讲真理啊!你要不能广学多闻,那么你的言论一定不是事实真相。“损减诸禅定”,这里我们特别注意的“诸”,这个意思就是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怎么会有那么多呢?是修禅定的方式太多了。无论你用什么工夫、用什么方法修禅定,要是喜欢世论都是枉然,包括我们念佛也妨碍。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们初学的人,舍弃世论,连报纸、杂志,甚至于电视、广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会清净,才能定啊!

我们在讲席当中,有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可是几个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换句话说,必定受环境的影响。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刚刚提倡文化复兴运动,我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两位官员也来看方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来向方老师请教说:“文化复兴运动,我们要从哪里做起?”方先生沉默了好几分钟,然后说:“台湾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电视、广播统统关闭。”

那教育部官员听了摇头:“老师,这个做不到啊!”

“这个做不到,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中华文化都被这些东西破坏干净了。”

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啊!连复兴固有文化都受这个世论的障碍,何况修道。

修道,道是什么?

道是清净心、道是正知正见、道是真正的觉悟啊!所以这个东西不离开,当然退失第一义,第一义就是道。“损减诸禅定”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没有成就。“常思惟世间”,你每一天的念头还都是念着这个世间法。

耽着思惟者。何得于寂静。

“耽着思惟”就是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的心怎么定得下来呢?怎么能静得下来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乱的、是放逸的。

永离于正观。

诸佛如来的正观,“正观”就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远得不到啊!我们修行天天希望能够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呢?现在知道了,不能证得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差错出在哪里?佛在这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现代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修定。无论什么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变,这种心理对于修道是很大的妨碍,这不是“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学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萨六度里面“忍辱波罗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喧杂无仪检。

“仪”是威仪,“检”是谨慎、检点。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弃舍离欲法。耽着非法言。

到这里是一段。“不爱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不爱正觉啊!不爱正觉就是天天迷惑颠倒。“不爱圣众”,圣众就是指的清净。三宝里面僧宝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不爱清净。圣众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爱六和。“弃舍离欲法”,“法”是正。所以这三句——觉、净、正——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归依三宝,今天所作所为违背了三宝。

为什么会违背了三宝呢?

贪着世间的言论,喜欢世话。可见得这个过失实在是很严重。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这四句是说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作个榜样,舍身求法,人家对法这样重视。《涅槃经》上说,佛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为求半偈而舍全身。我想这个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够道得。因为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释天看到了,就故意变成一个罗刹来告诉他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头他就不说了。这个求法的人听到这两句话,欢喜得不得了,就问他:“下面呢?”

他说:“下面我没力气,我说不出来了。”

“为什么呢?”

“我肚子饿了,没东西吃。”

他说:“你要吃什么?”

“我要吃人啊!”

菩萨就发心:“那我舍身,我这个身给你吃,请你把底下两句说出来可不可以呢?”为法舍身。

这个罗刹看到他这么样的诚心,后面两句说出来之后,他真的舍命来供养他。后面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是他示现帝释天身,对他恭敬、礼拜、供养。

这个事情佛在因地里面为求佛法,不惜身命;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那想一想我们闻法,有没有他这样的热诚呢?稍稍有一点障碍都不想了,这闻法的意愿就打掉了。想想佛给我们作的是什么榜样?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得少为足。听一点点佛法,他就满足了,不求多闻。

我们听了经上这样说,有很多年岁大的人,记忆力也不好,听到就很难过啊!没有能力多闻啊!

要不要多闻呢?

不须要了。

这事情是年轻人的事情。年轻人要多闻,发愿弘法利生的人,当然要多闻,你不多闻,你怎么能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年岁大的人,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那就行了,这非常正确。所以现在不必浪费时间,一门深入,一句弥陀念到底。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这一首偈也是世尊叙说因地一段公案。

在《贤愚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佛在因地作国王的时候,也是为闻一首偈——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无因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为闻这一首偈,舍妻子财宝。这一些都是说明佛法之可贵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听懂了,真的体会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间任何财宝可以能够比较的。这个事情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较量功德,财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开悟、能令你了脱生死、能令你契入如来的境界,这是世间再多的财宝都没有办法达到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佛法宝贵啊!他能够为法舍身。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于听法啊!不能勤于听法,喜欢到处去游玩的人,愚痴啊!没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对于闻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争,不敢让宝贵的光阴空过了。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佛这四句是劝我们,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曾经,“尝”是曾经,“舍一切”,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啊!

“非法之戏论”也舍了。

目的在哪里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么时候能脱离呢!我们从来未曾觉悟。佛在行菩萨道修行的时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觉悟了。觉悟了,他就能舍,他肯舍这才能成就啊!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我们要学佛啊!应该欢喜、爱好,志求微妙无上的佛法。这个微妙法在本经里面末后指归净土啊!所以这个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实际上是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三界轮回。

若乐于解脱。

“乐”这个字念破音字,念(yao4),就是爱好的意思。你要是爱好解脱。

最胜功德者。

“胜”是殊胜;最殊胜的功德。这两句通指大乘佛法,别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你要是真的喜欢、真的明了。

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脱了。这个“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烦恼系缚。“脱”,脱离六道生死轮回。

真正觉悟的人,应当世间这些事业要放下了。所谓“世间事业”,是搞六道轮回的事业。

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槃。

这是举个例子。

世间人忙什么?

忙衣食。衣食并不是殊胜的利益(胜利),所以衣食这个事情,足就够了。

特别是在台湾,真正觉悟,那在台湾是真有大福报。

为什么呢?

衣食容易,不难求啊!不要跟人家竞争啊!每一天吃得饱、穿得暖,这个条件在台湾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讲经,坐一部计程车,那司机给我诉苦:“赚钱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问他:“你何必要赚那么多钱呢?难道你没饭吃吗?难道你没衣服穿吗?一件衣服穿个十年、八年都穿不坏啊!”

他听听:“也有道理。”

如果安于自己的生活,每个月工作五天就够吃一个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说这个多自在呢!

为什么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赛啊!人家今天穿着时髦衣服,明天不买一件觉得赶不上时代了,这个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台湾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在外国很多其他地区不行,那个真是辛苦啊!一个月不做工,一个月就没饭吃了,在台湾不会的,做一个月的工,要省吃俭用的话,也许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说衣食不是殊胜的利益。“亦不证涅槃”。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证涅槃”是法,证涅槃这个念头我们也舍弃、也不求,何况这些衣食呢!那“衣食无胜利”,就是何况非法。

当称叹最胜。

应当称叹最为殊胜的。

最殊胜的是什么?

是大乘佛法。

金刚般若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说“三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空;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这就是说明万法皆空啊!菩萨不说断灭相,不说断灭相就是因果不空。这是我们把全经简简单单做了一个总结论,这就是最胜。如果回归到念佛法门,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最胜,是诸佛如来之所称赞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间法,世间要舍掉啊!要舍得干干净净。

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善来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众同学。我们常常有缘聚会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讲世话,应当互说诸法要,交换修学的心得。讨论佛在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对我们修学有关系的——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讨论这些就对了。“法要”是法里头最精要的,像《金刚经》上两句一偈,这是最重要的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个重要啊!在净宗法门里面,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重要啊!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句名号果然老实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够成功。星期天,我们这儿念佛会,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说诸法要啊!你们每个人没有杂心,没有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互说诸法要,这真干啊!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寻师、访友、问道,问一些什么呢?

一定要晓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说者”就是白法。这一句意思是教导我们“如说修行”,常常读诵大乘经典。“禅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读了以后要真干啊!“禅定”是表真干。“汝应如是问”,这个问是正确的,是佛所赞叹的。

如来入涅槃。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这六句是说末法时期,学佛的现象。现在离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我们现前这个状况,佛说的一点没错啊!第一句是讲佛灭度之后,佛法逐渐逐渐的变质了,佛法也会灭坏。在末法这个时代,“比丘多放逸”,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诫了,喜欢大众在一起聚会。“乐众”就是喜欢大众在一块聚会,不喜欢闲静。悠闲清净他不喜欢,为了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这一首偈,的的确确把我们现在学佛的状况都说出来了。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愚” 是愚痴,没有智慧,迷惑颠倒。“梦中”就是形容现在的生活,这人生如梦。“梦”的意思,你在生活里面没有觉悟,不清醒,迷惑颠倒;时时刻刻有恐怖,不能离开恐怖,漂溺在三途六道。偶而短暂的觉悟了,就发现自己多毁犯,世尊的教诲、教诫,我们没有遵从,不但犯戒而且毁戒,这还得了吗!下面这一句是说果报,当堕三恶道。佛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没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觉得恐怖,那么怎么办?后面佛教给我们: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这是佛教我们回头是岸,对于过去迷惑造作种种恶业,不要常常去想。

许多同修常常来告诉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从前造的恶业,惊心动魄,连佛号都念不下去,问我怎么办?

怎么办呢?

佛在此地讲,不要想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从今天起欢欢喜喜的想佛、念佛,你这个境界就转过来了,你的业障才能消除啊!

诸位必须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还怕恶业造的不够多啊!

造业是身、口、意,你虽然身、口没有造,你那个念头想一遍等于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么样消业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终止了,止住了,从今而后想佛,想佛在经上种种的教诲,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样才能够消业障。这样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远离一切忧怖、妄想,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我们闻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欢喜心。

“独处于闲寂”,要把心静下来、定下来。“若在阿兰若”,“阿兰若”是居住环境非常幽静。环境清净对于自己修行有帮助。“志求无上道”,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无上道。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样消业障,怎样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确定自己修学的方向目标,下手之处还是佛教导我们的

不应见人过。

佛在前面教给我们,第一个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不求他过。不应见人过啊!

自谓最尊胜。

看到别人都有过失,自己自尊自大,认为自己没有过失;殊不知见人过失就是自己过失,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自己没有过失,你决定见不到别人过失。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这是放逸之本,我们要戒除的。

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对于下劣的人不要轻慢他,乃至于畜生,都不可以轻慢它。你看它这一生是畜生,说不定它畜生的业报报满了,来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打滚。这个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许那个人一转生,他的成就超过我们。“彼于遗法中”,“遗法”就是佛的遗教;很可能他渐次而解脱,他修行证果了。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这是又给我们说明,为什么不应见人过?

这有道理的。

《戒经》里常说,破戒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佛就没法子救了。

这个人虽破戒,但他没破见。

为什么呢?

深信于三宝,他就有救啊!

最明显的例子,《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宋朝的莹珂法师,那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莹珂在世破戒,造作许多的恶业,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三宝,他还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将来必定堕阿鼻地狱,想到这个事情,他害怕了,求教于同参道友,有没有方法救他?

这同参道友也很难得,给他一本往生传,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这个心动了,真的他就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他那个心真诚、恳切,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你。”

莹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的业障太重,禁不起诱惑,人家一引诱,我又犯罪了、又犯过了,那十年我还不晓得造多少的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应了:“三天以后来接引你。”

他三天就往生了。

《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没往生呢?

我们口里头想快一点往生,心里面对这个世界贪恋,舍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讲的话都是假话,不是真话,他也不来;你是真的,佛就来了。

你讲的不是真话,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辈子,佛也没念来,人家念三天佛就念来了,什么原因?

真干!

我们这个地方如果标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会有一个人来啊!

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这谁敢来啊!

这是说出他的戒破了,他见没有破,正知正见,他不是邪知邪见。这个正见就是解脱因,他能够得救、他能够往生,不但能够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们在经上看到阿阇世王,就是《观无量寿经》那个杀父亲、害母亲的,这是跟提婆达多合起来破坏僧团的,造五逆十恶之罪,提婆达多堕地狱,他在临终的时候他才忏悔,念佛求生净土,佛说他是上品中生,这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我们才晓得往生净土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常念佛积功累德,一种是临终忏悔,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力量。阿阇世王那是真心忏悔,所以品位提得那么高。这就是我们不可以轻慢这一些造作恶业的人,“不应见其过”。

摧伏贪瞋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佛在这一首偈上,非常通达于人情。从人情上说,我们也不应该轻慢;为什么呢?

这个贪、瞋、痴的烦恼,要想断太难太难了。懈怠、懒惰、放逸也是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余习法应尔”,看到这个现象,知道当然应该是这个现象嘛!

所以看到这些过失。

唉!不必要说了,无始的烦恼啊!他又不是圣人,又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

所以见到有这过失,也不须要说;回过头来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

看自己很难啊!看别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个觉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别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别人的过失,他就知道自己有这个过失,希望别人怎样改过,他就自己认真去改过,这个人有智慧,这个人善修啊!会修行啊!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个真正清净的比丘,还会去找别人的麻烦,去求别人的过失,佛说了,他不是真的清净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装模作样的。

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

真正是一个修行的人,常常观察自己,不要去看别人。

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这是修行人的一个样子。真是一个修行人,一定是言语少,而且言语柔和清净,喜欢安静。这常说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啊!这是真正修道人啊!这个地方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颂前面长行所说的大意。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是这一段落的总结。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着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

弥勒菩萨听佛宣说,很感慨的说:贪爱喜欢愦闹有这么多的过失。

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恶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这话是勉励我们的。他说哪有菩萨求善法的,听佛讲喜爱愦闹有这么多过失,他还不舍弃啊!他还不去找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来修学呢?

法语恭录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